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创强,打造教育绿色新围龙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of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国必先强教,兴粤必先兴教;教育兴则百业旺,教育强则后劲足。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以超前的眼光谋划教育发展,以大手笔和大气魄推进教育事业改革,探索出一条以教育支撑区域绿色崛起、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2008年,梅州市提出创建“教育强市”的发展目标,先后投入了40多亿元,成功创建了6个教育强县(市、区)、85个教育强镇(街道),成为全省同时期通过“教育强县强镇”验收最多、推进速度最快的山区市,教育公平得到切实保障,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明显上升,成为梅州绿色崛起战略中的新亮点。
  “一把手负责带头创强,做好了再上去,没完成的留下来继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在校园橱窗里作为上宾被礼待,让教育界人士深感肩负重任,不敢松懈。然而,真正与其它各行各业比较,拿捏在地区领导手中,教育事业无疑是不占优势的: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因此,一些地区领导对教育的重视往往只能停留在各种公文上,要真正落到实处,恐怕得先发展经济。在财政收入尴尬的欠发达地区,教育创强的任务就显得更加艰巨了。
  梅州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山区市,是起步较晚的欠发达地区,但教育在这里却得到了真正重视。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在实施“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战略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要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充分发挥崇文重教的后发优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通过发挥教育的功能作用,为梅州实现“绿色崛起”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党政牵头,
  领导带队推动教育“创强”
  无论是在政府机构还是企业,要把一件事做好,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了把教育“创强”工作落实,梅州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教育强市办公室。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市长谭君铁、副市长李远青等领导多次到“创强”县(市、区)调研,深入学校指导工作。由市委书记亲自带队和各部门负责人积极参与,梅州市教育“创强”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自2008年启动“创强”后,成功创建了6个教育强县(市、区)、85个教育强镇(街道),成为同时期全省通过“教育强县强镇”验收最多、推进速度最快的山区市,率先探索出一条山区市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有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在梅州市各区县,教育“创强”工作也得到了高度重视。以叶帅故乡梅县为例,在该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要求各镇(办事处、高管会)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克服一切困难,确保按规划完成创强任务。同时,县委、县政府还明确表示,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各镇的创强工作予以全力支持。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创强”工作,时任县委书记李远青、时任县长张文广亲自动员、部署和督查“创强”工作,经常到“创强”镇督促检查,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创强”工作和学校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人大、县政协多次组织专题调研,为解决“创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分管创强工作的县人大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刘新生和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李丹玲经常深入到各镇、各学校调研、督查“创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梅县各镇营造了浓厚的“创强”氛围,从2008年9月全面启动教育“创强”工作,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至2010年12月,就成功创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县”,至2011年底,20个镇级单位全部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实现了全县乡镇“创强”全覆盖。
  政策指导,
  目标明确营造重教氛围
  要真正落实“创强”工作,除了领导的重视和调研指导,还需要有明确具体的指导方案。梅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的决定》《梅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实施方案》《梅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表彰奖励方案》《关于减免在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期间学校建设各种规费的通知》等文件,明确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的措施,以顺利推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
  在充分学习和理解市下发的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各区县纷纷根据自身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创强”工作要求和实施方案。其中,丰顺县就把教育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发展教育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制订并出台了《丰顺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的决定》和《丰顺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实施方案》两个纲领性文件,使教育发展在时间上有序、空间上有位,提高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前瞻性。县政府把创建省教育强县作为重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奋斗目标,落实推进措施。
