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冻的微观世界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23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人类的好奇心不断地推动着社会进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人类不仅把目光投向数万光年之外的星空,也把视野推进到微纳尺寸的微观世界。对生命的细节看得越仔细,就越有利于人们知晓生命的本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微技术成为热门的科研领域,相关科学家也多次荣获诺贝尔奖。瑞士科学家雅克·杜波谢、美国科学家阿希姆·弗兰克、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也因在冷冻显微电镜领域的突出贡献,而分享了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

显微镜放大微小样品


  如何看清微观世界里的小东西?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显微镜。原始的光学显微镜是一个高倍率的放大镜。据记载,在1610年前,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己制作过复式显微镜,并观察了昆虫的复眼。这是一种己具目镜、物镜和镜简等装置,并被固定在支架上的显微镜。
  1665年前后,英国生物学家胡克发明了比较类似我们现在学校实验室里用的显微镜,并通过这台显微镜看到了软木中网格状的结构,胡克称之为“细胞”。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大大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
  与胡克同时代的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对显微技术的推动做出了主要贡献。他一生制作了不少于247架显微镜,观察了许多细菌、原生动物和动植物组织,是第一个用显微镜做科学观察的人。到18世纪,显微镜已有许多改进,应用比较普遍,已作为一种商品进行生产。
  然而,传统的光学显微镜不能无限制地放大微小的样品,它会受到“阿贝原则”的限制。什么是“阿贝原则”?1873年,德国显微镜学家恩斯特·阿贝通过计算发现,由于光波相互干扰的原因,光学显微镜不能无限度地放大微小样品,最多只能“看到”光波波长一半的样品,即尺寸不小于200纳米的样品。这就是有名的“阿贝原则”,200纳米也被称为光学显微镜的“绕射极限”。

如何看清生物大分子


  光學显微镜只能看到细胞或细胞内较大的细胞器,要看到100纳米以下的生物大分子就不太可能了。生物大分子是指生物体细胞内存在的蛋白质、核酸、多糖等大分子。每个生物大分子内有几千到几十万个原子,分子量从几万到几百万以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很复杂,但其基本的结构单元并不复杂。蛋白质分子是由氨基酸分子以一定的顺序排列成的长链。氨基酸分子是大部分生命物质的组成材料,不同的氨基酸分子有好几十种。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酶就属于蛋白质,是生物体维持正常代谢功能所不可缺少的。
  为了突破光学显微镜的局限,弄清楚生物大分子的构造,科学家想了很多办法。有的科学家制造出超高分辨率光学显微镜,其实是让生物分子发荧光,这种方法的使用有一些局限性。因为它是用激光来激发生物大分子,这样照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可能杀死生物大分子。但是,照射时间短又可能会失去一些重要信息。而且,超高分辨率光学显微镜最高只能达到10纳米的分辨率,仍然无法看清分子内部的精细结构。
  还有一种很常用的方法是“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之前,亨德森就非常喜欢用这种技术来研究生物大分子。但是,这种技术也有很明显的局限性,那就是这种方法需要首先获取纯度很高的生物大分子晶体。而不少生物大分子结晶情况不理想,甚至有的就不能结晶。膜蛋白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于大多数的生物,膜蛋白占了蛋白质组的20%~30%,药物靶点的达到40%以上。然而,这些分子的结构很少能通过X射线晶体学来阐明。
  科学家还想到的方法是用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电镜的分辨率的确很高,可以达到纳米级以下,看清生物大分子是没啥问题了。电子的波长是光子波长的十万分之一左右,就像一根极细的探针,理论上它打在蛋白质分子等生物大分子身上能被反射,这些反射的电子就能产生一张照片,这就是电镜的基本原理。这也是电镜能比光学显微镜分辨率高得多的原因。
  起初,电镜是在材料科学领域中使用的,主要是用其高分辨率来解析材料的结构。电镜在材料科学上的应用遥遥领先于在生命科学上的应用。直到1947~1961年,生物学家才借鉴材料科学中的重金属染色技术,利用电镜技术观测到了许多细胞亚显微结构,如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等等。然而,电镜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那就是不能看到活生生的生物大分子。因为电镜需要在高真空条件下工作,而生物样品的含水量很高,水分的挥发使整个样品无法保持真空。另外,电镜的电子携带的能量很高,会把细胞“残忍地烧死”。这样一来,生物学家就难以研究分子在活细胞中的正常活动。

