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 酝酿 品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运用多种方法,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触摸词语的温度、点染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可以说,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有力抓手。文本中那一个个词语犹如葡萄园中那一串串青翠欲滴、令人馋涎的葡萄,若要品尝葡萄酒的醇香,需要我们行走于葡萄园,去轻轻采摘、慢慢酝酿、细细品味。
  一、轻轻采摘
  【实况】
  《卢沟桥烽火》“蓄谋已久”一词教学。
  师:“蓄谋已久”是什么意思?
  生1:是早就准备好的计谋。
  师:早就准备好的计谋,就一定叫“蓄谋已久”吗?我们班参加校运动会,按照之前准备好的方案作战,也叫“蓄谋已久”吗?
  生2:不能!“蓄谋已久”应该是指的是反面的,是个贬义词。
  师:“这显然是个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读一读第二、第三两个小节,你从哪些语句能看出是“蓄谋已久”的呢?
  生3:我从“一支全副武装”“偷偷”“摸”这三个词语能看出来。这显然是有备而来,来了这么多士兵,武器装备这么充分,就似一支准备行窃的强盗!
  生4:我补充一下,从“夜晚”“星光黯淡”这两个词语也能说明日军是蓄谋已久的。要是换作白天,必然会目标巨大,引起我国守军的警戒,这样一来,就不能先发制人。
  师:好一个先发制人,背后藏的是一张罪恶的嘴脸呀!再读一读第三小节,你又关注到哪些词语?
  生5:我还关注了“首先”和“众寡悬殊”这两个词,如果真的是来寻找失踪的士兵,怎会如此蛮横无理,怎么首先开起火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再看“众寡悬殊”这个词语,日军是早有预谋,就是要给我国守军来个措手不及。
  师:是呀,侵华野心的罪恶行径已经暴露无遗!
  【思考】
  每一篇教材或多或少都会包含着一些词语教学的训练点,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善于采摘,确定适合进行语汇积累训练的葡萄,为学生的语言训练找准突破口,让学生初尝词语学习带来的醇香。
  文本中的一个词语,如果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离开自己了生长的葡萄园,那就像一片枯叶一样,仅是一个符号而已。一篇教材中往往有很多值得我们去采摘、去揣摩的葡萄。此案例中,就有“蓄谋已久”、 “全副武装”、“偷偷”、“摸”、“夜晚”、“首先”等词需要去关注。而怎么样不生拉硬拽,做到了无痕迹,是我们教师要认真考虑的。
  在学生对“蓄谋已久”一词初步理解基础之上,教师抓住学生的回答,巧妙地引导,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其内在意义。“蓄谋已久”一词的采摘,就似一场足球赛的临门一脚,四两拨千斤,看似轻轻,实则活力四射、力拔千钧。可以说,这就抓住了文本的关键之处、传神之点,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奇效。在采摘的过程中,巧妙地将第二、第三两个小节的内容串联起来、整合起来,形成饱满圆润的整体。在词语训练过程中,“蓄谋已久”一词的形象更加丰满、内涵更深刻;同时,这一词语具有了感情色调。学生在深入浅出、酣畅淋漓的体会中,自认而然地会深深地感受到“蓄谋已久”一词中所深藏着的日本侵略者的险恶用心和罪恶行径。这样的词语已经进入到学生心灵深处。
  二、慢慢酝酿
  【实况】
  《望月》“镀”一词教学。
  师:知道“镀”字什么意思吗?
  生1:用电解等化学方法使一种金属附着在别的金属或物体的表面上,形成薄层,如镀金、镀银、电镀。
  师:这是字典上的解释。从这解释中,你觉得最为关键的地方是什么?
  生2:是薄而匀,是附着在表面。
  师:要是给一尊佛像镀金,就是要——(生:在表面薄而匀地附着上一层金)要是给一支笔的边框镀银,就是要——(生:在表面薄而匀地附着上一层银)
  师:这样一镀以后,你有何感觉?
  生3:更亮了、更美了、更金碧辉煌了。
  师:亮在哪儿?美在哪?
  生4:轻轻一层,光彩夺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师:读一读课文中的这句话,“镀”出了怎样的美?
  (学生面露难色,没人举手。见此情景,教师不急不慢,缓缓抛出问题)
  师:如果将“镀”字改成“涂”字,你觉得涂去了什么?再读读,仔细体会体会。
  生5:涂去了月色的柔和之美。
  生6:涂去了月色给夜晚江面带来的恬静之美。
  师:哦,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看“镀”字的使用妙在何处?
  生7:“镀”出了月夜的宁静。
  生8:“镀”出了江面与月色整体的和谐之美。
  师:此情此景,妙不可言哪!“镀”字一字顶千金。孩子们,我们学习语文就要这样慢慢地品、慢慢地酝酿。
  【思考】
  大多数教师上课都喜欢一帆风顺,都想品尝一气呵成感觉。但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是富有灵性的人,加之教法、学法设计不可能尽善尽美,课堂的变数很多,所以经常会出现太多的不确定性、太多的计划外。其实,这样的课堂才充满情趣、富有意义,魅力十足。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求我们面对变化,不要慌、不要乱,慢慢地来,多一些耐心,引领学生进入慢慢酝酿的情景。
  在此部分的教学中,“读一读课文中的这句话,‘镀’出了怎样的美”的问题提出,遇到了冷场,教师没有急于草草收场或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而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反其道而行之,将“镀”字改成的“涂”字,让学生将两个词放在一起,慢慢进行比较、体会,进行感悟冲突,然后再回过头来体悟“镀”字的妙处,这样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学生不但深入理解了词义,而且沉醉在月夜柔美的意境中。
  在慢慢酝酿之中,学生品析了词语,放飞了思想,生命充满了张力。
  三、细细品味
  【实况】
  《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抛”一词教学。
  师:同学们,作者章武初写这段话,除了用“抛”字,还试着用“垂”、“挂”、“扔”等字眼,可为什么最终还是确定用“抛”字呢?
