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O-CO2气氛下铁碳合金薄带气固反应脱碳动力学研究

来源 :材料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fengko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一种固态炼钢的全新工艺受到了广泛关注,该工艺采用铁水直接固化再经氧化性气氛脱除固态金属中的碳,以达到炼钢的目的,可大幅缩短薄板钢带生产流程,降低钢中夹杂物.本工作以不同厚度铁碳合金薄带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温度下Ar-CO-CO2中气固脱碳动力学随高温气固反应脱碳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碳向反应界面的扩散是脱碳反应中的限制环节,脱碳温度的升高和脱碳时间的延长均有利于脱碳;在相同条件下,铁碳合金薄带厚度越薄,脱碳速率越快;2 mm厚的铁碳合金薄带的脱碳速率常数与脱碳温度的关系可近似表示为:k=-0.144+1.183×10-4 T;在CO-CO2气氛下,铁碳合金薄带脱碳反应近似为一级反应,脱碳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124.7 kJ/mol.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重复荷载作用下热老化对温拌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WMA)和热拌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HMA)开裂特性的影响,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lC)对重复荷载下的半圆弯曲实验(SCB)试件开裂全过程应变场进行观测,同时通过半圆三点弯曲实验、集料接触角测量实验进一步分析老化前后WMA和HMA的开裂特性.结果表明,采用细观指标(开裂点处水平应变Exx、损伤因子D)和宏观力学指标(断裂能密度FE、蠕变应变能密度DCSE)以及两种沥青与集料间的黏附性指标(黏附功Was)对沥青混合料的抗裂性能分析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即随着
通过调整地聚合物的氧化物SiO2/Al2 O3、Na2 O/Al2 O3和H2 O/Na2 O的物质的量比,利用碱激发偏高岭土制备不同强度等级的地聚合物混凝土.同时,用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OPC)混凝土作对比,评价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抗冻性.结果表明:随着n(Na2O)/n(Al2O3)和n(H2 O)/n(Na2 O)增大,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抗冻性降低;当n(SiO2)/n(Al2 O3)=3.3时,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抗冻性最佳,冻融循环次数可达200.当地聚合物混凝土达到冻融极限时,相对动弹性模量损
本实验研究了21种合金元素对纯铝导电性能的影响,并综合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元素会导致纯铝的电导率下降,且不同元素造成的下降幅度存在差异.铝基体中固溶度极低的合金化元素的影响较小,而溶解度较大的固溶型元素的影响则相对较大,且电导率下降幅度与元素类型密切相关.固溶型元素对铝合金电阻率的影响是固溶原子与基体Al原子的原子半径差(Δr)、化合价差异(ΔZ)、核外电子分布和凝固反应类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化合价差异和凝固反应类型起主要控制作用,其次是核外电子分布.过渡族元素具有化合价差异大、
根据二元共晶混合法设计Zr-Cu-Ni-Al非晶合金成分,利用铜模吸铸法制备Zr-Cu-Ni-Al合金棒材.采用XRD、DSC、SEM及准静态压缩实验研究了所设计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所设计的Zr-Cu-Ni-Al合金均为非晶态结构,其过冷液相区(ΔTx)均超过65 K,有较好的非晶形成能力,其中Zr55.7 Cu22.4 Ni7.2 Al14.7合金的ΔTx最宽,达到82 K;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由低到高依次为:Zr57 Cu18.67 Ni8 Al16.33、Zr56.36 Cu20.
采用纳米压痕测量仪对、、不同取向的单晶铜进行了微纳米尺度纳米压痕试验,并对其硬度、约化弹性模量及卸载过程形貌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微纳米尺度下,不同取向单晶铜硬度值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当压入深度小于30 nm时,单晶铜的硬度值随着压入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后随着压入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至0.8 GPa左右.取向单晶铜的约化弹性模量值最大,取向次之,取向最小;、、取向单晶铜的卸载表面均出现明显的堆积现象,其中取向单晶铜出现明显的二维对称堆积形貌,取向单晶铜的弹性恢复位移最大,而取向单晶铜的弹性恢复位移
CoNiCrFeMn高熵合金因具高强韧性、耐磨损与抗蚀性、抗高温、耐超低温等优异性能,在深海破冰探测、超音速发动机、空天超声电机等重大应用领域可发挥重要作用.若能了解多晶CoNiCrFeMn高熵合金的微观演化特性,将推动其应用发展.因此,基于经典力学的分子动力学法,对纳米压痕诱导多晶CoNiCrFeMn高熵合金的载荷与压深曲线相对应的微结构动态演化特性进行研究,揭示出多晶CoNiCrFeMn高熵合金受载诱导的位错运动特性.研究表明,多晶CoNiCrFeMn高熵合金步入塑性变形阶段时,会出现无定型非晶化并产
A356铸铝合金因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可焊接性以及低成本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多领域有巨大应用潜力.但铸造缺陷、晶粒及第二相粗大造成的力学性能恶化严重制约其实际应用.搅拌摩擦加工(FSP)是消除铸造缺陷、细化晶粒及第二相的有效技术之一.为探究FSP工艺与晶粒细化的内在联系,并优化加工区A356铝合金组织及性能,系统分析了加工参数及冷却工艺对加工区成型、晶粒细化、显微硬度及加工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转速和加工速度所引起的应变和热量共同影响晶粒细化程度;随着转速的增加,材料所受应变提高,从而有利于晶粒细
针对6 mm厚P92钢等离子弧焊接接头,利用带动态拉伸台的高分辨扫描电镜对接头的不同区域进行原位拉伸实验,通过试样动态断裂过程观察并结合断口分析研究了P92钢等离子弧焊接接头各区的微观断裂机理.结果表明:接头焊缝区在拉伸过程中经历了前期的钝化伸张区之后,裂纹起裂于中间相M23 C6处,而焊缝区的裂纹扩展路径沿着中间相M23 C6前进,并在断面上形成了撕裂脊,属于穿层断裂;热影响区是P92焊接接头的最薄弱环节,裂纹起裂于中间相M23 C6处,其断口起裂的孕育阶段基本没有前期的钝化,即前期的塑性裂纹的扩展长度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不同时效处理温度对254SMo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析出行为以及析出相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54SMo奥氏体不锈钢中的χ相呈颗粒状分布,χ相的析出敏感温度为800℃;σ相呈条状分布,析出的敏感温度为900℃.χ相和σ相均为富Mo和低Ni化合物,σ相中的Mo含量高于χ相.时效温度为900℃时,实验钢中的析出相数量最多,实验钢的抗拉强度最高,为825 MPa;延伸率最低,为31%.结合试样断口分析结果表明,相比χ相,σ相对实验钢塑性的危害更大
基于CAFE法(元胞自动机-有限元模型),采用ProCAST对电渣重熔方法生产的GCr15轴承钢钢锭的微观组织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电渣钢锭的晶粒生长过程、熔池形状变化和晶区分布情况,并分析了不同的工艺参数对熔池形状以及凝固组织的影响.熔池深度随着钢锭固相区的扩展而变得越来越深,当钢锭长到一定高度,熔池深度和晶粒生长方向均不再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结晶器冷却强度越大,熔池温度越低,熔池深度与钢锭半径之比h/R越小,而晶粒平均尺寸增大且柱状晶越多;渣池温度越高,h/R越大,晶粒平均尺寸增大;重熔速度是最显著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