速冻凝固生命细节


  为了让电镜也能看到活细胞内的生物分子,科学家想了很多办法。最终想到的办法就是速冻。这就好比科幻小说中的冷冻休眠,把活人速冻之后,人体组织和细胞进入几乎没有活动的休眠状态。多年以后,采用合理的方法解冻,人体又活过来了。也就是说,速冻的细胞虽然几乎不能活动,但是它们的的确确具有生物活性。
  在冷冻电镜中,生物大分子被迅速冷冻,使得标本内部和周围的水被固定为玻璃态,以防止晶体的形成。玻璃态——一种看上去是固体,但其分子排列是无序的形态,所以是不折不扣的流体。为什么是玻璃态而不是冰(晶体)呢?首先,是为了保护生物大分子,冻成冰有可能让生物大分子发生脱水,冰晶也容易伤害生物。其次,冰会衍射电子,从而降低电镜观察的图像质量。   利用電镜向冷冻样本发射电子束,被玻璃态速冻水包裹的生物大分子处于“休眠状态”,不再怕电镜的真空环境,也不怕高能电子来“烧”它。散射后的电子通过一个镜头形成二维且放大的图像,并记录在检测器上。结合从各个角度拍摄的图像并取这些角度的平均值,可以生成生物大分子结构的3D模型。
  最早发明冷冻电镜的是亨德森,当时他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研究膜蛋白遇到了困境,因为如上文所说,膜蛋白不能结晶。他用液氮冷冻的方法来保护视紫红质蛋白(一种膜蛋白)样品不被电子束摧毁。终于在1975年,第一个非常粗糙的视紫红质蛋白结构发表了出来,图片上可以看出七个跨膜蛋白链。
  不过,亨德森所发明的速冻技术比较粗糙,获得的图像也非常模糊。速冻,听起来好像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不就是快速冷却么?然而,科学家探索了很久才找到合理的方法。1982年,杜波谢找到了一种快速冷冻的方法,使水分子还来不及变成排列整齐的冰晶就被冻成像玻璃一样的物质。

  杜波谢发现,虽然水被冷冻之后极易形成冰晶,如六角形的晶体或者立方晶体,但当水被十分迅速地冷冻时(冷冻速度约2.6x105℃/秒),就不会形成晶体,而成为无定形的冰(即“玻璃态”)。将溶液中的生物大分子速冻在玻璃态的水中,就可以在液氮温度下使用电镜进行观察。这奠定了冷冻电镜制样与观察的基本技术手段,标志着冷冻电镜技术的诞生。
  不过,杜波谢的冷冻电镜获得的图像的细节还不是很丰富,那些生物分子在照片中都是难以名状的一团团的物体,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也被戏称为“难以名状学家”(blobologist)。况且,电镜获得的都是二维图像,难以确定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
  1986年,弗兰克找到了合适的解决办法。弗兰克采用的方法是“同向拼图”。他对同一种生物大分子不停地拍照,拍上数万张甚至几十万张。听起来似乎有些吓人,但是对自动化的电镜来说,并非难事。难点在于如何对这些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弗兰克开发出一种识别和合成的软件,可以将从数以万计的照片中找到那些朝向相似的生物大分子挑选出来,然后再合成一张清晰的图像,再把不同方向的清晰图像合成起来,就可以得到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了。
  我们以常见的CT举个例子。如果医生想看到患者脑组织的三维图像,就需要用x射线从不同的方向扫描脑部,然后通过这些投影反推得到脑部的三维图像。这与冷冻电镜技术的三维重构原理十分相似:如果样品不具有任何对称性,那么就需要沿着物体的不同方向进行投影,再通过反傅里叶变换得到物体的三维图像。

  弗兰克发明的方法被学术界称为“单粒子冷冻电镜三维重建”技术。单粒子法就是对分离纯化的颗粒状分子进行结构分析。既可以对有20面对称结构的病毒或螺旋对称结构进行分析,也可以对像核糖体等大的可溶性复合物进行结构分析,还可以对溶解状态的膜蛋白进行分析。
  如今,超过90%的冷冻电镜都应用这项技术来分析生物大分子。弗兰克的软件降低了图片分析的门槛,让这项技术拥有了普遍的应用价值。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是,2013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程亦凡、大卫·朱利叶斯等人首次得到膜蛋白TRPV1的近原子级别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结果发表在英国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冷冻电镜的作用