  生1:用“扔”字不贴切,显得太重了,这与“银丝”不太吻合。
  生2:我觉得用“抛”字给人一种笔直的感觉,更能突出天游峰的陡峭。
  师:可是“垂”和“挂”也给人一种笔直而下的陡峭之感呀,再结合前后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3:哦,我注意到了“飘飘悠悠”这个词语,用“抛”字更能看出九百多级石梯在空中摇摇晃晃的感觉,多险啊!
  生4:我注意到了“仿佛风一吹就会断掉似的”这句话,更能感受到用“抛”字的精准,只有用“抛”字才能表现出那种陡峭、窄小、轻飘的感觉,让人望而生畏。
  师:看,天游峰险得让人心惊胆寒,作者写得生动精妙,同学们品析得深刻到位。让我们用心地把这幅“险”得让人望而生畏的画面读出来。
  【思考】
  到底怎么样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词语呢?我们要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运用感性的方式,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紧抓文本中关键词语,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领略语言表达之精妙,感悟文本主旨之精深,真正经历一次语言文字的精神洗礼。
  要想真正领略天游峰之险,品味出“抛”字的精妙是关键。一个小小的“抛”字默默无言地静立于语言群山之中,如何将这个小小的“抛”字所蕴含的意境彰显出来呢?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平心静气地细细品味,充分调动感性认识,深入语言之林,细嚼慢咽,通过对“抛”字与“垂、挂、扔”等字词的比较、辨析,打通了词语鲜活画面与感性认识的通道。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进一步建构“抛”字描摹的形象之美,进一步开掘“抛”字展现的意蕴之美。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抛”字所表达的精准与生动,也真切地体验到了揣摩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愉悦之感。
  总之,词语教学本来就应该精彩,应该充满醇香。让词语教学恢复它的本色,让词语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基本职责。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哨卡》是一篇描写军旅题材的文章,主要写了在大雪弥漫的日子里,一位将军坚持去哨卡慰问战士,他发现一位战士在高原哨卡呆了五年时间,他便生气地质问团长。后来,随员告诉将军,那位士兵就是团长的弟弟,将军深受感动。那文章重点写谁?表达的主旨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引发教师再次潜心阅读,以求迈向课文深处。经过一番研读、思考、碰撞后,大家明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那就是表现军人群体的忠诚与奉献。有了这样深入而准确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会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如果有个好的开头,就如同好戏要演好序幕同样重要。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中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巧妙使用导入语。如何导入新课呢?  一、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法”就是在上新课伊始,不加入其他环节,直接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提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上课开始,我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旧式的学堂里,几个身着古代服饰的学童正在摇头晃脑地吟诵古文。学生们被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说:“我知道他们读的是古文,他们读书的样子多有趣啊!”我告诉学生:“他们读的古文也叫文言文,今天我们也要学一篇小古文。”学生兴趣盎然。  二、初识小古文,启蒙感悟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小古文叫《芦花》。  师(范读):“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研究表明,读书可以调动读者的五官,刺激人的神经,增强注意力,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课内外留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树立“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观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读书水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而朗读教学则是其中一种传统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一、披文入情, 读悟结合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朗读指导要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透过字里行间悟出其中的感情,从而在朗读时激情投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下面两个
听过评书的人都知道,评书者在说书之后,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总能令听者回味无穷,产生无尽遐想。这与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有异曲同工之处。好的结课就像高妙的琴师在操琴,一曲虽终却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本文选取了几则相关的结课实录,对语文课堂的结课艺术进行探微。  一、 延伸——课外的世界更精彩  教育界有句老话说得好:“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教师在教完一篇课文后,要善于给学生
一、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就是着力于教,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真正将学习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一种学生自主的、灵动的、深刻的、丰富的、充满魅力的活动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课教学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感悟理论,更具价值的是自主学习过程的展开及过程中的经验唤起、情感体验,阅读积累的内化运用,学生的智慧生成、心灵启迪等等。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7课《山谷中的谜底》饱含
孟子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所谓诚者,就是真实无妄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教育就是“思诚”的教育,我们的师生都应该是“思诚者”。如何开展思诚教育,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挖掘诚信资源要以点带面  我们的教材设计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涉及诚信内容的课文也为数不少。我们应树立诚信教育意识,主动挖掘教材中的思诚教育资源。在平
在多年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出阅读教学是以教材为媒体,老师、学生、文本三方交流对话为载体,最终使得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学生情感和人格获得成长。那么该如何展开“三方”和谐、有效的对话和交流呢?笔者认为,交流和对话的根本要从抓好文本“题眼”入手,从阅读教学《诚实和信任》为例。  一、指导预习,抓
随文练笔兼具人文感悟和语言表达的功能,是一种读写一体、形式灵活、操作方便的读写结合新形式,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因文而异,拓展学生的练笔空间,为学生广开“写”路,让他们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  一、于情动处写出“精彩”,由“表”及“里”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高明的教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