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实干精神的丰富意蕴与践行路径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实干精神 现代化 新时代 “钉钉子精神”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中国仅用70多年的时间就基本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60余年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中国何以能如此?主要靠的是全体中国人辛辛苦苦、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说:“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中国人的这种实干精神,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发展奇迹”,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引领。

实干精神的丰富意蕴


  实干是实实在在地做、踏踏实实地干,其中的“干”即哲学上的实践。精神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属于哲学上的主观世界范畴,包括思想、作风等。实干精神则是主体人在踏实做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精神气质的总和。它体现和贯穿于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并通过中国现代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现出来。概括地说,实干精神主要包括四重意蕴:
  其一是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实干的核心和主题是“干”,这是一种责任担当。实干就是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和高度的自我觉悟,明白自己的身份、角色、地位和责任;就是要有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有想干事、敢干事的热情冲动,以及甘于履职、干好本职的理性智慧。这种实干精神回答的是“由谁干”的问题,强调的是主体人生目标的方向选择和社会责任的使命担当。

  其二是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实干就是要努力干、积极干、抢着干、加油干,这是一个奋勇争先、开拓创新的进取过程。实干精神表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向上意识;表现为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表现为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立马就干、毫不懈怠的奋斗作风。这种实干精神回答的是干的态度问题,强调的是行为动机的内在激发。
  其三是久久为功的“钉钉子精神”。实干就是要坚持干、干实事、干真事,就是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咬住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釘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钉钉子精神”回答的是干的方法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态度上要真、在力度上要深、在硬度上要狠、在精度上要准、在广度上要稳、在效度上要韧等方面的特征。这是实干精神的方法论意蕴,强调的是坚韧的行为过程。
  其四是功成有我的实效精神。实干就是要落地生根,要“干成事”“会干事”“善干事”;就是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要少说话、多做事;就是要真干事、不搞形式主义或花架子,要着手解决改革前进中遇到的真难题。这是实干精神在价值评价方面的意蕴,强调的是有效的行为结果。实干精神也是要顾及效果的,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等,讲的都是要有实效观念。
  实干精神的四重意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担当精神、拼搏精神、“钉钉子精神”和实效精神在内容上层层递进,分别回答“由谁干”“怎么干”“干得怎样”等方面问题,实干这条主线一直贯穿始终。

实干精神对现代化发展的作用


  实干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内在动力,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引领。它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具有导向、凝聚、动力和保证等作用。
  一是导向作用。实干精神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指明实践路径,为中国现代化健康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新中国成立70余年以来,我们所取得的每一个辉煌成就无不依靠中国人的实干精神。中国现代化发展以若干个五年规划的形式,大体经历奠基、跨越、腾飞等阶段,这是一个从落后时代,经追赶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进程。依靠实干,新中国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就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可生产飞机、坦克、货轮的半工业化国家。此后,随着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或计划的有效实施和稳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不断取得更多成果,靠的还是中国人民的实干精神。在新时代,我们仍要继续奋斗拼搏,以实干精神取得更新成就。
  二是凝聚作用。实干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儒家,向来就以入世、务实为主要特征。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是中华文明五千年连绵不绝的文脉所在,也使全体中华儿女“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尚勤俭、好储蓄,通过实干创造美好生活已成共识。无数中国人都以实干为行动指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形成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动力作用。实干精神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方面,以人民群众价值目标为归宿的实干精神,能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实干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凭借实干、苦干、巧干的精神和智慧,通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我们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另一方面,实干精神也为实干家、创业者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因在各自领域取得的成就而受到表彰和肯定,更能大大增强中国人自力更生改变现状的自信,从而持续引导中国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去战胜一个又一个激浪险滩。
  四是保证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人崇尚实干,一直主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动员和治理中拥有超强的组织能力,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保证了中国现代化的健康发展。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中国速度和制度优势,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产生的伟力。实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密切相关,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此外,相关的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也为实干精神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证。   综上,实干精神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所起的导向、凝聚、动力和保证等作用,分别侧重于实干的方向、作用点、大小和环境等不同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新时代践行实干精神的路径


