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张玉娘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感伤色彩

来源 :文学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sa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经久不衰的意象,也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最爱.南宋女词人张玉娘对月更是情有独钟,她通过各种月意象,抒写了自己明月朗照中对团聚的期待,残月映照下的孤独、惆怅以及冷月清辉中的凄婉、悲愁.这些月意象中渗透进了诗人浓重的悲愁,呈现出鲜明的感伤色彩.
其他文献
语文老师rn今夜校园的晚风,是雨后的晚风,轻拂着每一位行人.我慢跑在校园的操场上,全身汗透,却倍感清爽.rn猛然间看到一个穿白色衬衣的熟悉背影,是我高三时的语文老师.停下脚步,转头轻唤一声陈老师.于我毫无迟疑且坚定的叫声,老师惊讶极了,反复问我是如何一下子认出他来的.我脑海里瞬间闪现出老师当年给我们讲课的一幕幕场景.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摇篮,在社会快速发展中也迎来了自身快速发展的有利机遇.教师教学能力作为影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成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效发展、不断完善过程中,应当予以高度重视的部分.基于此,本文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当前的发展现状,结构构成以及培养方式等方面出发,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展开了研究与探索,以求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未来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些许参考.
《柳林风声》是英国儿童文学家肯尼斯·格雷厄姆于1908年发表的儿童小说,作为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厚伦理思想价值.小说中蛤蟆“顽童形象”的顽性是文本叙事发展的动力,集中彰显了儿童的自然天性,也是吸引儿童读者的重要原因.文本通过顽童蛤蟆从任性闯祸到“浪子回头”转变,展现出蛤蟆从伦理混沌到伦理醒悟的成长历程,寓伦理教诲于阅读审美中,使该人物兼具审美与伦理两重价值而成为儿童文学中的经典形象,这对当下浮于热闹、缺乏思想深度的儿童文学创作现象具有拨正意义.
李清照作为两宋时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其易安词典型地体现着靖康之难前后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提出了“词别是一家”,提高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以李清照的词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李清照词作的特点,并对其词作名篇《声声慢》进行赏析.
谭恩美是20世纪著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畅销作品,其中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灵感女孩》以同父异母的李邝和奥利维亚之间的姐妹之情为线索,刻画了具有沉默、无能、鲁莽及冷漠等刻板化形象,呈现边缘性男性气质的华人男性.以瑞文·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为依据,从女性主义、东方主义以及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中华人男性气质危机的形成原因,旨在揭示出华人男性的边缘性男性气质所引起的危机与困境以及华人男性气质的可建构性.
余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作家之一.余华的所有作品在叙述时总给读者极强的视觉冲击感,这种视觉冲击力与杰出的细节描写,通感等手法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分析余华小说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原因,并分析视觉冲击力给余华小说带来的意义.
流散文学是华裔文学的热点主题之一,身份也是流散文学的重要主题,同时也是困扰流散群体的问题.任碧莲作为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难免涉及流散主题.但学者对任碧莲小说的研究大多是研究单个文本,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任碧莲作品中的流散主题.本文以任碧莲以《典型的美国人》、《爱妻》、《梦娜在希望之乡》三部作品为例探究流散主题对其作品的影响以及在小说中的体现.
《无名的裘德》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作为托马斯·哈代晚年的代表作,作品《无名的裘德》因为讲述的男女主角是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从而导致哈代受到文坛的攻击.这是继他的《德伯家的苔丝》《还乡》之后的最后一篇小说.文章主要通过对裘德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造成她这一人物的成因进行探究,从而找寻裘德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两千多年来,君子,作为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理想人格,成为了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本文以《论语》为文本,分析书中关于孔子对君子人格塑造途径的分析,并发掘其中的当代育人价值.
归化是翻译中的常见策略,归化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跨越语言、文化上的一些理解障碍,做到译文在理解上的可行性.而文学作品的翻译又显得较为特殊,还需要注意意境上的“可理解”.在这个要求的基础上把握文化作品归化的“度”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主万和于晓丹的《洛丽塔》中译本为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