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普通班会课引发的思考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7116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性的讲话精神,而设计的一节题为《爱的付出是对等的吗?》的班会课。通过讨论,引发对如何培养学生“爱”的意识的途径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大爱与小爱;培养;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有这样的要求:“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如何培养学生有大爱大德大情怀?何为大爱?大爱即博爱,人生要学会奉献,要怀有大爱之心。笔者认为, “大爱”要从学生的“小爱”培养开始,历练积累方能成为大情怀。为此笔者设计了一节班会课《爱的付出是对等的吗?》,班会课实录如下:
  老师:世界上什么东西是绝对谈不上等价交换的?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学习上付出的时间与成绩;有的说朋友之间的关系;有的说付出与收获;有的说爱情……
  老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今天我想跟大家说的一种:爱,父母对我们和我们对父母的爱。
  学生刚听到后,有点愣住了,或许他们之前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们都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对自己无私的付出,而没有想过自己对父母的付出。
  老师:同学们,大家可以试着回想一下,一天时间里(以周末为例),父母为我们做了哪些事情?大家写在一张白纸上,我们随机抽样抽一些学生的回答。
  在抽样中,学生们写到:
  1.妈妈一早起来给我做丰盛的早餐。
  2.我生日那天,爸妈送我一部最新款的苹果手机。
  3.妈妈洗好周末我从学校带回来的脏衣服。
  4.妈妈准备好丰盛的午餐等我上完辅导班就可以享用。
  5.我在家的时间父母尽量不看电视,小声说话。
  6.爸妈看我哪科成绩跟不上到处物色辅导老师。
  7.爸妈周末放下自己的工作跟我谈心,听我说在学校里的事,有时说到我不开心的事还安慰我,鼓励我。
  8.我生病了爸妈带我去看医生。
  9.考试结束后,爸妈带我去全国各地旅游,增长见识。
  10.爸妈每周给我饭卡充钱,另外还有100元的零花,他们担心我在学校吃不好……
  读完后,大家惊奇地发现,其实每位父母扮演的角色都差不多,有些学生虽然没有写出那些内容,只是平时不太善于发现,在相互启发下,大家纷纷又写了一些。接着,笔者让学生写出周末自己为父母做的事情。学生们绞尽脑汁,认真思考,然而除个别学生外,大多数人却迟迟未能动笔。足足过了5分钟。笔者看到有学生终于写完了,就点名找了一些学生回答,其中有一位学生写道:“周末我买好蛋糕给父母过生日。”看来这个还是有孝心的好孩子,另一位学生写道:“有个周末父母加班,我做的午饭。”最后,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一条都没有写出来。
  从学生的问卷,明显看到从爱的表达方式上,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远远多于孩子对父母的爱。在当下中国社会,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但是对于这种10:2的结果着实令人担忧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过分溺爱
  现在大部分家庭还是独生子女居多,即使不是独生的,但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家长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孩子小时,把他当成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要啥给啥。到青少年时,孩子便是家里的“小霸王”“姑奶奶”,自私任性,家长还听之任之。有些学生还是祖父母带大的,这种隔代纵容的现象更是普遍。学生没礼貌不及时指出,做错事不及时制止,出现了坏习惯不矫正,总觉得学生长大了自然就会变好。可是长此以往,未来学生不管做什么事情只会想到自己,不懂得感恩。
  (2)极端的教育观念
  现在很多家长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当年经历的年代是“靠知识改变命运”,以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分数高,考上好大学就是成功。于是,从幼儿时期开始,就给学生报了一堆兴趣班,希望可以培养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不输在起跑线上,将来可以取得比自己更高更大的成就。于是,在学生眼中,高分重于一切,只要好好学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因此,有些学生当学习上遇到挫折时,便选择了轻生的道路。父母这种方式的爱对他们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同时,学生从小没有足够自主支配的时间,他们跟父母在一起享受个自由的周末有时都是施舍。其实,感情是要慢慢培养出来的,除了朝夕相处,还要经常交流,共同面对一些困境。只有刻骨铭心才能终生难忘,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到得来的不易。就像是会做饭的人才知道做出一顿美食所要付出的不易,得过大病的人才知道生命的可贵。有时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并不是一件坏事,哪怕经历失败,那也会是人生的一种历练。
  如果一个人不能爱父母、不知道怎么爱父母、不思考如何爱父母,将来就不知道怎么爱家庭、更遑论爱祖国!大爱要从爱父母开始,大爱精神要从爱父母、爱家庭的意识提升开始。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爱”?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一、“小爱”的培养要从家庭教育,从小事开始
  李嘉诚曾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做人的失败就是人生最大的失败。在我国古代就有“小爱”教育的典范:孔融四岁让梨于弟,体现的是兄弟间的关爱;黄香九岁温席为母,体现的是晚辈对长辈的关爱;孟母断杼三迁择居,体现的是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我们尽量鼓励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不包办、不代办,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美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洗碗、洗衣、拖地、收拾房间、买菜、做饭、甚至做几道简单的菜等。
