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绿色空间的社会互动属性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xus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校园的建设也在加快脚步。由于时间、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校园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校园中绿色空间的建设方面。通过剖析校园群体的需求、校园中绿色空间与校园群体的相互影响,提出社会互动性下的校园绿色空间设计策略。
  关键词:校园建设;绿色空间;社会互动
  如今在校园建设中,生态校园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校园的室内外空间需要不断满足人性化、精细化设计需求。设计者应该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考虑绿色空间的建设与校园师生需求之间的关系,即如何去发展校园的社会互动性,把绿色空间与社会互动结合起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校园绿色空间与使用者的社会互动关系密切,在加強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不断丰富文化设施建设,从而为培育人才奠定基础。
  一、校园社会互动性分析
  (一)社会互动
  群体活动与社会过程是以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双方都有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就是其中一方对另一方作出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的过程,我们会不断地感受到我们的行动对他人的作用,反过来,对方的行动也影响着我们。整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发生于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
  (二)校园社会互动需求
  1.主体需求
  主体一般指校园师生,要充分了解校园师生的需求,同样也要了解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的需求。需求是多样性的,满足了基本需求后其他的需求自然就会增长,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教育如今要求个性化,要具有创造性,共性教育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趋势。活动是个性化的,意味着需求也是多层次的,人们普遍要求能够在空间内进行自由的活动。
  2.空间需求
  空间需求指人对空间的需求。空间需求从环境心理学上可以分为私密性、领域性等不同类型。大学生的空间需求包括领域的空间需求、距离的空间需求和交往的空间需求,人对空间的需求大多是人文性需求。
  领域性需求是人要有自己独有的空间领域,特别是在公共空间中,人与人之间需要有空间间隔与心理间隔,侵犯他人的空间,则会引起不适。最典型的就是一个人在板凳上休息,其他人会选择避开这个板凳,这样也保证了自己拥有一定的专有空间。
  私密性需求是人在独有的空间里不受外界的影响。校园环境中部分空间需要保证足够的私密性,例如看书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对安静的空间,以避免噪音的干扰与未知事物的影响。校园中还存在着有独处空间需求的群体。
  人文性需求要求进行空间设计时要考虑到人的特性和活动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人的角度出发设计所处环境。校园的室外空间是人文空间的重要载体,需要充分考虑人与空间的互动:第一,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设计者进行空间设计时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第二,体现一定的历史文脉,空间要有故事性,让物质空间得到升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需求导向下公共空间的发展
  随着校园职能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校园的规划建设变得多样化、生态化、地域化、弹性化。要使校园公共空间充满活力,需要考虑物质环境、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空间的可达性、人群差异与使用时间的差异等因素。因此,空间活力的构成包括校园景观空间密度、校园空间的可达性、绿色空间的舒适性等内容。
  二、社会互动性下的校园空间特征
  (一)社会互动性决定校园空间特征
  1.再造性
  在公共空间里,使用者的进入使得空间发生改变,人与空间是相互影响的,会赋予空间新的含义。相对安静的空间呈现出的是安静,但是当有人进入空间进行活动时,空间会变得热闹起来,那么空间的特点也就发生了改变,这就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对空间的再造。人们通过满足自己的需求对学习空间、室外公共空间进行再造,并进行社会互动。
  2.多样性
  多样性是因为群体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不同需求,空间具有差异性、变化性的特征,因此同一空间在不同的时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师生的多样性需求有运动、学习、娱乐等,因此需要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空间进行活动。受到天气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表现也不同,对应的多样性功能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譬如从学习功能变为娱乐功能等。
