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铭论与铭体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xz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铭是附着在器物上的一种实用文体,刘师培《论文杂记》称:“铭者,古人儆励之词也。铭始于黄帝,故《汉志》道家类列《黄帝铭》六篇,厥后禹铭笱虞,汤铭浴盘,武王闻丹书之言,为铭十六,而周代公卿大夫,莫不勒铭于器,以示子孙。”到了春秋时期,神权观念逐步衰落,人本思想萌芽,当时社会的主流卿大夫阶层开始关注个人的终极价值。他们追求事功、渴望不朽,致使传统的礼仪性、程式性的铭体创作向个体性、灵活性转变。
其他文献
《汉书·东方朔传》:“时,有幸倡郭合人,滑稽不穷,常侍左右,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朔中之,臣榜百,不能中,臣赐帛。’乃覆树上寄生,令朔射之。朔曰:‘是窭薮也。’合人曰:‘果知朔不能中也。’朔曰:‘生肉为脍,干肉为脯;著树为寄生,盆下为窭薮。’上令倡监榜舍人,合人不胜痛,呼晷。朔笑之曰:‘咄!口无毛,
明遗民钱澄之在清初诸大儒中,影响甚大。其经学成就,张舜徽认为顾炎武尚有所不及(《清人文集别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至于诗文创作,在当时更享有大名。乾隆四十五年(1780),清廷开始禁书,钱澄之《田间文集》、《田间诗集》均列入《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及Ⅸ应缴违碍书籍各种书目》中,为重点查禁之书。1998年黄山书社点校出版的《田间诗集》,以康熙二十九年(1690)二十八卷本《田间诗集》为底本点校,未能参校康熙元年(1662)乐易堂十卷本《田间集》刻本。
文章以述评的形式梳理了与财政联邦制相关的文献,它首先简短地回顾了财政联邦制的传统理论,包括各级政府职能的分工、财政分权的福利增量、财政工具的运用,随后探讨了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实验联邦制、辖区竞争和环境联邦制、财政联邦制的政治经济学、市场保护型联邦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财政分权。对传统理论和前沿理论的评述始终穿插着作者的认知线索,反映了财政联邦制研究的既有成果和未来方向。
南宋前期计有功编撰的《唐诗纪事》,是唐诗研究极有文献价值的丰硕之作。王仲镛先生的《唐诗纪事校笺》用力甚勤,出版后广被采用,很受研究者注意。但该著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再次作全面的笺证工作。现就平日积累的笔录札记,撰为一文,供学界参考。
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孳(1615—1673),降清后历任刑、兵、礼三部尚书,极善交游,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就说“士之归往者遍宇内”。这些,自然可以在他的《定山堂诗集》中看到。他也经常品评时人的诗文,散见于清初别集中。这些评语,无论是否应酬之作,均有助于我们认识相关作品的艺术成就,有助于我们考察清初文人的行迹与交往,
危机前的经济过热和对石油出口的高度依赖是俄罗斯出现严重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2010年,俄罗斯从危机走向正常发展的方向。虽然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原料价格的现有预测短期内对俄罗斯是有利的,但也存在巨大风险。文章认为,俄罗斯应采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同时通过国内储蓄来扩大积累本金。从经济结构来看,新经济部门在危机中经受了考验,但对效益不好的大型战略性公司进行扶持的政策并不可取。在管理体制上,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建立在等级制度上的国家官僚体制,向在世界上更为普遍采用的体制转型。国家现代化应该是经济政策的基石。现
当前的赤字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以新政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向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模式转变的结果,这一转变始于里根时期并一直延续至今。新模式导致经济增长缓慢、不平等加剧以及赤字上涨,而上涨的赤字反过来引发了对实行财政紧缩政策的要求。文章在追溯当前赤字危机长期演化过程的基础上,说明危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对高收入家庭和大公司加税,削减战争支出等。文章认为,财政紧缩并非无法避免,它实质上是权贵阶层对美国人民基本利益的挑战。
全面实现农民工"市民待遇",是以人为本,维护公平正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当前,不少城市和地区的农民工在经济地位、社会环境、受教育机会、身份等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被边缘化的情况。全面实现农民工"市民待遇",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庆市在全面实现农民工"市民待遇"上大胆创新,特别是在农民工户籍、住房、教育、社保、医疗、文化、民主权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是全面实现农民工"市民待遇"的实践与成功范例。
戏曲家啬轩道人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清人的《笠阁批评旧戏目》中,记其作有《官枭记》。《今乐考证》将《宫枭记》归入“国朝院本”,但并无实据,邓长风先生在《〈笠阁批评旧戏目〉的文献价值及其作者吴震生》(《明清戏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一文中曾经推测啬轩道人应属于“康、雍之际,甚至年代更早的曲家”,各种工具书对此人皆云不详。
本文以庋藏于日本及台湾之《世说新语》元刻本为文献基础,通过细致的文本比勘,就其底本与分卷、刘孝标旧注删存情况、刘应登批注之特点和内容以及“刘辰翁”评点实系元代坊肆伪托等项,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与考辨。论文认为:元刻本正文源自一个文本面貌极为接近“湘中本”的宋本,具有很高的版本校勘价值;其所刊刘应登批注及“刘辰翁”评点,亦有助于廓清由明凌漾初刻本衍生出来的种种讹误,推进《世说新语》及古代小说评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