  此外,为营造“人人知创强,人人为创强”的良好氛围,梅州市还把宣传工作作为关键性工作来抓,充分利用标语、横幅、有线电视、网络、宣传栏、板报等各种有效载体和媒介,多管齐下,扩大宣传,形成全力推进教育“创强”工作的良好氛围。通过各种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方案和丰富到位的宣传措施,梅州全市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师以从教为荣,民以支教为乐”的良好社会氛围。
  落实责任,
  各级各部门形成整体合力
  诚然,如果以速度为标准衡量教育“创强”工作,梅州市自全面启动教育创强工作至今已历时五年了,这个速度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并不出色。但正如梅州市教育局局长罗嘉文所言,“梅州市抓教育不是政绩工程”,不求“速成”,而是把工作落实到位,让教育真正惠及群众。回顾近年来梅州市各区县各学校因教育“创强”带来的喜人变化,就能发现这五年非常充实和有意义,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责,把“创强”工作落实到位。
  关于“落实到位”,据罗嘉文介绍,梅州市的第一条经验是依靠党的组织力量,由各级党委牵头,各级、各部门党委书记带队,从市级、县级到镇级、村级都有相关班子在领导教育“创强”工作,“一把手负责带头创强,做好了再上去,没完成的留下来继续干”。丰顺县的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就是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教育的领导、教育局长、财政局长任副组长,各镇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组成。县委、县政府专门安排4位县领导分别担任教育强镇督查组长,牵头督导,分片负责,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各镇、各中小学校督导教育“创强”工作。而梅县则由县长与各镇(办事处、高管会)镇长(主任)立下了“军令状”,签订了《创建教育强镇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县、镇两级政府在创强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   第二条经验,充分协调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创建教育强县,离不开各职能部门的全力配合,丰顺县教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财政、发改、住建、国土、卫生、消防等部门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对教育“创强”工作特事特办,广开绿灯。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各镇的创建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形成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第三条经验,“创强”人员深入一线落实工作。梅县教育局领导班子职责、分工明确,经常深入到“创强”镇,对学校建设、场室规划、设备设施的配置、校园文化建设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和督查。教育局各职能股室“室室有职责,人人有责任”,县“创强办”还建立了干部蹲点“包镇”工作制度,对各镇的“创强”工作实行“包干责任制”。“创强办”在一线为各镇“创强”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并定期组织人员对各“创强”镇的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形成了“创强”镇之间、“包点”干部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各镇的“创强”工作顺利推进。
  第二围龙:强力投入,众志成城显坚固
  “镇里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最好的环境就是校园。”
  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梅州市把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除了先后出台了创建教育强市工作的决定、实施方案、表彰奖励方案以及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决定等政策文件,还特别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要在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欠发达地区实现这些“增长”,难度可想而知。那么,梅州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源的倾斜,给梅州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集腋成裘办教育
  基于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这一共识,2008年,梅州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系统提出整体推进创强工作,弘扬崇文重教传统,举全市之力,五年来先后投入40多亿元创建教育强市。其中,梅州市政府共拨出本级财政1.05亿元专项资金,奖励通过“创强”验收的县(市、区)和镇(街道),有力地激发了各级各部门的“创强”积极性;同时“创强”工作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全市共收到“创强”捐资15.04亿元,占全市“创强”资金的40%。
  据梅州市副市长李远青介绍,该市“创强”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二是社会各界的捐资。为确保对教育建设的资金投入,丰顺县明确落实各级筹资任务——县政府负责50%,镇级政府负责40%,学校负责10%,基本形成了以“财政挤一点、群众筹一点、乡贤助一点、华侨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五年来全县共筹集“创强”资金3.52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27亿元,社会各界捐资达1.25亿元,为创建教育强县打下良好的基础。“华侨之乡”梅县也通过走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捐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从2008至2011年累计投入“创强”资金4.3亿元。在积极发动华侨、“三胞”和社会贤达捐款的同时,梅县财政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各乡镇压缩一切开支,放缓其它项目建设,倾尽所能地把镇级有限经费用于学校建设。
