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出圈”魅力无限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klmi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4月11日,60后北大教授杨宝学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息表,教学生管理时间。杨教授的一天从5:21起床开始,运动、准备早餐、浇花、改书稿、开组会、午休、改论文……22:45准时入睡,安排得井井有条,劳逸结合!
  相比大学生学霸大多以学业为中心的作息表,杨宝学教授的时间安排,更加科学、高效。清晨60个俯卧撑,晚上将近一个半小时的健身,让其确保全天高负荷工作有足够体力储备。同时,杨教授还很注重与社会的充分衔接,无论是早餐时看微信,还是晚餐后看电视,都表明他对社会、外界的关注。而让人动容的是,白天满负荷工作之外,晚上他会花3个小时修改论文。
  越是学会时间管理,越是注重早睡早起。杨宝学教授每晚22:45准时入睡,早睡正是这个“示范级”作息表的精髓。2019年调查数据显示,只有8.9%的大学生在10点之前入睡。83.6%的大学生都是在晚上11点之后才上床睡觉,近一半(49.3%)的大学生在晚上11点至12点之间睡觉,34.3%的大学生都是在晚上12点以后才上床入睡。如今一些90后抱怨,饱受掉头发“秃顶”困扰,作息不规律、刷夜是罪魁祸首。杨宝学教授曾经在2020年与学生一起军训时,一口气做了30多个俯卧撑,好身体显然来自严格、自律的生活作息。
  文本解读:湖北枝江市一中 万安
  1.严格自律。
  学霸作息表屡屡刷屏,并不是新闻。教授的作息表走红,则让人看到优秀背后的自律。一位年近60的教授,从其精确到分钟的作息表中,可以看到高强度的工作,繁复多样的任务安排,还有毫不打折的健身锻炼,雷打不动的早睡。很多人只知其优秀,却不知他们优秀的背后,也有超强的自律能力。
  2.劳逸结合。
  杨宝学教授是医学教授,正因如此,他的劳逸结合作息方式,很值得参考。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进行锻炼,锻炼好也是为了更好工作。以杨宝学教授的职务身份,晚上长时间工作很正常,然而他坚持晚上准时早睡。正是因为他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作息表,才使其近60年龄依然拥有充沛精力胜任高负荷工作。有媒体报道,高校教师近七成身体亚健康。医学教授杨宝学的作息表,希望对忙于教学科研的高校青年教师能有所借鉴。
  3.学会管理时间。
  所谓的时间管理,并非像机器人一样扭紧时间发条,而是一种对生命、对自身价值高度负责的态度,生命由时间组成,时间能创造价值、意义,管理好时间创造出更多价值,生命之花才能更灿烂地绽放。如今大学里盛行各种网红课,比如恋爱课、“死亡课”,时间管理不一定能開设为选修课,至少可以进入讲座序列。大学讲坛上活跃着各类优秀人士。不妨也让他们讲讲成功背后的高度自律、科学计划、计划高执行率。以及不因情绪变化一以贯之地执着奋斗。
  素材链接
  教授“溜”遍全网,一种新的追“星”选择
  2021年4月7日,85岁院士、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教授汪品先先生在结束他的直播课后,在雨中骑着他“心爱的小单车”“溜”地一下离开了教室,这一“溜”使得他在互联网上圈粉无数。据悉,汪品先先生的公共课《科学与文化》不仅线下课堂座无虚席,同步开放的直播课也有近10万人观看,此课程浅显易懂,汪老师金句频出,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最近,学者频频“出圈”,收获了不少网友的喜爱。学者们走出校园,在互联网平台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的“出圈”为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带来了有内涵、有价值的“饕餮盛宴”,更为略显鱼龙混杂的网红世界注入了新的血液,让更多知识渊博、能力出众的“高知网红”们走进公众视野。
  素材点拨:不靠神颜与流量,更不靠炒作博眼球,汪老却能够“溜”进10万观众的视线中,“溜”遍全网,获得央视、新华网、环球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的点赞,这无疑是给部分沉溺在浮躁的网络世界中的人们上了一课。
  刘擎“出圈”:直面青年一代的生活
  在最新开播的辩论综艺《奇葩说》新一季里,来自华东师大的政治哲学教授刘擎刚一露面,就有“教授中的教授”“学科之首哲学的排面来了”等弹幕飞过,也有很多网友一开始表示对他并不熟悉,疑惑哲学能为这个受众大多为年轻人的节目带来什么价值。首期播出之后,刘擎的“说话之道”让年轻观众看到了哲学这门与自己颇遥远的人文学科原来也可以如此贴近现实。
  素材点拨:直面青年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心灵鸡汤导师”现象遮蔽了原本涵义。面对多元丰富的网络信息,当代青年的敏感性和挑剔程度也在上升,教授“出圈”比过去增加的难度不仅在于真才实学,更重要的是能否放下资深前辈的心态,与年轻一代真正共情同理。
  “罗翔说刑法”,这位教授火出圈
  2020年3月9日或许是B站历史上最为神奇的一天。一位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开设了自己的频道“罗翔说刑法”,凭着几句简单的开场白,便以旋风般的速度创下了纪录:一条视频,一级号,两天,100万粉丝,被誉为“2020最速百万粉传说”。
  一时间,B站形成了“千军万马追罗翔法考”之势,前来“蹭课”的年轻网民,因他独树一帜的授课风格,得以第一次了解到这门艰深的学科。如今,罗翔的B站粉丝量已超过900万人。
  有网友评价“第一次听罗翔的刑法课,就觉得眼前一亮,很精神。”说到司法考试,很多人都望而却步,感到“压力山大”。但如果你看了罗翔老师的视频,备考过程可能会轻松很多。有人这样形容他的视频,“只要点开一个,就会边笑边看,看完了还想看,根本停不下来。然后等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已经看了几十分钟”,用最近流行的词来说就是“太上头了”。
