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关节重建术后持续被动运动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pp77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9~1993年共有68例骨肿瘤在本院行大块切除,并以异体骨或灭活的自体瘤骨行半关节重建术,根据术后处理情况将这些病人分为二组,一组术后关节外固定4~6周,而另一组术后即接受CPM(持续被动运动),经过5个月~4年的随访,发现CPM组膝关节(20例)平均屈曲度比固定组(21例)大50°(P值<0.001)。根据本研究结果,作者认为CPM具有(1)预防或克服重建关节的强直,(2)不妨碍创口、韧带和肌腱的愈合,(3)病人相对无痛苦。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制作光弹模型,直接显示拧入自身攻丝与非自身攻丝螺钉和拧入后的应力分布。并将结果与人体胫骨拧入螺钉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骨的形态学改变进行比较。光弹模型显示采用同一扭矩将螺钉固紧后,通过螺钉周围平行的等色应力线证实非自身攻丝螺钉的轴向拉力明显大于自身攻丝螺钉,而且应力分布均匀。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采用邻近两破坏孔的最大扭矩的75%于中央拧入自身攻丝螺钉后,骨组织均发生破裂或被破坏。采用同一扭矩
期刊
以青年男性股骨骨膜为材料,采用植块组织培养技术,在DMEM/F12加15%灭活小牛血清培养基中,建立了人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追踪观察了成骨细胞在体外培养50天中的形态变化,并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技术,对培养20天的原代细胞超微结构进行了酶细胞化学研究。结果显示:(1)成骨细胞为成纤维细胞型,细胞贴壁生;(2)培养4天,细胞开始生长呈梭形,胞核为椭圆形,有2~3个核仁;10天后细胞融合成片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作者统计和分析了近21年经病理确诊的膝部骨关节肿瘤及瘤样病变607例。肿瘤好发年龄在11~3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其比例为1.52:1。病变部位好发于股骨下端(286例,47%)和胫骨上端(192例,32%)。良性肿瘤多于恶性肿瘤,其比例为1.25:1。良性肿瘤中,骨软骨瘤占44%,骨巨细胞瘤Ⅰ~Ⅱ级占31%。恶性肿瘤中,骨肉瘤占66%。瘤样病变共58例。
期刊
作者就3年来住院截肢患者73例进行讨论,现代假肢改变了传统开放的塞入式接受腔为闭合的全面接触式接受腔,截肢技术已改进,主要是残端肌肉瓣固定术和成形术,神经残端结扎。强调了截肢部位的选择。临时假肢可加速残肢定型和早期功能训练。康复训练对减少并发症和发挥假肢代偿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提出利用步行能力和步态分析两项客观指标对功能进行综合评价,本组下肢假肢代偿功能的优良率为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