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交通部长的偷天换日计划

来源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ei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中国有句古话:“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在民国的乱世之中,不仅人命贱如草芥,就连国宝也无法自保。
  然而,无论是在哪个时代,总有一些中国人,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国家的珍宝。
  今天讲述的故事,是关于一位曾经的中国交通部长和“晚清四大国宝”之一——毛公鼎的一段传奇。
  2
  毛公鼎,铸造于西周晚期,为毛公所铸,因此名为“毛公鼎”。此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造型质朴稳重,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之一。
  毛公名歆,是周宣王的叔父。鼎文中记载,周宣王在位初期,力图改革朝政,遂命叔父毛公歆处理国家大小事务,又命毛公一族担任禁卫军,保卫王家,并赐酒食、舆服、兵器。毛公感念周王,于是铸鼎纪事,由子孙永保永享。
  此鼎的文物价值不仅在于年代的久远,更在于其对历史研究的独特价值。
  鼎内刻了五百字的铭文,是毛公向周宣王进言的记录,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对研究西周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歷史价值。
  在清道光年间,毛公鼎被发掘于陕西岐山县,此后辗转流经了多位古董商、达官显贵之手。
  在民国初期,毛公鼎被晚清重臣端方的后人抵押在华俄道盛银行。此时,由于国破民穷,中国的众多国宝都遭到了洋人的觊觎,毛公鼎也不例外。
  眼看着毛公鼎要被外国人买走,一位重要的护宝人出现了。
  他就是叶恭绰。
  3
  1881年,叶恭绰出生于广东番禺。他的祖父叶衍兰是晚清的书画名家,家族中人才辈出。
  叶恭绰自幼聪慧,又因家学渊源,对诗书画印都十分精通,对于收藏和考古更是痴迷不已。
  然而,受当时“交通救国”思想的影响,叶恭绰早年并未醉心于自己的爱好,而是投身于交通事业,力图改变国破民穷的局面。
  他曾担任北洋政府的交通总长、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均颇有建树。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叶恭绰前往香港避难。毛公鼎十分沉重,无法带走,他将其藏在了上海的家中。
  日本军方想尽了办法打听宝鼎的下落,却数次无功而返。
  日本人声称:“就是把上海翻个底朝天,也要找出宝鼎。”
  叶恭绰忧心不已,此时此刻,他想到只有一个人最值得信任,那就是他的侄子——叶公超。
  4
  叶公超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曾经担任过中华民国的外交部长。他从小与叔父叶恭绰感情深厚,亲如父子。
  叶公超当时在西南联大任教,收到叔父的信后十分重视,立刻出发赶往上海。
  叶恭绰嘱咐叶公超:“美国人和日本人两次出高价购买毛公鼎,我都没有答应。现在我把毛公鼎托付给你,不得变卖,不得典质,更不能让它出国。有朝一日,可以献给国家。”
  却不料,日本人早已得到了消息,知道了叶恭绰就是那个匿名买走毛公鼎的人。叶公超作为他的亲属,自然也被日本人盯上了。
  叶公超风尘仆仆地赶到上海,还没来得及处理毛公鼎,就被日本宪兵队逮捕了。
  日本人逮捕叶公超的理由是间谍罪,因为在搜查叶家宅子的时候发现了手枪。然而,当时毛公鼎就藏在床下,日本人竟然没有发现,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日本人扣留了叶公超,对其威逼利诱,意图夺得宝鼎。叶公超也是个硬骨头,死活就是不松口,哪怕遭受了严刑拷打也没有泄漏宝鼎的任何消息。
  宝鼎被日本人觊觎,侄儿又被日本人扣押,叶恭绰心急如焚。
  正当叶恭绰六神无主时,一位能工巧匠帮助了他。
  5
  历史已经隐没了这位工匠的名字,但是他的事迹值得我们记住。这位工匠帮助叶恭绰伪造了一个假鼎,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叶家把这个假的宝鼎送给了日本人,总算是暂时骗过了日本人。
  然而,如此终究不是长策。如果日本人发现了宝鼎是假的,那麻烦可就大了。
  1941年,在日本人的严密监视下,叶公超没有辜负叔父的嘱托,历尽艰险将毛公鼎偷运到香港。宝鼎的安危暂时得到了保障。