  梅州市各级党政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保障了“创强”工作的顺利开展,而群众对教育的支持也为“创强”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资金募集过程中,社会各界支持“创强”工作的热情高涨,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涌现了不少感人的事迹:丰顺朱氏家族独资1000多万元建设留隍中心小学,从选址、设计、建设、资金投入全部由朱氏家族一手操办,学校建成后无条件交给政府办学,朱氏家族每年出资300多万元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冯小华先生捐资1500万元、谭伟龙先生捐资200万元,为丰顺中学招聘“211工程”大学师范类本科毕业生、硕士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并设立奖教奖学金;兴宁市张坚力先生捐资2150多万元建设永和中学新校区,改变家乡教育的落后面貌;年近七旬的民间老中医陈胜征先生骑着自行车把十多本存折送到“创强”人员手中,把自己多年辛苦积蓄100万元以其父母名义捐给兴宁市福兴中学,成立“文钦桂清奖教奖学基金”……
  对此,经常到县、镇一线指导“创强”工作的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赖厚芳深有感触:“教育‘创强’是切切实实的民心工程,只有办教育才能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得到党政、群众广泛支持和资源投入,其它工程都不可能。”
  资源倾斜惠学子
  在教育投入上,梅州全市上下可谓凝心聚力。“创强”资金的一分一毫都承载着华侨、“三胞”、社会贤达和广大群众改善山区教育,给孩子良好学习环境的殷切心愿,梅州各级“创强”人员压力不小,对资金的使用可谓慎之又慎。虽说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并不能立竿见影,但走访各学校已能明显感受到“创强”工作给梅州市教育带来的变化,群众对教育的支持已经可以看到成效了。
  走访乡镇学校之前,梅州市“创强办”人员多次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镇里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最好的环境就是校园。”当时记者只是笑而不语。走访丰顺县的八乡山学校后,记者不得不同意这句话——沿着山路而上,可看到民舍零星分布在山林里,好不容易来到唯一的大片平地,伫立其中的几栋大楼正是八乡山学校,而旁边不起眼的建筑是镇政府。八乡山镇是典型的山区小镇,经济基础薄弱。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强”是造福乡民的民心工程,比规划提前三年创建教育强镇,使这个只有一万多人口的革命老区小镇成为丰顺的第三个教育强镇。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其它镇上。因此,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组在验收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镇政府办公大楼很破旧,但学校却都是全镇最漂亮的建筑。
  除了重建山区学校,梅州市还通过多种形式优化资源,使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抓好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至2011年7月底,全市中小学校D级危房全部停用并拆除;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近年来共撤并262所中小学,通过验收标准化学校684所,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71.7%,排在全省山区市前列;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等省级教育民生实事建设项目工作,各建设项目的竣工率均达100%。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梅州市共新增校园面积129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新购置计算机3.06万台、电教平台3116个,新增图书416.5万册,新购教学仪器1.37亿元。特别是已完成“创强”任务的镇,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均已建成标准化学校,呈现出“校舍新、设备全、标准高”的亮点。   第三围龙:强势公平,协调发展见和美
  “创强不是让你的孩子没书读,而是让他们到更好的学校来。”
  “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保证受教育机会均等,要统筹兼顾并向农村倾斜,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教育关乎“三民”——民生诉求、民众素质、民族未来。梅州市委、市政府把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作为构建和谐梅州的基础工程之一,科学布局,精心谋划,把城乡一体化、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考量内容,无疑是既有担当重任的勇气,更有破解难题的智慧。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梅州将紧紧围绕以质图强、均衡发展的目标,以建立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制度为基础,以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并提高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资源整合,城乡教育一体化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建筑如此,教育亦如此。夯实教育基础,首先要合理安排、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的发展差距,确保区域教育的公平发展,实现教育整体均衡。此外,加大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新建、扩建、迁建和改造学校一批。实施千所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初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2008年,梅州市大力实施千所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至2012年,有规范化学校681所,比例达71.38%,其中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平远县等4个区、县实现规范化学校全覆盖。在实施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中,梅州市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扎扎实实推进,实现了“强镇无弱校”。 在硬件建设上,很多学校不但还清了学校建设的历史“旧帐”,而且让学校硬件得到适度超前发展。