  3.可达性
  可达性包括视觉的可达性和行为的可达性。不考虑群体的社会互动需求时,很多空间相互分离,导致可达性减弱,行动的距离被拉长,因此在设计规划中应考虑到行为的可达性。同时也要满足视觉可达性,较好的视觉可达性是一个空间可以与另一个空间通过视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增加使用的可能性。群体的社会互动是自主发生的,所以对于空间的可达性要求很高。
  4.识别性
  空间的识别性是使用模式和造型的识别。使用模式的识别性指空间具备怎样的功能,能满足多少互动需求,群体会根据空间的功能与环境来进行使用,因此在设计上应考虑人的需求,是展示空间,还是活动空间,抑或是观赏空间。但是这种模式不是限制使用者,也不是强制性的,只是明确这个空间能进行怎样的活动,可以进行满足功能需求的活动,同样也不是只限于这些活动,这也是空间差异性的体现。而造型的识别性不只是单纯的数字或者标识识别,更多地被赋予了文化内涵,通过不同类型与风格的空间设计,搭配植物、景观小品等装饰,展现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5.适宜性
  空间的适宜性不只是视觉,还包括听觉、触觉、嗅觉等。在进行社会活动时,视觉与嗅觉往往得到重视,也就是说在进行社会互动时,人们往往选择环境优美的空间进行,这也就对绿色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绿色空间时,需要考虑到触觉因素,比如蚊虫叮咬和周边小品的质感,同时需要考虑空间进行的活动是何种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应的设计。   (二)社会互动性下的校园绿色空间体系
  根据校园公共交往空间的需求,通常把绿色空间体系与校园建筑空间、功能区域结合形成具有社会互动性和交流功能的外部公共开放空间。校园的绿色空间不仅需要打造宜人的环境,还需要兼具实用功能,保证交流互动性的存在。因此它需要高效的步行交通流线,完善步行交通网络,这样才能为交流互动空间的打造奠定基础。
  此外还需要考虑绿色空间的人文性和实用性。校园绿色空间在种植植物的品种选择上,需要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另外,学校需要打造良好的交往互动户外公共空间,有效满足不同类型的活动需要,譬如师生交流和展览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社会互动性下的校园绿色空间规划要求与策略
  (一)对校园绿色空间的要求
  校园绿色空间需要满足群体精神需求、文化需求、互动需求并具有人文因素。人们在绿色空间中会产生感官体验、互动参与体验和深入的认知体验,这也是人对空间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
  人们会不自觉地受到绿色空间的影响,在绿色空间内存在着发生社会互动的可能,与整个空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后人们会产生相关体验,例如美的体验、静的体验、学的体验等。因此学校需要合理规划与设计校园绿色空间,使人们在与空间深层次的互动中感受学校的人文精神。
  (二)社會互动性下的校园绿色空间设计策略
  校园绿色空间围绕中心区域展开,公共活动空间设置有小型广场和雕塑小品等。中心区域应呈现出开阔的特点,周边围绕着植物,还有小型的花园广场供人休憩,通过绿色长廊打造出学习空间与休闲空间。景观轴线上的特色节点应张弛有度,每一个景观特色节点都应展现出自由的空间形态,从而打造生态校园、绿色校园。
  以建筑来限定场所。在建筑空间中打造共享交流的场所,结构上从点线面三个层面进行布局。点是数量众多的教室,线是教学办公主楼,面则是校园绿色空间和教学活动空间。这样能突破建筑与建筑之间的位置隔阂,打造出相对自由的交流空间。
  以景观中轴广场为中心。为建设生态校园,学校应合理规划,所种植物应数量众多且品种丰富,以保证景观的多样性。同时在“单一”的绿色空间中加入照明设施,通过光的作用,使得整个绿色空间更具活力。宿舍楼和交通干道周边的植物造景应考虑季节的变化,力图打造休闲、趣味的空间。
  以交流场所为重点。交往空间与交通流线关系密切,设计校园交流场所时需要充分考虑外部的开放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的关系,还有绿色空间中的公共活动区域。这些空间的设计上,要考虑人的活动特点,尤其是人的自主性,在设计不同空间时注意保证空间的多样性和可达性。例如考虑到开展教学活动的需要,可以适当扩大尺度,保证师生可以随时驻留和交谈。
  以地方特色为亮点。营建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需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学校应依据自身办学情况,提供相应的聚集空间,满足不同群体的休闲、学习、社交等需求。建筑外部环境应符合功能需求,景观小品和地景设施应和建筑风格保持一致。此外,学校应考虑到环境心理学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保证物种的多样性,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植物的不同特性,建设生态校园。
  四、结语
  影响校园绿色空间设计的因素不仅有个人因素,还有群体因素。空间设计的起点是互动与需求,终点也是互动与需求。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空间具有不同的需求。空间设计不是单纯的物质空间的设计,也要融入人,把人的互动融入其中,要把社会互动性融入绿色空间,展现校园独特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梁立军,王志华.建设绿色校园推进环境意识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99-101.
  [2]陈文荣,张秋根.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9-92.