  二、“小爱”的培养要在形式上多样化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一生有九个子女,每一个子女后来都有着不俗的成就。后人评价他们家是“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先生也对家教提出过经典的总结,最好的家教,是让孩子见这3种世面:(1)见知识。一个人见世面的方式无非有两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哪怕走遍全球,你所看到的世界的广度始终都是有限的,但知识的深度却是无限的。杨绛曾在《读书苦乐》中写道:“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2)见世界。花盆里长不出大树,庭院里养不出骏马。带孩子多出去看看世界,是为了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时也为了让孩子亲近自然,观察生活,感受世界。(3)见挫折。风平浪静练不出好舵手,一个人如果不经历挫折历练,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住任何的风吹雨打,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经历过挫折的人,可以享受最好的,也能夠承受最差的,更经得住诱惑,也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三、“小爱”的培养依赖于良好家风的传承
  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指出:“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由此可见,一个家庭的家风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家风,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没有好的家风,没有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学生也是难于学习好的,难于健康成长的。什么是良好的家风?笔者认为,是家长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家庭中要充满学习的气氛,要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同时家庭里要到处充满着欢声笑语。例如,笔者知道有这么一个农村家庭,家里有5口人,父母、三个子女和一个常年卧床的老人,父母没有多高的文化,但勤劳简朴,为人善良,尤其是非常孝顺老人,对卧床的老人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平日里子女们看父母忙不过来,也都会帮忙一起照顾老人,挑水、做饭、洗衣服他们样样都会做。三个子女长大成人后,个个都很有出息,也都很孝顺很会心疼自己的父母。当有人问起这对父母当年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他们反而觉得没有特别关照孩子,只觉得父母先做好自己最重要。因此,良好的家风会形成良好的传承,好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身教胜于言教,父母身先力行,子女自然会耳濡目染。
  四、“小爱”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贝勃定律的效应
  贝勃定律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她)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来说,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有这样一个故事,女孩因为跟妈妈吵架选择离家出走,走了一天肚子饿得咕咕叫,可是自己没有钱。站在面摊前,被老板发现后,老板免费请她吃了一碗面。这个女孩对面摊老板说:“你是陌生人都对我这么好,我妈妈却对我这么绝情!”面摊老板对她说:“我只给你煮了一碗面,你就感激我,你妈妈给你煮饭十几年,你不应该感激吗?”这个小故事就是生活中最明显的“贝勃定律”。女儿对于妈妈的多年如一日的关爱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只要有一点不满意,就认为妈妈绝情,反倒对陌生人一次的善意帮助感激不尽。这就是因为孩子长期处于那种父母理所当然付出的刺激中,父母再次付出就显得微不足道。久而久之还会嫌弃父母的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父母即使拼尽全力,孩子不懂感激,反而成为讨债的“白眼狼”。
  五、“小爱”的培养,依赖于学校教育要有正确的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这样一段重要论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笔者认为,创造性與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把大的理论化成小的故事,切忌假大空、要和学生的生活学习融为一体,切忌强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忌急功近利,要循循善诱。学校不要过分地强调高分,多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开展国学知识竞赛、名人经典进课堂活动,每个学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养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倾听老人们的心声;去聋哑学校帮助智障儿童,体会父母把自己平安养大的不易;到贫困落后的小山村体验生活,感受父母给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班级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以亲子或敬老为主题的班会。例如,为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可以布置一项特殊的任务,要求学生回家后仔细看看父母的脸和手,然后围绕着《望着父母的脸》 写一篇感受,通过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意识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珍惜父母,可以让学生回家收集父母从小到大的照片,再利用电脑技术将父母变老,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将不再年轻,也需要被照顾。
  总之,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小爱”教育,学生只有学会了爱父母,才能更好地爱自己、爱社会、爱国家;只有懂得了如何去爱父母,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身上所肩负的责任。“爱”并不是一句空话,我们要付出行动。
  参考文献:
  [1]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9-03-28.
