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语的语用预设分析

来源 :海外英语(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hom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呼语由交际双方当面招呼时使用,除了能够起到引起交际对象的注意,也能够为交际双方的关系提供语用预设,这种预设可以是对讲话者情感态度的预设,也可以是对交际双方身份关系的预设,听话者一旦接受这种语用预设,其后的言行将基于该语用预设.通过例句分析,可发现:尽管称呼语会因时代、观念以及场合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但使用称呼语的语用预设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是一贯而终的,从语用预设的角度研究称呼语为称呼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其他文献
一家陕西人在纽约唐人街开了家餐馆,儿子当服务生,老妈管收钱,老爸做大厨。  某一天,店里来了个老外,点了个套餐,吃到一半,“咣当”,把汤碗打碎了。  儿子跑过去看了一下,说:“碗打了!”老外想:“one dollar……”(注,1美元)  老妈听见声音,也过来看,见地上有个破碗,问:“谁打的?”  老外想:“three dollar?……”(注,3美元)  儿子说:“他打的!”  老外想:“ten
期刊
期刊
期刊
以巴赫姓氏为基础的“BACH”密码犹如一个永恒的主题,一直被作曲家们竞相引用,以此表达对巴赫的推崇与敬意.本文将聚焦于采用“BACH”密码作为主题的键盘赋格曲,从主题构建、发展逻辑、与中国音乐元素融合等方面对含有这一核心结构力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在继承巴赫赋格写作基础之上的创新突破之处.
期刊
20世纪以来,随着音乐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西方音乐文化所带来的剧烈震荡,促使竹笛艺术在理论建设、教学课程、舞台实践、课程建设、作品创作等多方面得到了完善,也让演奏形式有了全新的突破.近年来,竹笛与声乐、西洋管弦乐、电子音乐以及大型民族器乐剧,均实现了良好的合作,提升了竹笛的音乐表现力.这对竹笛演奏者来说,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和视听冲击,就必须在把握竹笛审美底蕴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其与时俱进的创新演奏形式.
20世纪西方作曲家将爵士音乐元素用于管弦乐作品创作的情况很常见,但像里伯曼《爵士乐队与交响乐队协奏曲》这样直接将爵士大乐队与三管编制的管弦乐队结合起来进行创作的情况并不多见.本文从对这部作品配器研析的角度出发,结合作品的整体构思与作曲技术研析,探究爵士大乐队与管弦乐队在作品配器中的结合方式及其音色与织体特征.
指向英文阅读品格,分析提高模糊容忍度的必要性.结合初中新目标英语阅读课例,基于阅读策略,从衔接发现,以链式追问促有声思维生成;定向注意,以结构分析促写作路径形成;优化分类,以多元视角促观点态度达成等三个角度尝试了提高模糊容忍度的实践路径,以期让学生的阅读素养在英语阅读课上得到展现与涵育.
现代汉语中的“别想”可以分为动词短语“别想1”和情态动词“别想2”.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别想1”和“别想2”的用法差异、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词汇化后的动词“别想2”与动词短语“别想1”相比,在语义、语法和语用功能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别想2”主要用于评论语体,发挥评价作用,其表达的语义“毫无可能”反映了言者对于命题所做的夸张性的否定评价,以此从反面衬托表达言者对自己观点的确信.在此基础上,文章从语义驱动的语法化过程中找到了其用法的内在理据——语用推理得到的语用义是其“语义-语法功能”的接口
该文在认知范畴化理论下,采用词典语料,从历时与共时两个角度,比较研究汉英“牛”的范畴化特征及其异同,并试图加以解释.经研究发现:汉语“牛”范畴化越来越复杂;汉英共享性别、年龄、用途、品种四个次范畴化参数;汉英在泛范畴化、次范畴化参数和精细度方面存在差异.这些特征来自汉英民族的牛耕文化及其认知差异,汉民族的牛耕文化历史悠久,牛认知强大和突显细化,英语民族的工业革命相对较早,其牛耕文化相对较短,牛认知日益弱化和突显抽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