  城乡教育差距是当前教育不公平的集中体现,农村学校普遍面临“散、小、偏”问题,与城市学校不论是在办学条件上还是在师资水平上均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梅州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按照“三集中”原则,对农村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将初中向中心镇集中、完全小学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学资源向城郊结合部集中,科学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实施该项工程,全市农村学校总数减少了845所,其中初中减少36所,小学减少809所,从而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教育实力的农村学校。2011年全市平均每校规模为:小学243人/所,初中1386人/所,城乡学校差距进一步缩小。为适应城镇化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建后撤,分类推进,群众满意”的原则,做到“四不撤”:规划方案不合理不撤,操作程序不规范不撤,保障措施不到位不撤,群众思想工作未做好不撤。把学校建在教师喜欢教、孩子们喜欢读的地方,力争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在“好上学”和“上好学”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从而使这项工作得到稳妥有序推进。
  罗嘉文告诉记者,梅州人历来就有“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情结。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采取“向上争一点、财政挤一点、乡贤帮一点、学校凑一点”,多途径筹措发展资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结合“校安”工程,以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为重点,将D级危房全部拆除,大力完善师生生活设施,大量增加寄宿制学校。积极采取延长公交线路、开通“两定(定时定点)乡村公交”、市区中小学生免费乘公交车、补助生活费、建设乡镇廉租房、落实“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等方法,解决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的实际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布局调整,从而使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为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零”工程,公平入学常态化
  教育公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起点”教育上的公平,要防止部分学生因各种不合理的障碍输在义务教育的“起跑线”上。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诸如择校、选拔性招生、竞赛加分、不规范收费等问题上,特别是择校问题,是长期困扰教育的顽疾。为破解择校难题,梅州市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克服重重困难,顶住层层压力,坚决实施“三零”工程,成为全省首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零择校、零借读、零赞助的地级市,使教育公平得到最大程度实现,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和好评。这些措施包括严格执行分区划片就近入学或电脑派位入学,严禁小学升初中进行选拔性招生或与各类竞赛成绩挂钩,以刚性监督杜绝各类违规收费,不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利用公共资源集中建设和支持少数窗口示范学校,各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常态编班,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严禁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标准和晋升、奖惩、评优的唯一依据,未经批准不得组织区域性学科统考,等等。为使这些制度得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各部门领导带头执行,直系亲属入学也严格按照地段派位,不批条子、不发指示、不托关系,上行下仿,令行禁止,经过几年的坚持,公平入学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协调发展,均衡推进全程化
  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和基础,农村学前教育却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最薄弱环节。在幼儿教育这一块,原有的教育布局使得大量的优质资源集中于城市,广大乡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大量的“留守儿童”因为幼儿园未普及到乡一级而无园可上,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做着“保姆式”的学前教育,农村幼儿的健康成长缺乏科学的引导和保证。在这种形势下,梅州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学前教育的政策文件,大力实施百所幼儿园建设工程。各级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申报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奖补项目、鼓励民间资本举办等方式,一共筹措资金2.96亿元,新建、改建或扩建了100所幼儿园。加大农村学前教育资金投入的力度,推进农村幼儿园园舍标准化建设,配足配齐儿童学习、生活、娱乐等设施设备和教具玩具,积极改善农村的办园条件。做好农村幼教规划。从园舍、环境、设施等方面制定标准,将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空余校舍优先用于开办幼儿园,做到幼儿园建设与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享有同等待遇。以方便幼儿就近入园、方便家长接送为原则,合理调整设园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规模效益。目前,梅州有市一级以上幼儿园83所,比2008年增加了65所,增长361%;2010年至2012年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分别为83.99%、88.13%、90.32 %,学前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些举措既盘活了农村中小学的富余教育资产,又实现了城乡幼儿教育的真正“均衡发展”,让农村幼儿“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学前教育,可谓双赢。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是关键一环。那么普通高中该如何做强做优?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梅州教育决策者们定下了“扩容促优、强师兴教”的八字方针。教育局出台的文件这样描述“扩容促优”:加快普通高中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发挥东山中学、市曾宪梓中学、兴宁一中等10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优质资源和品牌效应。