  [2]习近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DB/OL].央视新闻客户端,2018-09-11.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育不仅要实现教会学生文化知识,学会运用中国语言,更承载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然而,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洋文化、“丧文化”正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传统文化在中学生的视角下成为枯燥的考题,失去了教育意义。针对这种现状,语文教学应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  【关键词】中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
【摘要】英语阅读作为小学英语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但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兴趣,违背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极为不利。为此,教师应将思维导图有效应用至小学英语阅读的课前导入环节、课上教学环节以及课后教学环节中。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英语;英语阅读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作为语义、语用以及语音集为一体的
【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本文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有一定的顺序,避免杂乱无章;引导学生运用巧妙而贴切的修辞,为文增色添彩;引导学生把生活情景搬到课堂中,拓展写作思路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引导;观察事物;巧用修辞;还原生活;激趣;亮文采  作文难,怕作文,已成为学生害怕学习语文的普遍现象。引导孩子们进行习作并达到一定的效果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急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如何引领、
【摘要】本文在初中生涯规划背景下探讨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认为通过开展劳动养成教育,可以提升劳动内驱力;设置劳动技能课程,以落实劳动教育;形成劳动技能,来推动学生实施生涯管理;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以达到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目的。从实践中总结出这些策略,以期能对初中生涯规划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初中生涯规划;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一、初中生涯规划的现状  笔者近期就初中生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长期以来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要求。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动机的翻转;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为特点,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问题。于是,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小学数学;教学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核心,教师讲学生听,从源头上剥
【摘要】留守儿童群体中的一部分儿童因受家庭影响较大,不能进行心理上的自我引导,而容易造就内向性格,严重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做出极端行为,不仅严阻碍着其身心健康发展,更是影响社会不安定的一个因素,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大。基于此,作为教师更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从根本上为他们提供长期的、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被管”的需要。下面谈谈笔者如
【摘要】初中数学基础扎实,条理清晰。随着学生数学知识的逐渐增加,学业任务加重,部分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和自律性较差,逐渐成为后进生。从不放弃学生的角度来说。应当从设定一个目标、激励制度自信、活跃学生课堂、分层教育教学、加强学习辅导等五个方面来扭转后进生。对于落后的学生,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有耐心,有毅力,有信心去改变他们,让他们取得进步,学到知识,达成学业目标。  【关键词】后进生;目标;分层;信心;
【摘要】思维本质体现英语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具体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对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品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根据我国新课程标准,教师应该合理地设计课堂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对英语课程规定,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既要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要发
【摘要】世界各地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也各不相同,往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形式,传统民居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习俗等有关,又受到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本文重点谈谈传统民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环境差异很大;气候;地形;资源;生活需要  纵观各地的传统民居,无不深深打上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环
共情对儿童的情绪和认知,以及道德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共情能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提高儿童的亲社会性,杜绝反社会人格。   一、对共情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共情(Empathy),也翻译成“同理心”“移情”“通情”“同感”,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和认知。利普斯(Lips)提出在认识领域存在物、自我和他者三个部分,理解他者必须通过移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