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深俯冲带流变性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来自地幔岩高温高压实验的启示

来源 :中国科学D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1984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压力3 GPa, 温度1450~1600 K, 应变速率10-4~10-5 s-1条件下, 对深俯冲带和上地幔中两种重要岩石(榴辉岩和方辉橄榄岩)的流变性质进行了实验研究, 获得了榴辉岩在超高压条件下的流变参数, 应力指数为3.4, 活化能为480 kJ/mol, 活化体积为12 cm3/mol. 实验结果表明具有中等石榴石含量榴辉岩的流变强度与方辉橄榄岩的流变强度在上地幔浅部条件下基本相当, 是多晶绿辉石岩强度的2~3倍和多晶石榴石岩强度的一半. 随榴辉岩中石榴石含量的逐步增加, 岩石的整体流变强度也不断增大.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 计算了不同板块汇聚速率条件下深俯冲大洋岩石圈在不同深度层次上的流变强度, 以及橄榄岩和榴辉岩上地幔流变强度随深度的变化. 研究表明, 俯冲洋壳从下覆的上地幔拆离出来最有可能发生在缓慢俯冲的热俯冲带中; 而快速俯冲的冷俯冲带, 俯冲地壳与上地幔之间在强度上是耦合的, 发生拆离的可能性不大. 过渡带是上地幔中除岩石圈地幔外的高强度和高黏度层.
其他文献
对大别造山带榴辉岩中石英脉矿物及其围岩全岩进行了氧同位素分析.结合脉与围岩之间的构造和岩石学关系,从时间顺序上可将这些石英脉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榴辉岩相同变质脉,不仅脉石英与围岩榴辉岩的氧同位素组成接近,而且脉中矿物对氧同位素温度与榴辉岩相峰变质温度接近,因此成脉流体来源于榴辉岩;(2)脉形成于退变质作用早期,但成脉流体来源与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组合有关;(3)脉形成于退变质作用期间,成脉流
期刊
从非平衡态热力学角度探讨了2:1型规则间层矿物的结晶机理.通过分析相 关晶层组合的结构化学组成归纳出6种非平衡的化学体系,讨论了这些体系在界面区 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并以绿泥间蒙石和累托石为例建立了各自体系的化学反应系 (化学模型),模拟求得相应的振荡解.结果表明,相关体系之间在原始化学组成上的差 异固然会影响各自反应物、中间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过程,却不能改变溶体中成网阳 离子、大小变网阳离子
期刊
对采自天目山的柳杉树轮进行交叉定年后,测得树轮的δ13C年序列. 经谱分析,树轮的δ13C变化有与厄尔尼诺事件基本一致的准4.4年的周期. 将δ13C年序列去除大气CO2的影响, 利
期刊
根据藏北色林错-雅安多510余公里长地震剖面上纵横波特征所识别的来自于莫霍反射及壳内反射震相, 通过正演拟合解释了该纵剖面地壳纵横波速度与Poisson比结构. 研究结果显示,
构造填图及剖面研究揭示了恒山中南部“绿岩带”实为变基性岩墙群强烈剪切、构造置换的产物, 它们明显侵入于新太古代灰色片麻岩内及高压麻粒岩区. 恒山高压麻粒岩区产状平缓
In subcritical Reyolds number flow region, the repeatable and determinate asymmetric vortices flow at regular state can be obtained by manually setting mini-per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