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沥青质沉积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来源 :油田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St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油开采过程中,因温度、压力、油相组分变化以及外来流体等因素的影响,容易破坏原油胶体体系的相平衡状态,导致沥青质不断缔合、沉积,对原油开采及后处理带来极大的困难.综述了原油沥青质沉积评价方法,包括滴扩散法、黏度法、光学法、电导率法、微观分析法、驱替实验法、热力学法等.对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急需一种能够反映油藏条件下沥青质沉积过程的普适性评价方法,可以预测原油中沥青质沉积的可能性,针对性优化沥青质沉积抑制技术和解堵技术.
其他文献
为了改善聚合物驱油体系在高温高盐油藏中高温断裂、抗盐性和长期稳定性差的问题,研制了一种由油酸改性纳米SiO2(O-SiO2)和疏水缔合聚合物KAPAM组成的纳米分散体系,评价了纳米分散体系的增黏性、耐温性、抗盐性、抗剪切性、长期稳定性和驱油效果.结果表明,与单一KAPAM溶液相比,纳米分散体系的三维网格结构提升了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及结构恢复能力,从而提高了体系的各项性能.O-SiO2可使KAPAM溶液黏度增加,组成为0.15%KAPAM+0.3%O-SiO2的纳米分散体系的黏度最大,增黏率为25.73%.纳
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是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改性的新型纳米材料.本文研究了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的尺寸和形貌,并考察了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与聚合物二元增效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乳化性能、黏浓关系、流变性能和驱油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用的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的典型尺寸为217.7 nm,在水溶液中呈片状松散堆积.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体系及其与聚合物的二元增效体系均能在改性氧化石墨烯加量为10 mg/L的极低浓度下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 mN/m数量级,且在加量为50 mg/L的极低浓度下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
针对低渗透油藏作业、洗井过程中,储层流体返吐至井筒易导致启注压力升高的难题,通过室内实验优选出一种快速自发生成的中相微乳液.考察了中相微乳液体系受地层水混入的影响及自发生成中相微乳液的洗油效率和降压增注效果,并基于注水参数及微乳液“鱼状”相图特征,设计了自发生成中相微乳液的注入工艺.结果表明,中相微乳液的组成为:1%~8%复配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质量比为3:1)、1.5%~3.5%C5醇和3.5%KCl水溶液.该体系形成中相微乳液的时间为15~30 min.当地层水混入量低于
为评估表面活性剂提高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渗吸效率潜力,研究其微观动用特征,本文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urf-L在不同润湿性天然页岩油岩心渗吸效率和不同孔隙中含油饱和度随时间的变化.核磁共振T2谱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1%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urf-L能有效提高吉木萨尔页岩油藏岩心的渗吸效率.对于中性润湿性的匀质粉砂岩岩心S52,胍胶溶液和含Surf-L的胍胶溶液主要动用大、中孔隙内原油.其中,渗吸效率贡献率最大的是大孔隙,其次是中孔隙.含Surf-L的胍胶溶液可以有效动用
为解决胜利油田稠油热采开发成本高的问题,考察了一种分散性降黏剂L-A对胜利油田稠油的降黏效果,分析了稠油降黏前后的分子结构和黏附力变化,利用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模型研究了微观驱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地层温度56℃下,分散性降黏剂L-A溶液最佳质量分数为2.0%,降黏剂溶液与稠油最佳体积比为1:6,降黏率达到94.58%.降黏剂与稠油混合后,降黏剂中的磷羟基P—OH基团与羧酸根—COOH等极性基团插层进入稠油分子间,拆散胶质沥青质的复杂片状分子结构,破坏胶体分散体系与胶质沥青质空间网络结构,分子结构变得松散
致密油藏驱替过程中存在注入压力高,采出程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将烯酯类驱油剂运用到致密油藏驱替开发中,以9-癸烯酸甲酯为例通过致密岩心驱替实验,研究烯酯类驱替剂在致密岩心驱替过程中注入压力与驱油效果相对常规驱油剂的优势.9-癸烯酸甲酯不溶于水,能够与乙醇、乙醚、乙酸等有机溶剂互溶,在驱替过程中可以迅速传质扩散到岩心深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0.1×10-3μm2级别的致密岩心,相对于常规驱油剂,9-癸烯酸甲酯驱替压力极大降低,不到水驱压力的1/30,适用于致密油藏的驱替开发.同时驱替实验表明,先注入2 PV的
针对水敏性稠油油藏,抑制黏土膨胀是有效进行热采的前提,然而注蒸汽后黏土防膨机理尚不十分明确,因此提出用Pickering微乳液抑制黏土膨胀的方案,通过Fick定律与Langmuir吸附理论相结合,对Pickering微乳液黏土防膨机理进行量化分析.用疏水纳米SiO2与月桂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复配形成Pickering微乳液,通过测定微乳液的表面张力和对膨润土的防膨率,对SiO2和DTAB的配比及微乳液的加量进行了优选,并按最佳配方进行微乳液驱.机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表面吸附进行黏土防膨是可行的.纳
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在石油脱硫过程中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对噻吩类硫化物.本文以四氢噻吩为模型化合物,过氧化氢为氧化物,根据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咪唑氯铝酸盐离子液体催化四氢噻吩(THT)氧化为砜类的反应机理,探讨了不同阳离子的离子液体催化性能的差异.通过离子液体在催化过程中与反应物、产物的作用结构,发现离子液体与产物砜具有更强的相互作用,阳离子侧链越长作用结构越稳定;根据作用后稳定结构的电荷布局、前线轨道性质,发现作用后THT上S原子有电荷富集现象,电子整体上从THT转移到离子液体,并在分子层面解释了离子液体对
针对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技术,运用文献调研的方式,介绍了渗吸采油相关概念,综述了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技术在渗吸机理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最新研究进展,对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技术在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技术展望.
为了准确评价化学驱过程中化学剂的洗油能力和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碱剂及三元复合体系驱油过程中的吸附损失,利用双偏振光极化干涉(简称DPI)技术,对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化学驱用化学剂的洗油能力和吸附特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以体积比为1:1的甲苯和正庚烷混合溶液作为溶剂,在原油质量浓度为2000 mg/L、匀胶时间60 s,匀胶转速1000 r/min的条件下,可以在氧化硅芯片表面获得均匀性较好的原油膜.化学剂注入芯片时间为400 s时,单一碱剂和单一聚合物溶液均能使芯片上油膜的质量和厚度明显减小,对原油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