近几年来,梅州市多渠道筹资7.7亿元,新建了东山中学剑英校区、丰顺中学、平远中学,对兴宁一中、梅县高级中学、五华水寨中学、大埔虎山中学、蕉岭中学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扩建,增加优质学位1万多个,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和许多地方一样,梅州的教育也曾经是“高考一根指挥棒、应试教育一支花”。基于梅州体育、艺术的优良传统,将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城镇普通高中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列入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从科学规划、长远发展、合理布局的角度出发,落实农村普通高中学校规划,改善办学条件,整合有效资源,引导农村普通高中走特色发展之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市各学校把艺术、体育教育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投入资金,完善硬件设施;充实师资;健全机制,促进艺术、体育教育工作的落实和长效;创新思路,形成各校独具特色的艺术、体育工作模式。全市各学校都健全了艺术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积极、经常地开展各类艺术活动,科学扎实地进行各项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目前,梅州市有一半的农村高中已经形成了以体育、美术、音乐特色班为主线,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低进高出”的特色发展之路。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梅州市围绕本地产业技术需求,以服务“一园两特带动一精”发展战略为培养目标,抓机遇,围绕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大体相当的任务,扩大中职学校规模,积极整合职教资源,实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高规格成立“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导小组”,积极实施省市共建山区职业教育基地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工程,以建设4所万人职业(技工)学校和6所5000人的龙头骨干职业(技工)学校为主要抓手,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至2012年,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达110547人,比2008年增加55790人,增长102%;高中阶段在校生普职比为54.5∶45.5,比例大体相当。现有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8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2所;职业教育实训中心11所,省重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位为65.73%,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3113 元。近年来,还先后把市工业学校并入梅州农业学校,市商业学校、市财贸学校并入市职业技术学校,达到优势互补、做大做强的效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积极开展定向委培、订单式培养等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将产业优势转化成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优势,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实现了面向市场和就业办学的根本性转变。为实现职业教育与全市“双转移”工作的无缝对接,全市投入1.4亿元在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规格建设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园区分校,这将为园区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四围龙:强化师资,外引内培立大梁
  “让教师的心安下来,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
  “安教才能兴教”,如何安?梅州市出台了一系列的“安教”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爱岗敬业的积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关键在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关键在教师。
  国以人立,教以人兴。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每一项新成就,都基于广大教师的倾情投入;教育改革所收获的每一次新突破,都源于广大教师的孜孜以求。没有了广大教师的脚踏实地,一切的教育理想与愿望便是水月镜花,了无生机。
  伴随着教育改革向深水区的科学推进,梅州市把校长和教师的均衡流动作为落实教育公平的“助推器”,把全员梯次培训作为教师成长的“加速器”,把对教师的有效激励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稳压器”,已初步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予师者荣
  “重奖名师,就是要让有贡献的教师有名望、有地位、有影响,让这部分老师首先放射光芒。以前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缺少榜样的示范与引领,没有形成你争我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教有所为的良好氛围。现在我们花这么大的手笔表彰先进,其根本目的是在教师群体中营造一种引领与帮扶的良性文化!”梅州市教育局局长罗嘉文如是告诉记者。多年来,梅州市认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以“博学善思、尊道厚德”为主题,以争做“嘉应名校长”“嘉应名教师”为核心,每年由市财政拨出300万元,每位“嘉应名校长”“嘉应名教师”各重奖2万元,打造“嘉应名师”品牌。近年来还评选表彰了一大批“教育专家”“十佳校长、十佳教师”“梅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和教改积极分子”等优秀校长、教师。组建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宣讲团到各县(市、区)巡回演讲,大力弘扬和培育新时期人民教师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大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掀起了新一轮“尊师重教”热潮。2008年来,全市共有1801名教师获得全国、省、市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铸师者能