  实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实干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引领。新时代践行实干精神,须做好正态度、优环境、抓重点、严制度、出实绩等方面工作。
  首先是正态度。这是践行实干精神的认识论前提,需要学习理论、提高认识。一是学实干精神的渊源。既要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这一哲学原理,深刻理解实践第一观点的精神实质;也要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关系等相关理论,所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先行后”“知易行難”等。二是学实干精神的内容,明了其丰富意蕴,如了解实干精神在主体、态度、方法、结果等方面的意蕴及其相互关系。三是学实干精神的新时代意义,特别是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更加明确主体自身的社会责任,以增强行为自觉。
  其次是优环境,主要是实干型人才成长的“软环境”。一是优化有利于实干型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如政府在主导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时,对实干型人才要给予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等待遇。二是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人际环境,使崇尚实干成为一种风尚。因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广大科技人才队伍的创新洪流不断涌现,理应继承和弘扬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三是构建风清气正的现代传媒环境,弘扬实干精神等主旋律,传递更多的社会正能量。
  再次是抓重点。践行实干精神须在积极思考中解决重点问题,特别是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结合身边生活工作实际、结合新时代社会的实际,找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做到不回避矛盾、不消极懈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只有经过调查研究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做到精准施策、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其中,思考是从认识到实践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激发行为动机的关键。这是新时代践行实干精神的核心所在。
  又次是严制度。制度是对人们的行为约束,会表现出很强的韧性。一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要以“实干”为价值导向,打通人才成长的环节和通道,加强对能干事、敢干事、有担当的实干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二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要爱惜和培养人才,区分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与违法违纪工作失误、无意过失与有意谋私的界限,为有抱负有情怀的实干型人才“保驾护航”。三是建立科学的实绩考核机制。要不断提升实绩在考核中的比重,以考核来助推实干,以实干来落实考核,根据实绩给予相应的奖惩。
  最后是出实绩。要出实绩,就是要狠抓落实、“干”字当头、撸起袖子加油干。其一,领导干部带头。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实干精神。当干部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作为领导干部,要在培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等方面下功夫。其二,注重过程调控。要注意协调好各种主客观因素、内外部条件的关系,做到既要抬头看天,也要低头看路。其三,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是新时代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也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还是抓落实、出实绩的思想路线保证。
  总之,践行实干精神,正态度是前提,优环境是条件,抓重点是关键,严制度是保障,出实绩是目标。五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最终促进实干精神的践行。
  (作者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工作机制与创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17YBA41)、中南大学2021年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1JGA00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李祥峰
其他文献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是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
【关键词】悬浮 下移 基层治理 科层制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基层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环节,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其中,悬浮与下移作为基层治理中的显著矛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其中一方面是对于悬浮的批判,认为各种治理要素悬浮在上面,制约了基层治理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对于下移的要求,提出要实现资源下沉、重心下移,以解决基层治理的问题。那么,悬浮和下移究竟是什么意思?
【关键词】现代化 社会主义 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不是一个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发展过程,而是经历了从发展理念、价值取向和制度构建多维合一的思想探索和实践构建过程,是一个通过试错而不断探索、变革和创造的过程。走出现代化思想误区,坚持以马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 生态文明 法治理论 环境法典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适时推动条件成熟的立法领域法典编纂工作”的明确要求,推动编纂环境法典具有重大意义。编纂环境法典,是“十四五”时期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重大决策,更是中国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法治事件;意味着中国生态环境领域立法的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百年历史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处理好“思”与“行”的关系,思想认识上明确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战略地位是在实践中加强中国共产党文
〔摘要〕党内法规责任规定是政治责任的具体化,其本质是党的纪律,以党内义务为前提,为党内法规的有效执行提供重要制度保障。根据条文排列方式,党内法规责任规定表述方式可以分成条文对应式、行为叙述式、行为列举式和原则设定式等四种模式。当前党内法规责任规定偏重于原则性设定,与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科学化规范化要求之间存在不适用性。要坚持“应设即设、设则有效”原则,实现义务与责任对称、责任规定与纠偏机制对等,实现不
学史崇德就是要通过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最主要的就是涵养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学史崇德重在知行合一、见诸行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道德力量、传承红色基因,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系统观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为我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遵循。
公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主要集中于该条例规定的合理性层面.从立法学视角看,立法位阶和立法形式才是该条例的真正问题所在.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