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辩证语用的三原则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u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内容决定形式和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原则
  
  这是一个人人皆知老生常谈的原则,恰恰又是一个至情至理的原则,辩证语用,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内容与形式间的矛盾统一的问题,是最真善的内容与最完美的语言形式相结合的问题。文章真正的美,决定于主题思想,决定于这种思想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前进,对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歌颂还是暴露,对阻碍历史发展的丑恶是怒吼还是颂扬,这才是一篇文章美与不美的关键因素。内容美者,就为形式美准备了灵魂条件,内容不美者,形式根本就谈不上美,这就是内容决定形式的根本意义。例如“文革”时代,“四人帮”的文章全国广播,红极一时,形式上也振振有词,由广播员抑扬顿挫的声调读来,那语气上更是气吞山河,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这种文章,能说美吗?内容决定形式,就是题旨决定语言形式,题旨是一篇文章的中枢神经,文章的一个词,一句话都要受中枢神经的支配。这是文章运行的大法,是自始至终、无所不在的大法。当然有关文章内容的问题是写作学研究的课题,这里只能从方法论的角度涉及之。
  内容和形式,各自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主要是大法活法的决定,而不是小法死法的决定,形式服务于内容,主要有语音形式的服务、词汇形式的服务、语法形式的服务,这些服务之间的空隙才给修辞服务留了天地。例如,称谓出现的地位,语法关系出现的地位,被词的符号占位了,句型出现的语序地位,被语法成分占位了,剩下的语境,才是修辞的天地。所以,内容决定形式,不是限制了修辞,而是容纳了修辞。
  在表达方式上,有宏观与微观之分,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选择是从微观着眼的,可以叫表现手段。叙述、论证、抒情、描写,是宏观的表达,是涉及全局的,根本性的,我们叫它表达方式,与此有关的是文体。内容的性质不仅决定于表现手段的选择,也表现表达方式的选择和文体的选择,这是又一种内容决定形式。例如,事物的原因结果,始末过程,用叙述的方式表达恰当。论说思想观点等理论性内容,决定着形式用论证的方式表达恰当;表情性的内容,决定着形式用抒情的方式表达恰当;宣示性的内容,决定着形式适合用说明的方式表达恰当。这是文体与内容的适应,是关系全局的和谐美的问题,也是该属于修辞的研究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反过来影响内容,两者配合默契则相得益彰,内容更加感人,形式更加辉煌。倪思语在《文章辩体序》中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生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内容决定形式,是一直深入到文章毛孔的决定,广泛到文章的气氛风格文体的决定。在以上四种表达方式中,以叙述方式容纳量最大,方式最活,像一个能伸能缩的胶皮口袋一样,有广泛的包容适应性,可以容纳陈述疑问,可以容纳感叹祈使,可以容纳描写判断,可以写人、写事、写情、写过程、写场面,要简则简,要繁则繁,是各种辞格形成的肥沃土壤,初学写作的人,以练习叙述文为好。古人认为叙述文易学难工,是诸体之本。
  