  近年来,梅州市全面启动了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加快实现教育人才培养。市教育局每年组织各学校到西南大学、陕西师大、东北师大等重点师范院校公开招聘应届毕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2008年以来,全市共招聘录用6769名优秀毕业生和教师。同时大力实施本土人才培养战略,每年组织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地培训。通过“四结合”(业余与脱产培训相结合、全员与骨干培训相结合、学历与能力培训相结合、校外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多元化校长、教师培训机制,构建起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的两大平台。完善业务培训平台。2010年来,市级投入492万元培训经费,全市中小学校长98%完成任职培训,90%完成提高培训,10%完成高级研修。2012年市直学校继续教育年学时72以上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比例达92.4%。构建教师发展平台,设立了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五级发展台阶,为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提供广阔舞台。   成效投影:
  不拘一格的县域观照
  丰顺县紧紧围绕“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努力实现“财丰人顺、幸福丰顺” 的目标,全面唱响科学发展的主旋律,立足高水平建设丰顺新区的新起点,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为抓手,全面实施“人才强县”、“科教兴县”战略。“教育创强,必先强校”。丰顺县始终把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作为“创强”的重点工作来抓,根据《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建设标准(试行)》的要求,落实学校基建、教育信息化和校园“三化”等工程建设。近五年来,全县新增校园面积为431526㎡,新建校舍面积179004㎡,新增计算机3558台,新装电教平台312个,新装校园网67个,数字化图书管理系统45个,新增图书519897册,电子图书4705万册,新购课桌椅32171套,新增3272万元的常规教仪。完善学校功能场室设备设施,新增理化生实验室、科学教室、美术教室、音乐舞蹈室、科技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卫生保健室、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等功能场室,建成了77所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规范化幼儿园9所,市一级幼儿园4所。加快中小学“新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全县各中小学校均以宽带方式接入梅州教育城域网,基本实现山区“校校通”工程建设目标;建立起高效办公OA系统,通过电子OA系统收发文件。各镇的中心小学都拥有多媒体教室和电脑室,建成了校园网;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基本实现了城乡中小学校教学条件的均衡。
  兴宁市紧紧围绕“社会认可、学子实惠、家长满意”的目标,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软件硬件同步推进,扎实开展“创强”的各项工作。近三年,兴宁市共筹集了“创强”资金4.55亿元(其中社会捐资1.55亿元),有力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新建校舍35000多平方米,新增教学仪器设备5100多万元,新建运动场 10个,增加计算机室185间,新增计算机9536台、多媒体电教平台267套、电子阅览室46间,平均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8.3台,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接通互联网,实现“校校通”。教师论文686篇获市级以上的奖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技能比赛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达179人次。有全国优秀教师8名,广东省特级教师6名,省级优秀教师10名,市级名校长13名,市级优秀教师(班主任)60名,嘉应名师60名,广东省名师工作室(吴志强工作室)。兴宁不仅严格按照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还强调尊重学生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让学生的特长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培养,收到良好的效果,大批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仅近三年获国家级奖励的就有187人次。
  梅县于2008年9月全面启动教育创强工作后,用短短的三年时间,至2011年底,20个镇级单位全部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实现了全县乡镇“创强”全覆盖,比市的规划提前了两年。期间,梅县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全县完全小学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全县学校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设备设施日益完善,学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办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通过扩建城区学校,梅县城区中小学新增学位6000个,极大地缓解了城区学校学位紧张的问题,如程江镇小通过“创强”,新建大楼4栋,新增校舍面积11115平方米,新增学位2000个。在“创强”过程中,全县拆除了46栋C、D级危房,新建校舍44栋,新增校舍面积近10万平方米。为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县计划投入资金7.1亿元,在新县城西片区征地400亩,高标准新建一所5000人规模的梅县外国语实验学校。
  结语
  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首先取决于该区域所具备的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它直接作用于教育的各个层面,尤其是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所受影响极为明显。但是,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却像遗传基因一样,决定着教育的特质和个性。
  对梅州教育从直观具象的感性接触,再到现象剖析探溯本源的理性思考,我们都无法绕过客家文化这一重要概念。作为千年古邑、世界客都,梅州独特的山山水水、人文传统历经千年岁月洗涤而积淀形成的客家文化,以其独一无二的魅力深深地影响着这方区域上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教育。
  梅州人中间流传这么一个故事:原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梅州最大的特产是什么?”答案是“人才”!梅州出才子,人尽皆知,宋湘、黄遵宪、丘逢甲、林风眠等文人学士都是梅籍客家人。即使再没有骑白马的秀才跨莲塘,现代梅州人对“文章正合适,高中五金魁,名也香,姓也香”的梦想,宛如月光千年不腐,其崇文重教、尊师爱学情结的质朴与执着不由令人感叹。