  可是,叶恭绰后来的际遇并不好,常年的漂泊迁徙使他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顿,再加上他身患重病,一家人的生活无以为继。
  自己信守“君子固穷”的道理是可以的,可是不能让家人也跟着自己挨饿啊。
  6
  万般无奈之下,叶恭绰和一位汉奸商人陈友仁达成了协议。
  陈友仁在抗战时期与汪伪政府有联系,后来眼看着日本人大势已去,生怕抗战胜利后政府会追究自己的责任,因此想通过进献毛公鼎来讨好政府。
  叶恭绰与陈友仁约定,先将宝鼎卖给陈友仁,等到抗战胜利后再由他献给国家。
  抗战胜利后,陈友仁信守诺言,把毛公鼎上交给了国民政府。
  在历经波折之后,漂泊了百年的无价国宝,终于安全了。
  当国宝危在旦夕的时刻,这位中国曾经的交通部部长毅然护宝,为国家留住了重要的历史文物。
  遥想当年,在半壁江山沦陷的乱世之中,人人求自保,贪官们想尽办法多捞一笔,平民百姓只求自己一家老小平安,很少有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国宝。
  然而,叶恭绰作为中国曾经的交通部长,却没有利用原有的关系网发国难财,也没有只顾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是为了保护国宝而奔波流离,提心吊胆,最终将这件无价之宝献给了国家。
  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感叹。
  他是高官,是书画家,更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原载 搜狐历史 2016年12月31日〕
其他文献
古典时期发生了一场变革,亦即从依赖神话变为相信理性。对古典时期所发生的这种现象所作的百般维护已是屡见不鲜的俗套:(1)哲学从神话学产生出来是以一种突然的中断作为标志;(2)一旦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据说,现在莫言一幅书法作品在市场上拍卖价是五千元,而在2012年获得诺奖后,他的书法作品在市场上的最高成交价达到九十七万九千五百元,两相对比,给人以莫言书法价格暴跌的感觉。  书法作品,受尺寸大小、创作年代不同、价值寓意不一等因素影响,在价格上有较大区间,是正常的事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莫言获奖的热度消退,莫言书法作品价格终于回归到了正常范围之内,按房市和股市通常的说法,现在可以是抄底的时候了
关于崇高问题,同时还有一个崇高感的问题,人们已经说的够多的了.特别是在西方美学史上,自朗吉弩斯首次提出崇高概念以来,经过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浸润和阐说,崇高一直作为重要的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得知河北唐山李新(化名)的一段遭遇,让人觉得既心酸又无奈。在异地工作的李新,已经两年多没能回家看望父母了。为了能回家看一眼,他不惜主动要求父母把自己
在社会矛盾复杂、利益纠纷剧增的今天,司法因日复一日的“讼累”而显得乏味,如何在这样的现实中释放出强大的公正价值,维持司法的内在品格,值得深思。近代刑法学鼻祖贝卡利亚
中国文化洋溢着一种乐观情调,它强调人与自身、他人乃至天地的和谐。和谐犹如一把利剑,削去现实的痛苦、历史的忧患,劈开一条乐呵呵的人生之路,也给中国美学带来独特的面貌
记得小时候,为了教育我们听话、上进、勤奋,家长和学校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尤其是课本中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还有许多家喻户晓的名人名言。但是,好多故事和名言如今被扒出,要么是杜撰,要么就是以偏概全……  苹果到底有没有砸过牛顿?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牛顿是因为被一颗掉落的苹果砸到头,想到“苹果为什么是向下掉,而不是往上飄”的问题,才进而发现了这一定律。  真相:这个故事出自伏
编辑,你好:我是名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前不久,我突然接到已被解聘的员工李某的起诉状,要求支付其被拖欠的半年工资。在法庭上,我告诉法官,我每月5日前都当面如数付清李某上个
惊蛰刚过,浓浓的春意随风袭来。“我的小可爱长得越来越好啦!”陈梅娟看着自己养的小花,满心欢喜。像往常一样,陈梅娟提前30分钟来到办公室。她一放下手上的公文包,就像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