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旱季双高污染及消光系数垂直分布特征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ry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2017年12月6日~2018年1月3日地面常规气象资料、空气质量6参数、光化辐射资料、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系数、单次散射反照率、激光雷达反演的气溶胶消光系数与退偏比数据,分析广州地区气象参数变化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和气溶胶对光化辐射的衰减,研究双高(高气溶胶与高O3)污染的形成机理,并从垂直角度探究了双高日边界层内消光系数廓线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双高日对光化辐射的衰减小于霾日,一方面气溶胶的散射和吸收特性使得其对光化辐射具有一定的衰减作用,另一方面气溶胶中的散射性成分对光化辐射具有正反馈作用,双高日较强的光化辐射使得O3和PM2.5同时维持在较高值.与非双高日相比,双高日全天风速更小、温度更高、光化辐射更强,PM2.5和CO、SO2、NO2等物质浓度更高,细粒子占比更大,11:00~16:00间近地面退偏比更高.雷达观测结果表明4个双高日8:00消光系数高值区在0.5km以下,低层出现消光系数均值区,并且均值区不断升高;午后光化辐射强度减弱,均值区不再向上发展,随着颗粒物污染加剧,均值区以上消光系数垂直递增,在边界层顶附近出现峰值;夜间消光系数在低层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某一高度范围消光系数随高度增加而升高,1km以上呈指数递减,夜间边界层顶附近高值区较为明显.
其他文献
为了进一步提高海面溢油油膜与海浪融合以及与物体交互时的仿真效率,完善海上溢油可视化方法,提出了两种新方法.针对现方法中油膜、海面融合不足问题,提出了基于正弦平移法线纹理的溢油可视化方法;针对现有方法中存在的物体、油膜交互尾迹显示僵硬问题,提出了基于二维网格的溢油交互可视化方法.从实验结果看,增强了油膜纹理与海面融合效果,物体、油膜交互可视化效果更加平滑.此方法可有效提升海上溢油三维仿真的拟真度以及交互真实性.
海运是中美贸易的重要运输方式,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外贸集装箱运输需求和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产生影响.文章利用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将中美集装箱货物分为机电、轻工等七大类,在分析美国加征关税商品清单的基础上,在多因素动态生成系数法基础上加以改进,构建了针对不同商品类别的生成系数测算模型,对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集装箱生成量以及中美航线集装箱吞吐量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测算结果表明,第一轮、第二轮共计2500亿美元加税商品涉及集装箱生成量800万TEU,削减中美航线集装箱吞吐量120~300万TEU.最后,通过2018—
感潮河段同时受到径流和潮汐作用,海平面上升导致外海的潮汐动力增强,会对近岸感潮河段造成影响.文章通过MIKE 21建立长江下游水域水动力数学模型,基于大通站的径流数据计算分析海平面分别上升0.5 m、1 m和2m对长江芜湖至入海口感潮河段潮波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海平面上升对感潮河段潮位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入海口至徐六泾上游约35 km处、徐六泾上游约35 km处至潮区界两段.对潮流的影响可分为入海口至徐六泾下游约50 km处、徐六泾下游约50 km处至潮流界两段.②在海平面上升0.5 m、1.0 m
针对某案例船的实时能耗数据库,从航迹角度分析了能耗特性并设计了一种节能航迹规划方法.首先,采用栅格法构建了海域模型,根据环境参数与船舶性能参数对船舶油耗的影响,拟合了船舶油耗模型,并植入到海域栅格模型中;进而采用里程蚁和能耗蚁协同规划机制,设计了一种双蚁群算法,提升了算法对格栅属性的动态适应性;最后,基于案例船能耗数据库执行了动态节能航迹规划算法,迭代过程和路径节能效果表明:该算法拥有高效的寻优能力并且收敛速度较快,能为船舶实时节能航迹规划技术提供解决方案.
利用2009~2019年阿克达拉国家大气本底站CH4浓度数据、气象要素数据,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后向轨迹模型聚类分析方法对其CH4浓度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a间阿克达拉站CH4浓度增长明显,年平均浓度为(1934.30±30.94)x10-9,平均增长率0.45%;季节变化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特征,冬季(1973.77±36.72)×10-9>秋季(1935.86±36.14)×10->春季(1922.36±26.38)×10-9>夏季(1920.92±29.82)x10-9.阿克达拉站
如何对智能船舶航行系统进行测试,是世界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在智能船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在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技术大量应用的背景下,传统的导航系统测试方法已难以有效覆盖智能航行技术的新特征.本文在概述与分析了智能船舶航行系统的功能特征和测试需求基础上,总结了现有智能系统测试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智能船舶航行系统测试思路和方法,并构建了一种以场景为中心,多种测试方法协同的智能船舶航行系统测试体系,旨在提高
可回转多桨推进因机动性好、控制效率高成为无人船重要的推进方式,但其运动控制相对复杂,须对其运动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在可回转双桨电力推进船舶的研究基础上,根据船舶分离型运动建模方法,分析可回转四桨推进无人船的运动规律及其在纵荡、横荡和艏摇三个自由度上的作用力,建立可回转四桨船舶的推进与回转运动模型,导出无人船运动线性响应方程.选取了4种典型的螺旋桨组合工况:①仅船首两桨工作;②仅船尾两桨工作;③四桨同时工作;④仅右舷两桨工作.通过计算机数值仿真,对比了不同工况下无人船的回转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无人船在工况④下
利用HYSPLIT4模式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计算了甘肃地区5个站点2017~2018年逐时72h气团后向轨迹;结合各站点颗粒物逐时质量浓度数据,选择颗粒物污染最严重的春冬季,利用轨迹聚类方法分析了甘肃地区后向气流轨迹特征;基于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法,将各站点分析结果输入TraPSA分析平台进行加权叠加分析,探讨了影响甘肃地区春冬季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及其贡献.结果表明:西北路径是影响甘肃地区的首要路径,其移动速度快、输送距离长、污染程度严重;东北路径次之,主
船用柴油机国标排放规范实施以来,针对现有机型寻找行之有效的排放改善措施,首先从几个方面对比了国标与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标准的差异,然后在两个机型上进行了不同喷油正时下的排放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分别进行修正计算以比较差异性.结果表明:两机型在喷油正时延后2°CA时,NOx比排放量下降明显,PM比排放量略有增加,HC比排放量变化因机型和测试循环而异;经IMO标准修正的NOx湿度修正系数均比国标修正的略高,使得NOx比排放量比国
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和研究模式(WRF)对2007年4月23~24日广东省发生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水凝物粒子对气溶胶的清除过程、液滴蒸发引起的气溶胶再生过程以及动力输送作用对气溶胶数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与近地层气溶胶数浓度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综合对比各水凝物种类的碰撞清除率和核化清除率,发现云滴核化过程对气溶胶的清除率最高,对流层低层雨水和高层雪的碰撞清除率次之.云滴核化和冰晶核化分别是吸湿性核和非吸湿性核的主要清除过程.气溶胶数浓度的变化是动力输送、湿清除过程和蒸发再生共同作用的结果.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