  在梅州,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是历史形成之传统,更是今日社会之风气。而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梅州教育创强的各项工作,更重要的是还让梅州教育散发出与别处不同的个性魅力:善传承、敢变革、重德才、性质朴、勇进取。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走进梅州,贴近梅州教育,感受梅州客家文化,惊喜不断,感悟不断。
  当你第一眼撞上那长长的青灰色的城垣,当你缓缓推开那红漆斑驳的厚重木门,当你踏进那迷宫般的高墙深院,忽然间,一切都不一样了,你凝神屏息,便能感到一种宁静的壮美朝你袭来。长久以来浮躁的心瞬间沉静,因为,你已经走进历经风雨的围龙屋,客家千年情怀正款款向你走来……
其他文献
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惠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新招很多、亮点很多,各具特色,在领导保障、机构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等方面都做得很到位,课题的研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省厅对此很有信心。”  义务教育均衡的终极目标是:办好每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上学的机会。义务教育均衡的结构层次是:地区均衡,县域均衡,城乡均衡,校际均衡。  义务教育均衡的中心任务是:缩小城乡学校硬件差距,缩小
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上,盛开着一种外表看似柔弱美丽,但生命力却极其坚强的花——它就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最美丽的格桑花,象征着藏族人民所期盼的幸福吉祥。一群来自雪域高原的西藏孩子们,他们犹如一朵朵骄傲的格桑花,怀揣着梦想,在佛山市实验中学全体师生的爱心呵护下,在南风古灶的发祥地,鲜艳绽放……  2010年9月,佛山市实验中学(原南庄高中)开始承办内地西藏高中班,成为佛山地区最早承办内地西藏高中班的学校。目前
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前身是东莞县农校,创办于1958年,2003年更现名。办学50多年来,伴随东莞这座城市的不断转型、升级,学校也在不断地嬗变、成长。2000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中专”,2012年晋升“广东省示范性中职学校”,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项目学校。  站在新的起点上,东莞经贸人秉承“崇德尚能、知行合一”的校训,以“育人为本,面向市场,做强服务,
经教育部备案同意,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办法》和《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实施办法》规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类型。合格性考试覆盖高中开设的所有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
《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火了,里面的主题歌一夜之间响彻全中国。孩子们有事没事都会来几句。可是我班的学生哼唱的是《老师去哪儿》:  (生)我的班里有个人很酷  不会微笑只会发怒  批评我时永远说“不”  修理我时使出浑身解数  她就是我们的怪兽班主任  这还了得,我在班会上找到了改编者,投之以桃,要报之以李,回击了一曲:  (师)亲爱的同学,请遵守纪律  不允许你犯错是为你好  如果有人告状你就面壁思
彭娅简介:  1986年参加工作,1996年调入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小学,2009年任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党支部书记。1998年被评为广州市“越秀区教坛新秀”; 2000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2002年被评为越秀区“师德楷模”;2003年获越秀区“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教师”;2006年获“广东省特    第一主题:迁移  从无奈到无悔,是彭娅精神上的迁移;从重
过去,我对支教这个词很朦胧,大概就是到相对落后的地方去支援别人的教学,仅此而已。因此,每当听到别人谈论起支教,都觉得云淡风轻,多少还有点浪漫的色彩。  去年9月,我与我区6位老师一起走进粤北山区当一名名副其实的支教老师。那一刻,我终于体会到什么是支教,对于支教有了全新的认识。  当我们坐着公交车挺进沙坪镇时,那一刻我们都被眼前的景况惊呆了,目之所及都是山,群山缭绕连绵不断,望着破旧的公交车行驶在弯
基础教育,教育之基础。  义务教育,政府之义务。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追求的必然目标,也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必须过程,更是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由路径。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教育事业的重点工程之一,在差距中找均衡,在改革中求均衡,在发展中促均衡。广东本次申报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并达到评估认定标准的41个县(市、区),其谋划均衡的思路因地制宜,其推进均衡的路径各
广东仲元中学创办于1934年,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邓仲元所创办的一所纪念中学。八十年来,仲元中学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执着的创业精神,卓著的办学成绩,屡获社会称颂。近年来,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创建了“君子之风”德育课程体系,将仲元精华、儒学精髓、时代精神三者融为一炉。它和学校“养浩然之气,扬君子之风”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是学校“德、毅、博、健”
在本次峰会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3场平行论坛上,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等焦点议题,通过精彩演讲与对话研讨,对“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各级各类教育深度改革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  基础教育分会场:推进重点领域新突破,共谋教育改革新思路  在基础教育主题研讨专场上,10位专家分别就基础教育现代化、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估监测、中小学教师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