  素材点拨:原本枯燥乏味的司法考试培训l课程,为何到罗翔老师这里就能如此风趣幽默?这一方面是因为讲授者本身知识储备深厚,各种案例信手拈来,法律讲解妙语连珠;另一方面也是个人风格使然,讲解知识点时一本正经,举例时却很“狂野”。这种知识普及恰到好处,符合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和受众最大化。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从小到大,爷爷于我而言,是长辈,更是老师。众多古诗中,爷爷独爱韩愈笔下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他教导我“置身太近,反而会因为现世而遗憾。世上一切无瑕疵的美,都来自互相之间的尊重,来自于距离”。所以我待人有礼,也有距离。  “小木”,这是幽兰在叫我。“枫华身体不舒服,我得带她去医务室,你能帮我们做一会值日吗?”我看了看捂腹半蹲的枫华,然后开口道,“没问题的,幽兰。你和她要小心点,路上注
2021年4月19日,上海车展的第一天,最热闹最惊心动魄也最被人们关切的看点,莫过于特斯拉展台的维权事件。两名女子身穿印有“刹车失灵”的T血出现在特斯拉汽车展台,其中一名女子爬到车上高喊“特斯拉刹车失灵”。随后,该车主被工作人员带离现场。20日,上海警方发布通报称,因扰乱公共秩序,其中1人被处以行政拘留5日,1人被行政警告。  事发后,特斯拉公司一名高管回应称“没有办法妥协,这是新产品发展必经的一
草对树说:“我羡慕你,甚至忌妒。你高高在上,享受了全部的阳光和目光,而且不受任何人的践踏。你那才叫生活,哪儿像我,只是一棵小草!”  10月的一天,刮起大风,还下了一整夜的大雪,树的枝丫被压折了。  树呻吟着对草说:“现在你看见了吧,除了享受阳光和目光,我还承受着重压和打击。我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  一部电话对另一部电话说:“我认为我们电话家族比人类更了不起。如果不是因为有了我们,人类至今还会为
2018年10月23日的伶仃洋上,从太平洋上灌入人工岛的海风,拍散不了建设者的豪情。历时9年,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全线贯通!  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公认为“当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仅岛桥隧集群工程就长达35.6公里,其重中之重——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全长5664米。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中国外海环境下的沉管隧道,是0!全世界已经建成的沉
人们失掉奋斗精神了吗?  丧文化、颓文化成风,啃老族、月光族盛行,“见胜兆则纷纷聚焦,见败兆则纷纷逃亡”的庸人不在少数,“我对中国将来的希望不大,梦里也不曾见着玫瑰色国家”的叹惋也屡见不鲜。  于是有人慨叹说:“这是一个脆弱的时代,脆弱到人们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一会儿,脆弱的人们已消磨了奋斗的激情。”  其实不然。奋斗的缺失本质上是梦想的虚无。现代社会从不缺少機遇与挑战,又怎会因缺少梦想而缺少奋斗
如果我们把追求美作为教育甚至生活的常态,我  想这就是蔡元培说的可以代替宗教的“美育”吧  去年女儿4岁生日前夕,我问她想要什么礼物?她竟回答说,想要开一个画展。原以为这只是一场儿戏,至多算一份别致的生日礼物罢了,可是在陪她创作、选画、装裱、布展的过程里,我渐渐发现自己低估了这个画展,原因竟是不懂她的画。回想起微微在纸上画出一些只有她自己才能明白的东西,并得意地讲给我们听时,那种心无杂念没有功利的
关键词:营销也要有尺度;性别歧视;积极面对自己的错误……  据报道,有网友在微博曝光一张印有京东美妆的包装纸箱,上面的广告语是:“不涂口红的你,和男人有什么区别”。该文案因涉嫌歧视女性引发众怒。对此,京东美妆官方在微博上道歉并回应称,经初步核查,印有该文案的快递箱约为 300000 箱,有1000 箱已发出。京东美妆方面已经采取措施更换并销毁所有未发出的快递箱,力图将不良影响降到最小。  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讲话、著作中频频引用经典诗文名句抒发情怀、畅想未来,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这些诗文名句如春风化雨润人心田、暖人心扉,激励着亿万人民在新的一年里追梦前行。  引用名言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时事关联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
人物篇——跨越时空,与古人相逢  在历史的长河中,著名的人物数不胜数,学生到了中学,无论在电视剧中,还是在书本上,肯定也接触了不少的历史人物,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加强对历史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对写作材料的积累是很有帮助的。  嫉恶如仇锦衣卫  沈炼,字纯甫,会稽人。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溧阳知县。用伉据,忤御史,调荏平。父忧去,补清丰,入为锦衣卫经历。  ——《明史·沈链传》  锦衣卫沈链为人刚正
2018年9月,央视的《开学第一课》的播出,产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争议话题。争议的焦点,就是怎样看待第一课中的“娘炮”现象。有人炮轰,有人力挺,各说各的理。我认同“阴柔之风盛行会误导少年儿童正常审美”的观点,至于“娘炮误国”“少年娘则国娘”之类的调侃,虽是戏谑之词,实则还是对“病态审美”的批评。不过,这里更想说的不是“轰”与“挺”的争论,而是要问一句:既为“青年偶像”,就是公众人物,无论是否“娘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