  [3]林丽,陈融波.浅谈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技术方案[J].四川建材,2007(3):101-103.
  [4]叶乐.美丽校园植物景观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5.
  作者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1914年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崇圣典例》,貌似一项“嘉惠圣裔”的制度安排,但实际上,该典例中的部分条款对孔子嫡裔衍圣公府在帝制时代所享有的经济、政治特权造成了巨大冲击.因此,孔子第76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迅即动用各种人脉关系,并以“重圣祀而垂令典”的话语策略进行应对.几经折冲之后,日渐走向“尊孔复古”之路的袁世凯批令内务部“修正原文”,规复了衍圣公府依旧制自行征收孔氏祀田租税等方面的权力.不过,孔令贻在具文诉争中所提及的取消林庙奉卫官“由曲阜县遴选”并依旧制自行选充的诉求并未得到满足,故自1916年初曲阜
曾被纪检机关痛批为“金钱的奴隶”的浙江厅官陈祥荣近日获刑。3月26日,浙江舟山市中院公开宣判台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祥荣受贿案,对陈祥荣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八十万元;对陈祥荣受贿所得赃款、赃物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2000年至2018年,陈祥荣利用担任临海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副书记、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区长等职务上的便利,为有关单位及个人在企业上市、项目用地、房产开发等事项
期刊
摘 要:中国的绘画人类学在老一代人类学家和画家研究的基础上,并在新一代学者的研究实践下初步建构起来。中国绘画人类学走过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已然颇丰,初步形成了绘画本位的绘画人类学与人类学本位的绘画人类学两种立场。通过分析中国绘画人类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为绘画人类学寻找一个合适的学科定位,推进绘画人类学的学科建设。  关键词:中国绘画人类学;学科定位;学科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
作者简介:   黄溢琳,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创意制板。   徐明明,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傳统手工艺的设计再造。   肖志轩,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设计。   黄熙,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建成环境与人的关系。
期刊
作者单位:   廣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期刊
正值中考、高考录取升学的关键节点,为持续刹住“升学宴”“谢师宴”等宴请歪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龙马潭区纪委监委持续“亮剑”,通过发送廉洁短信、“一对一”约谈等方式对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早提醒、早预防,敲响廉洁警钟。7月以来,龙马潭区纪委监委纪检监督室、驻区教育体育局纪检监察组通过明察暗访、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大对违规操办“升学宴”、“谢师宴”的监督检查力度,嚴禁借子女升学名义违规
期刊
摘 要:宗徽宗时期创办的画学在中国美术史上存在的时间较为短暂,犹如昙花一现,却独树一帜,是后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重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关于徽宗朝画学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管理、教学、招生、考核办法等方面。虽有部分学者的研究对宗徽宗时期画学取士标准的内容有所涉及,但都因篇幅限制或论题重点不同,或举有遗漏,或语焉不详。基于此,根据史料记载,探究北宋国子监画学取士标准设立的思想
苏轼的宦游人生,后人為什么会用“8341”来概括之?韩愈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何会有“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如此强烈的负能量?这一切,都源自古代异地为官的用人制度,也就是避籍制度。  古代朝廷为防范地方官场腐败、防止地方势力坐大,不得不让“牧羊”的地方官常年异地迁徙。大部分官员未等到三年一考便被异地调任,漫漫赴任路,有强盗、灾病、车祸,到了地方语言不通,还有胥吏作乱。在权力与乡愁中
期刊
摘 要:中國画是否要吸收西方绘画思维、如何将传统气韵与时代脉搏融入创作,这一问题始终存在着诸多争议。通过对于明代画家张宏代表画作与思想体系的阐述,分析其绘画思维的独特性,论述张宏绘画对于现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启发,进而回答如何改良中国当代受到了近代画坛粗野一面影响的山水画、山水画中传统气韵与时代脉搏如何相融这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山水画;张宏;现代性;文化交流  在17世纪的绘画史中,最显著且最具
摘 要: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图像在绘画中的运用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数字图像时代,滥用图片的现象在油画创作中日益严重,模糊了图像与绘画二者之间的关系。应正确认识图像与人类、绘画的关系,正确看待图像对绘画方式的变革。通过分析图像在油画中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图像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策略,以更好地帮助绘画创作者正确地应用图像,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油画作品。  关键词:图像;油画创作;速写  纵观西方油画传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