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易学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来源 :周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ang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26至27日,“东亚易学国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周易研究》编辑部、中国周易学会主办。“东亚易学国际研讨会”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继2015年12月举办“中韩易学高端论坛”之后关于海外易学研究的又一盛会,该会议旨在反思东亚易学已有研究成果,探索东亚易学的发展轨迹和特点,阐明东亚易学与儒学之关系,发挥易学在推动东亚文化走向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针对张政烺先生《易辨》一文中的三个问题,经考辨,我们认为商周器物所见四爻数字卦是六爻卦的简写,与互体说的含义不能等同;认为《周易》有据互体说写成之爻辞的说法是没有真实根据的。根据天星观等战国楚简之易卦皆两卦并列而不见只有单卦的情形,推断其所用当非卦变占法。西周易卦数字与相传《周易》所用筮数之不合,不能证明如《左传》所记遇某卦之某卦的占例不是卦变占法。
蔡沉在其《洪范皇极内篇》中象与数对举,建立了一套范数学体系,从象与数的关系来说,象学体系中有数,数学体系中有象,二者不是截然相分的。象学体系与数学体系的区别在于,象学体系是一套以数字二为基数的推衍模式,数学体系是一套以数字三为基数的推衍模式。蔡沉范数学的目的是“因数以明理”,数只是一种明理的工具。数的变化关涉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数还能穷该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能以数的形式进行表达。蔡沉极为重视处于洛书九个数中间位置的数字五,并由此阐发了他由“中”及“皇极”的理学思想。数是一种明理的方式,它穷该万物绝不是对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与普遍性之趋势在逼迫着我们思索英国学者缪勒(M.Maller)对于宗教学的理解,并指向了人们对哲学的研究:只懂一种哲学,或许什么哲学都不懂。故而此项哲学工作之展开,势必要求人们具有恢弘的视野,既有遍览群籍、阐幽辨微的文献功夫;更要有壁立千仞、大开大阖的绝世天才,俾为人类生命的前途展布无穷之远景。在20世纪的中国学者群中,兼备这种使命与天才,并探赜索微、妙有深造者,方东美堪当之而无愧。在《哲学三慧》中,他对希腊、欧洲与中国等三类哲学智慧以极其凝练而高华的汉语赅摄,字字精要,句旬透辟。惜乎缺
在朱子的文献中,“太极说”一词的使用较为含混,其具体所指有四:其一,是指朱子自己所作的《太极解义》;其二,是指《朱子文集》卷六十七中所收录的《太极说》一文;其三,是指张杭所作的《太极图说解义》;其四,是指周敦颐所作的《太极图说》。此外,在张杭、吕祖谦、汪应辰等人与朱子之间的书信中,也有把他们对于周敦颐作品的注释之作笼统称为“太极说”或是“太极解”的例子。我们认为,朱子等人对于“太极说”的这种含混用法,只是一种“方便之举”,而他们后来在刊刻其相关的著作时,则又为其取了不同的名称,以示区别。
四、瑰丽多姿的北美《周易》研究 再从亚洲遥看北美。北美汉学界《周易》研究名家辈出,而且各有专精,在过去半个世纪,可以说有着前所未有、将来也可能未必再有的好机遇。从哲学角度研究的学者主要有夏威夷大学成中英(Chung-ying Cheng)、安乐哲(Roger T.Ames)和宾州州立大学伍安祖(On-cho Ng)。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时所推行的适应政策,大致经历了曲折发展和逐步深化的三个阶段,即从起初利玛窦时期以孔子和先秦儒学的"四书"为主的文化适应,到利玛窦去世后耶稣会士对中国语言、地理、历史、儒学的广泛层面的文化适应,再到最后白晋聚焦于中国文化源头活水的《易经》以论证中国文化与天主教同源性的文化适应。每个阶段的推动都与当时政治、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每个阶段也都催生出了一批重要的思想成果。文化适应政策虽然最终受挫,但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积极影响却不应低估。
船山易学的核心思想是乾坤并建,而乾坤并建能够成立的前提却是十二位显隐的象数结构。十二位显隐指的是乾坤六阴六阳十二位具足,半隐半见。这一结构受到张载言幽明不言有无思想的启发,具有批判佛老不同生死观的作用。这一结构的成立,是船山在综合了多家易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而成,其中重要的有周敦颐的太极图,来知德的错综模式等。十二位显隐的象数结构在构建六十四卦的生成方面有巧妙的模式设计,对研究船山思想和易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李笑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全书289页,计33.1万字。本书是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4FZW001)成果之一。《周易》是漫长的文明发展中人的认识成果在卜筮的特殊形式中的留存。作者试图凭借《周易》卦象、卦爻辞本身的资料,对其观念形态作出深层次的挖掘与探究。
王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金书179页,计17.5万字。本书选取朱子学派、古义学派、徂徕学派(古文辞学派)、泊园学派及考证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著作,在对文本进行详细调查、分疏的基础上,对江户时代的易学及易学与江户儒学之间的关联、互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本书共分六章。
刘沅,乾嘉蜀学大儒,尤擅易学,著有《周易恒解》。刘沅认为,《易》之旨在使人明理,并非教人卜筮以趋利避害。刘沅解《易》以孔子为宗,兼重佛老,力图建立一个三教通贯的解《易》体系,将天道、人事相结合,提出“一”贯三才、“人本”、“静存”、“先天”“后天”论、“阴阳共济”论等观点,构筑了一个以“中”“正”为核心的宇宙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