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国60年发展的推动力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sl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在百度百科中被解释为“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在这里,“职业”是对人们社会属性的一个标示。生活在一个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国家,你也会时常听到人们感叹某个人“很职业”,在这里,“职业”成为了社会鉴定人们专业能力的标尺。当你用欣赏的眼光仰望那些“很职业”的人,期待着不远的将来自己也变得“很职业”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要实现这个梦想,非要凭借一股力量不可?如果你很迷惑,请随本期策划一同走进职业教育,来了解这股推动中国60年发展的力量,将会怎样为你的未来保驾护航。
  
  轨迹:几起几落,职业教育摸索中前行
  
  往上追溯,我国的职业教育从19世纪60年代的实业工厂中萌生,到如今已走过了近150年的历程。然而在旧中国,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挣扎,政局的动荡不安和经济的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牢牢地束缚了实业家们想要挥舞的拳脚,从这些实业家们开办的工厂中生发出来的职业教育,更是看不到一丝光明。1949年以前,全国只有中等技术学校561所,在校生7.7万,技工学校3所,在校生2700人,整个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占中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4.2%。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质量上,该时期的职业教育都同国家命运一样,面临着重创后的重启,厚积薄发,百废待兴。所以说,新中国初期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是起步,而是一次中兴。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办了上千所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以培养国家经济恢复所急需的产业工人。60年代,为加速培养各行各业急需的技术人才,职业中学得到迅速发展。到1965年,已建立了中等专业学校1265所,在校生54.74万人;技工学校281所,在校生10.1万人;职业中学61626所,在校生443.34万人。这一时期,基于经济建设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对旧中国职业教育进行改造整合和对前苏联职业教育经验的学习借鉴基础上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可惜好景不长,从1966年开始,正在一步步向高峰迈进的职业教育也经不住“文革”的折腾回归到谷底。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10年“文革”中沉寂了许久的职业教育最终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国的职业教育开始新一轮的发展。1980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和原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指出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促进高中阶段的教育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1996年,中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和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法律保障。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一阶段,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特别关注,为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提供了长足动力。
  步入新世纪,蓬勃发展中的职业教育因自己的“被需要”——市场经济急切需要经过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而更受青睐。国家针对职业教育召开的三次会议,对职业教育做出准确定位,促使它自身酝酿着一轮新的发展高潮。几起几落,我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摸着石头渡过了很多湍流。新中国60华诞之际,职业教育站在新的起点,正以积极昂扬的姿态迎接新的开始。
  
  成果: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之路
  
  60年曲折发展路,职业教育最大的成绩不是职业院校规模的扩大和职校生比例的增高,相对于各个方面不同程度的量变,职业教育发生的质变更耐人寻味。这种质变就是通过摸索、通过示范性高职建设等,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1221”模式,一条可以让职业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绿色通道。“1221”,第一个“1”,就是一个开放的、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第一个“2”,就是两个系统:一个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一个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的系统。第二个“2”,就是有两个证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证书:一个是学历证,一个是职业资格证。两者综合起来既反映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的掌握程度,又反映实践技能的程度。最后一个“1”,即把职业学校办成一个终身学习的培训基地,既是个人终身培训基地,同时也是为社会服务的基地。
  经过“1221”模式锤炼的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学生,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明显比本科生高。本科生学历高,心气儿高,跳槽的概率也很高;职校生参加工作后上手快,又踏实肯干,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职校生成为市场经济的“香饽饽”,得益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对学生们职业素质和就业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60年发展的历史表明,受这种理念影响成长起来的产业工人,是推动中国崛起的中坚力量。这样一支拥有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产业大军,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职教战线上的仁人志士们的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很难走下去的。所幸的是,我们深知这项成果的来之不易。我们在欣赏凭借“1221”模式得来的褒奖时,也积极思考着如何让职教事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预言:职业教育将成为中国崛起的强大动力
  
  办学规模扩大、办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和民办教育兴起,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成就和表现。我国职业教育在学习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培训模式,世界劳工组织倡导的就业培训模块(MES)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改革实践,使职业教育教学得到了改进和加强。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以农林中专、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中等和初等毕业生,他们多数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个使命使我们的职业教育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特定意义上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服务升级,抓社会和谐,对于我们国家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成为中国崛起的强大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举国同庆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之时,我们回顾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总结职业教育可推介的发展模式,不是跟风,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其他文献
目前的中职学生是在文化知识学习上被淘汰下来的一批情商高、懒于运用智商而又较为活跃的青少年群体。面对他们的语文教学,如果一味沿袭初中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其更强烈的厌学、轻学情绪。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势在必行,要针对学生的群体需要,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形式。而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多元化,就能使学生们在兴趣和快乐中激发学习热情,主动学习文化知识。  教学形式多元化就是采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充分调
“得了多少先进和奖牌并不重要,那只是对我们过去工作成绩的肯定,重要的是要致力于打造社会保险惠民工程,要把这项实惠送到每一个离退休人员家中。”钟元军主任总是这样勉励自己。  钟元军,1965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1988年元月入党,现任湖南省桃源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处主任。他先后从事乡镇财会管理和社会保险工作。1995年,桃源县启动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后,他的全部精力和情感也就和社会保险紧
经过激烈的角逐,2011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暨全国选拔赛终于落下帷幕,来自浙江省近1000名职校技能精英围绕汽修、机械制造、电子电工、计算机技术等12个专业大类,在47个竞赛项目上展开了技能比武。杭州市代表队在本届大赛中表现抢眼,以28金30银30铜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技能大赛举办至今,各类中职学校都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备战模式。虽然技能竞赛沿袭了其惯有的形式,然而旧瓶也能装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普高升温,职业教育面临招生难的困境。而在招生难的情况下,在校学生的稳定率也在下降。这对于已经面临困境的技工教育无疑是雪上加霜,它势必会影响和制约职业学校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稳定率,降低学生流失率成为了职业学校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职业学校流失生特点和流失去向进行透视,对学生流失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探究出有效控制学生流失,提高技校生稳定率的新对策。  一、流失生特点分析
个性也称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的,是复杂的整体,个性同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综合,构成人的精神面貌和力量;又给人的其他素质打上印记,使它们具有个性特色。个性对人各种素质的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    一、素质教育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其核心或关键是个性发展。这是由素质
《电工基础》的课程标准,要求感悟电工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电工技术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标准还提到,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是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生活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过程。如何在教学中构建电工专业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桥梁,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电工知识,并将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和理解专业知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工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性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训等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使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州市技师学院在改革和创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积极探索与寻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动漫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大量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我国职业
在培养商贸类职业人才时,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注重提高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如何进行培养?通过什么方式提高培养效率?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动手能力差和学与用脱节的现状?笔者建议在外贸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当注重运用外贸教学软件等现代教学手段,创造一种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氛围,使“零距离”上岗成为现实。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将外贸岗位知识、操作过程及各种相关的税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峻。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除取决于其学识、能力、体力和社会因素外,就业服务信息的有效采集和利用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所谓掌握了信息,也就拥有了机会。因此,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分析、优化和利用非常必要。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地方高校来说,要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更要注重就业服务信息采集和利用。  一、对就业服务信息的理解
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简言之,就是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总和。大学生就业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生尤甚。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还不尽如人意。影响高职生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核心因素是高职生的就业能力。目前,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