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HPLC快速测定豆浆粉中大豆异黄酮

来源 :化学试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lx1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同时测定豆浆粉中多种大豆异黄酮成分,建立了一种豆浆粉中大豆异黄酮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由80%乙醇水溶液超声提取,经碱性条件皂化反应获得大豆异黄酮测试溶液.色谱柱采用Waters Atlantis T3柱,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6 mL/min,PDA检测器分析波长为260 nm.测定方法采用外标法定量,3个浓度下加标回收率为93.80%~97.99%,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5%,检出限为0.4~0.5 mg/kg.方法重现性好,适合豆浆粉基质中大豆异黄酮的快速测定.
其他文献
磷是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充分参与生命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种生化反应.蛋白质磷酰化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翻译后修饰.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结构模块,其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当氨基酸的氨基被磷酰化时,由于邻近羧基的参与,该氨基酸易被活化成为具有多种生化活性的“微型活化酶”.在酸性条件下,N-磷酰化氨基酸的高能P—N键因为N原子容易质子化而变得很不稳定,从而限制了N-磷酰化氨基酸的合成以及作为化学试剂的应用.因此,探索适合于各种N-磷酰化氨基酸的高效合成方法并掌控其化学活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综述了N-磷酰化氨基酸的分类、合
专利运营率对于评价高校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从现有资料来看,专利运营率在我国高校中尚不足10%,大量有价值的专利被闲置浪费.鉴于此,根据江苏省高职院校专利运营的特点,借鉴知识产权官网统计资料及现有学术资料,结合相关理论对高职院校专利运营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从法律、市场环境、人才培养以及运营投入等角度提出专利运营风险防控建议.
青蒿素是一种从菊科蒿属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出来的倍半萜类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炎、抗菌、抗恶性疟原虫等.青蒿素也是重要的抗疟先导化合物,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青蒿素类抗疟药物有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弓形虫、血吸虫、犬新孢子虫、利什曼原虫等多种病原体也具有广泛的抑制活性.主要综述近年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虫活性研究进展,期望对新型抗寄生虫类青蒿素药物的研发有所帮助.
壳聚糖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有机聚合物,其在重金属吸附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壳聚糖在酸性介质中易溶解、吸附选择性差、吸附容量低等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壳聚糖进行改性来改善其缺点,已取得一些成果.鉴于此,综述了近几年关于壳聚糖改性的相关研究,重点归纳总结了利用胺基、羧基、巯基以及杂环等改性修饰制备壳聚糖吸附剂的研究,并用表格的方式对比分析了不同壳聚糖基吸附剂的应用效果和吸附机理.进一步展望了壳聚糖基吸附剂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开发高效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提供参考.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滴定法、Job法、荧光滴定法考察了手性胆甾类荧光探针分子钳对有机酸、酚酸、含氮碱基的识别性能,并测定了主客体之间的结合常数和自由能变化值,建立了胆甾类荧光探针快速检测有机酸、酚酸、含氮碱基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主体分子钳与所考察丁香酸、香草酸、苹果酸、熊果酸、没食子酸、亚油酸、腺嘌呤、胞嘧啶均形成1:1型静态淬灭超分子配合物.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香兰荚豆香草酸、小米糠油亚油酸、猪肝腺嘌呤的检测,检测结果表明香兰荚豆中香草酸的含量为0.148 mg/g、小米糠油中亚油酸的含量为70 mg/g、猪
以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双水相体系提取橘红花总黄酮工艺,并评估其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乙醇浓度、硫酸铵浓度、超声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建立回归模型,筛选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研究其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双水相体系提取橘红花总黄酮的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55%、硫酸铵浓度为0.3 g/mL,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 min,液料比为20:1(mL/g).在此提取条件下,所得橘红花总黄酮得率为5.03%,
在柠檬酸-乙醇介质中,NO-2被迅速转化成NO2,利用吹气分离法将其转移至净化空气中;净化空气中的NO2与吸收液中的对氨基苯磺酸及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发生显色反应进而被富集,由此水中痕量NO-2可采用分光光度法在540 nm波长处被间接测定.当采用三级吸收,以A=A1+A2+A3作为响应值时,在拟定的实验条件下,NO-2的转化系数为83.5%,富集倍数为10倍,方法的线性范围在3.0~66.7μg/L之间.本方法有效消除了色度、浊度、盐分对NO-2测定的干扰,检出限为0.9μg/L,是国标法(GB
介绍了化学课堂“有效共识”的基本观点;探讨了“对话机制”在教育经验移植中的意义、价值和系统构建的过程;以化学课堂“有效共识”为例,介绍了“对话机制”的实施过程和管理策略.最后,提出了下阶段研究工作的重点.
建立了测定植物油中的非皂化成分(角鲨烯及甾醇物质)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其检测限均小于2.00 mg/L,加标回收率为90.12%~112.42%.采用该方法实现了山茶油、大豆油和玉米油的非皂化物质的含量分析.通过分析还表明,山茶油中的豆甾醇与大豆油(或玉米油)中的存在显著差异,而β-谷甾醇在大豆油与玉米油也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它们可能是防伪分析的重要参数.所建立的方法具有高效、准确和灵敏的优点,这将为今后用于构建动态数据库中综合评价植物油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
将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DABCO)、氯化钙、盐酸以一定比例溶入甲醇溶液,通过自然蒸发方式获得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新颖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H2 DABCO)CaCl4(H2 O)2],以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单晶X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分析(TG)、变温-变频介电等测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及性能.结果显示,化合物在低温(100 K)和室温(296 K)下空间群为P-1,属于三斜晶系,晶胞内[CaCl4(H2O)2]2-阴离子八面体结构发生变形,尤其是阴阳离子间的氢键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