  理解生物大分子和大的复合物的反应机制是当今生物学领域里的一项重要目标。而冷冻电镜可以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冷冻电镜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尽可能接近其天然形态的水合状态下观察大分子。这种在原子分辨率下捕获生物分子的图像和结构的能力,将极大地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关键的生物过程,并建立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联。
  长期以来,由于对分子结构的不了解,许多疾病没办法治疗,而如今技术和发明日新月异,意味着我们在将来可以针对很多的疾病,研发出非常有效的药。冷冻电镜技术的进展听上去很简单:分辨率提高到0.35纳米。然而,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看见原子,看见化学变化的过程,看见原子如何排列成分子,看见病灶的组织结构如何改变。未来,或许我们还将看见某种药物可以阻止大脑衰老。
  冷冻电镜技术在帮助医生了解细胞变化过程和发病机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有助于药物开发。例如,在寨卡病毒的研究中,病毒结构解析就起了重要作用。2016年以来,寨卡疫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种由伊蚊传播的病毒与出生缺陷以及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存在关联。冷冻电镜成功地观测到寨卡病毒的结构,这是传统电子显微镜无法做到的,也是这项新技术实际应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目前,冷冻电镜分辨率已经很高,可以获得生物大分子的原子结构。如今,科学家还在进一步努力提高冷冻电镜的分辨率,以便揭示更多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了解细胞变化过程、发病机理并开发治疗手段。(责任编辑 张虹)
其他文献
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GLM)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过去10年间,全球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为“全球变暖”。排在第2位的是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后所使用的“9-11”。美国总统的姓氏“奥巴马”(obama)排在第3位。  该机构通过数学方法对在全球纸介和电子媒体以及互联网和博客上词语出现的频率进行了统计调查。  统计结果显示,2000年以后排在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
麦卡锡被誉为“美国当代四大一流小说家之一”,他拥有的才情让很多人为之羡慕、嫉妒。他的小说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其中《老无所依》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一举囊括了第8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另一部小说《路》,曾连续获得第91届普利策最佳小说奖,最佳“鹅毛笔奖”及美国独立书商协会Book 5en5e年度图书奖。尽管如此,他为人却非常低调,行踪也十分隐蔽,他不会出现在图
《蓝白红三部曲》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爱与生命意义探寻的成功之作,《蓝》作为三部曲的首部,由于影片对于色彩的运用和影片的主题相得益彰,成为同类电影的典范。  在人类的视觉世界里,色彩不仅可以再现自然,还是情感的象征。它能传达人的情绪,是人的内心世界外化的表现,是指涉人类精神世界的无形之物的符号。至于在电影中,色彩的运用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但是这种社会性非常低,电影人与受众由于个人经历、民族习惯、国别时
1830年夏天,16岁的少年诗人莱蒙托夫跟着外祖母来到莫斯科近郊的谢列德尼科夫庄园。在这里,他爱上了18岁的少女苏什科娃。这可能是诗人的第三次恋爱,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任谁也没有能抚慰我,/正当排解扰人的忧愁!/爱么?——我曾爱过三回,/三次播撒爱颗粒无收。”我国的莱蒙托夫专家、这首诗的译者顾蕴璞先生注释:这首诗纯属自传性质。诗中所说“我曾爱过三回”,指的是与以下三个对象的爱情纠葛:一个不记得姓
位于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于2012年10月拉开了年度摄影展的帷幕,展览将持续到2013年2月。这次展览选定了6位具代表性的摄影师,分别是米歇尔·埃伯利斯、季炜煜和宋涛的摄影组合“鸟头”、安妮·科利尔、佐伊·克拉舍尔和史拉娜·沙巴兹,他们不同的背景和摄影技巧呈现出了当今摄影的多样性和生动性。每年一届的新摄影展旨在发现摄影界新人,展现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当代摄影新貌。自从1985年开始,新摄影
库布里克和提克威都不是高产的导演,但他们对电影艺术有着深刻的创意和近乎病态的追求,《全金属外壳》和《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奇特的构思,切入的角度,彻底颠覆了你的视觉——,在“思考”中沉默,在“意外”中震惊。    在世界电影大师的行列中,他们都不是高产的导演——英国的斯坦利·库布里克和德国的汤姆·提克威,但是他们的每一部电影都给人惊异的视觉震撼。他们不但是电影视觉的制造者。也是电影视觉的颠覆者
回首21世纪的头9年,最有影响的国际大事莫过于2001年的美国9·11事件,这起恐怖袭击与其后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西班牙马德里3·11火车连环大爆炸、英国伦敦7·7公交系统连环大爆炸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直接导致美国的历史、文化裂变为所谓的“前9·11”时代与“后9·11”时代,恐怖袭击与反恐战争也因此成了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文学是时代的反映。如果我们对9·11事件后的英美
格拉斯哥河畔交通博物馆  格拉斯哥是苏格兰第一大城市,坐落于该市的河畔交通博物馆被冠以“格拉斯哥古根海姆博物馆”, 展馆是一座由金属框架和玻璃建成的形状奇特的现代建筑,它的设计者是扎哈?哈迪迪, 伦敦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的设计者。  这座博物馆建在了流经格拉斯哥的克莱德河与开尔文河的交汇处,因此,自2011年6月开馆以来,将近70%的格拉斯哥人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里的展品有蒸汽机、摩托车、格
一个误杀了无赖前夫的女人,得到隔壁数学天才的帮助,顺利制造出完美的不在场证明,避开了杀人嫌疑。由东野圭吾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是一部从开始就知道结果但猜不到过程的推理片,是一部讲述极致爱情的爱情片,是一部天才之间惺惺相惜的剧情片,也是一部身为天才却被现实所埋没的现实主义影片。当然,我们还能从更多的角度把这部影片划到不同的类型。  一、当理性遇到感性,当犯罪遇到“爱”  汤川教授是东野
阿尔及尔位于阿尔及利亚北部,南靠雄伟的泰勒阿特拉斯山脉北麓,介于乌艾德·哈腊和乌艾德·马扎法兰两海湾之间,坐落在半山坡上,面向阿尔及尔湾,背靠布查利亚群山,宛如一个半圆形剧场。走出阿尔及尔市,越过泰勒阿特拉斯山,再往南走便是举世闻名的撒哈拉大沙漠。  阿尔及尔气候温和,终年绿草如茵,林木茂盛,花开不断,站在高处俯视全城,近处郁郁葱葱,远处水天相接,景色优美迷人,素有“花园城市”之称。阿尔及尔既有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