以父母为供者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地中海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来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o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以父母为供者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完成以父母为供者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13例,对植入情况、GVHD发生率、感染等并发症及长期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成功植入,移植成功率92.3%,中位粒细胞植入时间为12.5(9-22)d,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为21(12-34)d,1例原发性植入失败.3例aGVHD(25%),经治疗完全缓解.3例cGVHD(25%),其中1例为广泛型,正在治疗中.1例合并重症细菌感染(7.7%),2例移植后发生CMV血症(15.4%),未发现CMV靶器官受累证据.3例发生EB病毒血症(23.1%),其中1例移植后出现EB病毒相关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未发现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例.至随访结束,13例患者全部存活,12例脱离输血,无移植相关死亡病例.预期3年总生存率100%,3年无地中海贫血生存率92.3%.结论:以父母为供者的单倍体移植模式治疗地中海贫血,供体来源可靠,植入成功率高,GVHD发生率低,可作为解决地中海贫血儿童供者来源问题的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具有高度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以及低免疫原性的特点,目前,在细胞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MSC移植有助于受损组织进行组织修复以及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然而移植后的MSC受到体内氧化应激的影响,导致MSC过早衰老或死亡.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是血红素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抗衰老、减轻细胞损伤、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诱导MSC高表达HO-1可增加MSC抵抗氧化应激损伤的能力,延缓MSC衰老及凋亡,减轻细胞损伤.本文就HO-1
文章分析1例疑似心肌梗死的心肌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辅助检查情况,其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改变均酷似急性心肌梗死,后行冠脉造影及心脏核磁共振成像确诊心肌炎.探讨急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提高对心肌炎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临床治疗方案在儿童与成人中并无显著区别,均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组成的IA为基础的方案诱导化疗.随着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AML分子生物学异常的了解不断加深,各类基于AML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的开发和应用进展迅速.本文对AML中几种常见的基因突变(FLT3、NPM1、C/EBPA等)进行描述,并将已用于临床治疗或已报道的靶向治疗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IDH1突变抑制剂以及表观遗传修饰抑制剂)在儿童及成人AML患者中的疗效以及差异进行总结.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对晚期癌痛病人安宁疗护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晚期肿瘤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皮下自控镇痛组(S组)、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组(U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I组),每组30例.比较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肿瘤病人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ore,QOL)、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1天、3天,I组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发生于浆细胞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细胞遗传学在MM危险分层中发挥重要作用,1q21扩增是MM常见的异常染色体核型之一.研究表明,1q21扩增与MM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目前随着新药的研发、细胞免疫治疗的深入开展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提升,MM的缓解深度和生存期明显延长.快速而准确地识别高危患者并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是提高MM治疗疗效的关键.本文将对1q21扩增与MM发生机制及新型药物治疗伴1q21染色体扩增型MM的疗效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年呈逐步上升趋势,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机体营养和炎症状态被证实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是反映机体营养和炎症状态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血清白蛋白水平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得来.有大量研究报道显示,PNI可以有效预测包括恶性淋巴瘤在内的多种血液系统肿瘤的预后.本文主要就PNI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进行综述.
ABO血型系统是临床输血中最重要的血型系统.血清学技术是检测ABO血型常规检测方法,但对于鉴定如抗原或抗体减弱、血浆蛋白异常、多凝集或冷凝集素等较为复杂的ABO疑难样本,血清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ABO血型基因被克隆,建立了以DNA为基础的ABO血型基因分型技术,出现了PCR-SSP、Droplet-AS-PCR、PCR-RFLP、PCR-SBT、SNaPshot、MALDI-TOF MS 及 NGS 等不同通量的基因分型技术.基因分型技术克服了血清学的局限性,已成为解决疑难血型
慢性睾丸痛影响病人的经济生产力、家庭及社会作用和性功能,是困扰男性的常见疾病之一.其病因繁多复杂,病理生理机制不明,诊疗颇具挑战性.目前仍未建立统一的诊疗指南,包括药物、物理治疗等在内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确切,传统外科手术有一定的效果,但有创伤性.近年来精索神经阻滞、脉冲射频,精索冷冻消融等微创介入手段逐步应用于慢性睾丸痛的治疗,进一步扩展了其临床治疗策略.既往的研究聚焦于外科手术的疗效及术式更新,本文总结了慢性睾丸痛的现状、病因、病理生理机制,诊断评估及治疗方案,重点介绍微创介入治疗对慢性睾丸痛的治疗价值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干预ERRα基因的表达和活性策略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MM.1S凋亡的影响.方法:第一种策略是设计并构建靶向人ERRα基因的shRNA慢病毒载体,利用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后感染骨髓瘤细胞株MM.1S,经嘌呤霉素筛选得到敲低ERRα的稳转细胞株.另一种策略是使用ERRα的特异性反向激动剂XCT790处理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敲低ERRα对MM.1S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敲低ERRα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敲低ERRα的shRNA表达载体,获得ERRα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临床上较为罕见,死亡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近年来对HUS的研究不断深入,病理生理学机制的不断完善,目前其发病的主要机制为补体相关基因突变或抗体存在介导的补体替代途径过度激活.治疗方法与策略也不断更新,主要有阻断补体药物如依库丽珠单抗、拉伐珠单抗、Ravulizumab.本文就HUS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新进展作一概述,为临床治疗HUS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