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耐药与β微管蛋白Ⅲ研究进展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g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杉醇依赖于促进微管聚合,抑制微管解聚,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肿瘤细胞对紫杉醇的耐药性是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一些基础、临床研究均证实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与紫杉醇耐药、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乳腺外上象限,不规则形,与周围界限不清,切面灰黄色。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腺无痛性包块,活动度差。其组织学特点为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由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细胞组成,呈巢状、腺管状,中间为腺上皮,周围为肌上皮,肌上皮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核分裂增多,可见
期刊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特化蛋白1(Spl)与转录因子激活蛋白-2α(AP-2α)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60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SplmRNA及AP-2αmRNA表达差异,分析其与患者临床资料、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60例大肠癌组织中Sp1mRNA与AP-2α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Sp1 mRNA相对
期刊
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我刊已正式启用稿件远程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作者在线投稿、在线查稿、专家在线审稿、编委在线定稿、总编办公、远程编辑等功能,实现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的一体化在线协作处理功能,从而构建成为一个协作化、网络化、角色化的编辑稿件业务处理平台。
期刊
目的 探讨综合措施防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效果.方法 对65例乳腺癌患者施行改良根治术,术中、术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手术选用横切口,1ml肾上腺素+400 ml 0.9%氯化钠溶液术前皮下注射,手术刀游离皮瓣,术中对出血点采用缝扎止血,创面喷纤维蛋白胶,合适的引流管引流,松紧适宜的加压包扎,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功能锻炼.另以未采用综合防治措施的8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为对照.结果 6
目的 探讨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中血清糖类抗原15—3(CA15—3)一过性升高的发生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体力状态(PS)评分(ECOG)≤2分,接受含表柔比星和(或)紫杉醇和(或)顺铂和(或)吉西他滨方案姑息化疗,动态观察化疗前后血清CAl5-3水平。结果60例患者中有7例(11.67%)发生血清CA15—3一过性升高。血清CA15.3一过性升高患者基线CA15—3的中位水平为40
期刊
目的 探讨CD147和Ⅳ型胶原蛋白在原发性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9例胃癌患者癌组织标本及正常胃组织中CD147和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胃癌组织中,CD14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3.2%(99/119),Ⅳ型胶原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1.9%(38/119),CD147和Ⅳ型胶原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
目的 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T细胞亚群及CD+4细胞的影响.方法 在同步使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对60例已确诊的膀胱恶性肿瘤患者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30 ml/d.在注射前1周内、注射后3个月及6个月,分别测定患者血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CD+4细胞的绝对计数水平.结果 注射后3个月与注射前比较,所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6个月与注射前比较,CD+4细胞比例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是当今医学影像研究的热点,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学领域.文章着重介绍了PET-CT在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决策中的作用,尤其是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在肿瘤分期、治疗决策、疗效与预后评估、放疗计划、肿瘤残留与复发监测以及在肿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和优势。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结合横轴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直肠癌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疑诊直肠癌的55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术前进行高分辨MRI检查,并采用b值分别为600、1000s/mm2对患者进行DWI检查,测量瘤体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将影像结果 与术后病理作对照.选取15例非直肠病变患者,将正常直肠壁与直肠癌的ADC值进行对照.结果 高分辨MRI诊断直肠癌的灵敏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40例HBV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结果 240例中,男216例,女24例,年龄21~76岁,平均52岁.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者173例(72.1%),伴肝硬化者209例(87.1%),首发症状以肝区疼痛为多,共110例(45.8%),甲胎蛋白(AFP)升高172例(71.7%),碱性磷酸酶(ALP)升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