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人文教育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wi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文教育理念的践行。为了加强数学课堂教育中的人文内涵,从营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挖掘人文内涵和推行人文性的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旨在改变当前数学教育的功利性现状,弘扬数学课堂中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数学教育;人文氛围;人文内涵;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95-02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育要从多个维度全方位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但是,当前的数学教育依然存在严重的功利色彩:分数至上的教育观点,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枯燥繁重的题海战术。本末倒置,使得本应折射人文魅力的数学课堂变得黯淡。对此,教师要弘扬数学课堂中的人文内涵,向学生展现数学之美。
  一、营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
  根据人文心理学的观点,单纯的服从无法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权威主义的教育抑制了创造性想法的产生。因此,从人文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提倡师生之间彼此接纳,敞开心扉,营造宽容、轻松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输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
  【例】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图略)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1:相等。
  师:两个图形的面积为什么相等呢?
  生2:有一个图形跟另一个图形的影子差不多,所以面积相等。
  (该生的答案让不少学生笑了,这使得该生非常紧张,这时笔者对生2给予点头肯定)
  师:生2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答案,突破了思维局限!比如,人的影子有时确实和人一样大。
  (生2尴尬的脸上逐渐露出笑容)
  师:既然如此,我们根据图形及影子,推断它们面积相等也是有些道理的。
  这个案例展现出课堂中师生交流的人文侧面。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同时,要兼顾教师本身的教育职责,以建议的方式给学生启示。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1. 数学思想方法是人文化教育的精髓
  挖掘数学中的人文内涵,首先要注重思想方法的教授。尽管知识本身会被学生忘记,但是学生学会的数学方法、思维方式却不会被忘记。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本身,更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就可以由浅入深地向学生渗透微积分思想。首先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化整为零的概念,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谁能像聪明的曹冲那样开动脑筋,利用化整为零的思想求出圆的面积?”经过前面的铺垫,学生纷纷开动脑筋,逐渐意识到:如果想要把图形拼接成标准的长方形、三角形或梯形,必须把圆划分得足够小。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初步了解到微分与积分的数学思想,这远比单纯掌握一个计算公式更有教育意义。
  2. 古老的数学文化是人文化教育的独特亮点
  在数学教育中,教师要注重中华民族数学文化,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中的历史渊源及前人对数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如对介绍七巧板、圆周率、勾股定理等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通过组织学生玩“24点”“七巧板”等游戏,以及向学生介绍“九连环”“华容道”等中国传统智力玩具,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数学规律,掌握数学知识。
  3. 多学科融合是人文化教育的探索方向
  教师应该注意数学教材中所包含的人文资源,将其中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让学生从中领会到人文的力量。在未来的小学数学教育中,语文、品德、美术、音乐等学科和数学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如何基于教材挖掘其中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的人文内涵,是教学实践的重点。
  【例】教学“圆的认识”时插入人文环节。
  师:圆无处不在,并且在很多地方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现实世界中美的化身。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
  (播放音乐并展示图片。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系列包含圆的物品的图片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来:汽车的轮胎、气势宏伟的圆形建筑、屹立不倒的拱桥、美丽的圆形剪纸、奥运会的五环标志等)
  师:大家感觉如何?
  生1: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圆!
  生2:圆真是太美丽了!
  ……
  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模式,以层层推进的教学手法,把“圆”所具有的独特属性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摆脱原有的刻板思维的束缚,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推行人文性的教学评价
  在新时代背景下,原来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模式正在被打破,从评价的内容到评价的指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入了以人为本的评价指标,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
  1. 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样化
  评价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翁,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评价方式同样要多元化,传统的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不够全面,在新的评价体系下,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成长记录等也是重要的评价手段。此外,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作业完成的质量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技能等也应该成为评价的标准。例如,在成长记录中可以了解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小组讨论最能体现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2.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整个评价环节的重中之重。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应侧重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是尤其需要注意的,这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例如,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中有一道习题:篱笆总长为40米,若要围成一个园子,如何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请计算最大园子的面积。教師可给每位学生发一根40厘米长的铁丝,让学生动手实践。学生通过折铁丝明白了在条件限制下,长方形长与宽的选取并不是独立的,彼此之间存在制约关系,从而明白围成正方形时园子的面积最大。
  教师评价学生在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时,应当着重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接下来才是问题的深度。此外,对于学生提出或总结出的规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加以验证,以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这个过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加强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穿插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教师革新原有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理念,基于课程标准,去粗取精,以发展、辨证的眼光采取教育手段。
  (责编 杨偲培)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理答是师生互动的有效形式之一,优化课堂理答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基于此背景,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理答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可提升学生学习的效能。  [关键词]课堂;理答;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86-02  所谓理答,是
[摘 要]估算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处于浅显层面。教师从不知何时估、不知为什么估、不知怎样估、不知灵活估的教学现状入手,追根溯源,并尝试总结让估算教学走向深刻的策略——贴近生活,寻找估算的亲近感;激发内需,感受估算的价值感;数形结合,获得估算的成功感;对比优化,体悟估算的灵活感。  [关键词]估算;教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一堂好课既要高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要促进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细节虽小,却能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决定一节课的高效性。
方程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文章深入挖掘教材,将方程的形式化表征与其蕴含的思想内涵有机融合,突出等量关系在列方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凸显方程本质,建构方程概念。
[摘 要]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内容或某几个知识点整合的内容。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要走出单一化、单向性的误区,内容要情境化,避免简单重复;解析要有针对性,避免就题论题;练习要思维化,避免机械重复,这样才能让复习课教学走向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说理类习作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说理类习作——“漫画的启示”时,教师要准确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漫画导入、有序观察、设置情境、出示例文、现场评价等环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掌握说理类习作的基本方法,形成说理类习作的思维规律,从而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说理类习作;教学设计;激发兴趣;习作支架  [中图
[摘 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十分重要。数学史的渗透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发展历程,丰富数学课堂内容。在教学中,用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网络,让数学课堂走向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史;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88-
[摘 要]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使用语篇分析策略,针对语义开展教学。语篇分析策略重在让学生理解语篇意义及意义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读前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对语篇内容形成自己的预测;在读中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导读、创设任务、探究语篇模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语篇,实现深度阅读;在读后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交流反思活动,让学生自主总结阅读技巧。  [关键词]
[摘 要]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数学经验的增加,运用数值假设法可以有效解决部分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扩大(缩小)类问题、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比值类问题、因果关系类的问题。因为数值假设法自身的一些因素,使其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在特定类型的问题中使用。  [关键词]数字;假设;数值;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低年段学生做题,多半是依靠直觉经验和机械模仿,对一些有着明显符号化、标签化的基础题,他们只要认为“感觉好像是这样”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浅显化,只有多深思“一定是这样吗”,才能让思维从感性向理性延伸。  [关键词]渗透;思维;感性;理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84-02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