  二、相反相成的原则
  
  此原则主要决定着“变通”用词、超常用词和各种辞格的形成,也是辩证语用的基本精神。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矛盾重重,差别就是矛盾,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矛盾最为尖锐,但关系也最为密切,从认识论上说,差别也最为鲜明。词汇是大千世界的称谓符号系统,自然也是充满矛盾联系的系统。如果充分利用这种对立联系,甲词乙用,自然语感鲜明,也容易引起由甲代乙生发的联想,这一代就把清新美、巧妙美,或形象美等代出来了。所以“相反相成”的用词,是修辞用词的重要原则。例如,于常规中求超常,于平中求曲,旧中求新,实在的事物虚化表达,具体的事物意境表达,正话反说,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大词小用,实词虚用,抽象的意思具体化,无形的事物形象化,静态的事物动态化,分寸的现象夸张化,真理的事物谬误表达,淡色的事物重彩表达,无味的现象通感表达,无情的事物融情表达等等,都是相反相成规律的利用。矛盾统一的两个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而又相互转化,它们相互对照对比,反差最大,最能鲜明彼此的面貌,反映这种对立面的词语,也最容易在反映论上唤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修辞语用的基本精神在于变异,但又必须万变不离其原型之宗,让人知道它是怎么变来的,它的“宗”又是什么。以变求不变,这在变与不变之间要有很强的规律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相反相成”的语用规律的利用,最容易造成语用上的鲜明、巧妙、清新美感,也最容易言在反而意在正,不至理解错误。全民语言本来共时的形态是守常,偏要在语用形态上,以形式的超常去求语意上的守常,这就把方法逼到“相反相成”的路子上来了,只有“相反相成”才能实现这个两全情况,美又不失表情达意的准确明白。这种方法论的规律,容易为人所掌握。
  “平与曲”也是一对相反相成矛盾统一的现象,修辞是如何利用这对矛盾的,请看下面的解说:平则直,直则显,显豁平易,一竿子到底,无余味可寻;曲则隐匿含蕴,饶有余味所以美。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平”是指语言的自然形态,它的特点就是粗糙、自然、平淡、平常、平凡、平易。文章的语言,是语言的加工形态,或规范化的加工,或艺术化的加工。
  人们看山,总是喜欢群峰错落、蜿蜒起伏之曲,人们观水,总是喜欢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曲。园林建筑喜欢曲榭回廊曲径通幽。“曲”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它既是美的本质论的元素,也是美的方法论的精髓。曲则远,远则深,意境深,情味深。
  语言修辞的讲究,就是对“语音平板”、“语味平淡”、“语貌平常”、“语用平凡”、“语感平庸”的自然形态,进行“平中求曲”、“寓平于曲”的加工。就是在“平常中求超常”,在“平庸中求神异”,在“平淡中求情趣”,在“平板中求漪澜”,达到曲线美的目的。
  可见,语言修辞的方法,说到底,也仍然归结为一个“曲”字,即一切表述尽量避免呆呆板板、平平淡淡、直来直去、平铺直叙,而采取“要想得到手,故意绕开走”的策略,或“声东击西”,或“避实就虚”,或“移花接木”,或“托物兴辞”,“有形可像者雕龙”,“无形可示者传神”,都是走曲线表达的道路。
  但是,没有自然形态的语言材料,也就没有艺术加工的言语作品,求曲的根本意义在于在艺术升华的水平上去实现“审美”、“表意”、“传情”三结合,在更高效、更深刻的平通易解的艺术高度上去传递信息的。
  因而,“平”与“曲”,是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没有平就无所谓曲,曲是以平为基础而存在的,是与平相比较而定质定量的。什么是曲?曲到什么程度为宜?只能以平为参照数。赖平定曲,有“平”的条件才能发挥“曲”的作用。例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佛寺大过人”这两个回环格的对联儿,在意趣上,曲尽了回环曲折之妙,但是,如果没有平淡无奇的上联儿的存在,下联儿的“回环”也就无从形成,无从“妙”起了。文章总以平通易读,平易易解为基调,说理的文章,就需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一语中地,快马轻刀入阵来!无需绕弯子。平与曲,是辩证的统一,不是绝对不要平,相互依存嘛!文章不喜平,是不喜“一味的平”,不是根本不要“平”。言语作品的艺术化、求曲化,决不允许化到自然语言的“平常”、“平易”、“常规”、“常态”所能容忍的限度之外去的,否则就成了“谜语”。
  语言修辞上的“平”与“曲”的关系,打个比方说,就是“冰与水”、“青与蓝”的关系,“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不能把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古往今来一切文章高手,在语言修辞上的推敲,就是选择处理“平”与“曲”的辩证关系的最佳方案的推敲,因题旨表达之宜,因语境展示之机,随机应变、合情应景、出奇制胜的曲笔,在词效上,既不过犹不及,失去“平”的灵魂,又非不到火候,曲味不足,而是“浓妆淡抹总相宜”,这就是“平”与“曲”矛盾统一的最佳修辞语例。
  各种常用的辞格,也都渗透着“平中求曲”的精神,是辩证语用的体现。后面的辞格论中将具体来讲,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我们对“平中求曲”的问题讲了这么多,目的是通过这里的解剖麻雀,把什么是语用上“相反相成”的原则,说深说透,其余的相反相成现象就点到为止了。例如,我们说“实词虚用”是语用上重要的“相反相成”现象,这怎么理解呢?并不是说把语法上所说的“实词”用为“虚词”,而是说有些词的“本义”是实实在在的,一旦出现在修辞的岗位上,“本义”就要引申开来或比喻开来,被“虚化”地加以运用。例如出现在“拈连格”上文的本词用的本义,这是该词实实在在的状貌,一旦在下文被拈连使用了,意义就要变得“空灵”一些,如说“锁住了我的身,却锁不住我的心”,后一个锁在这里就是“实义虚用”现象。至于“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的表达”、“小物大称”、“静物动写”、“大词小用”、“褒词贬用”、“正话反说”等贯彻“相反相成”的原则而产生的修辞现象,就更无须解释了。利用相反的东西达到相成的目的,不是绕了一个大圈,大大的“曲折”吗?“平中求曲”是“相反相成”的典型现象,故而这里大谈,修辞的道路,就是一条“曲径通幽”之路。就是曲尽辩证语用之“幽”,通往美化语言之路。
  文思要想引人入胜,也要贯彻一个“曲”字,或有逻辑论证之曲,或有故事情节之曲,或有感情纠葛之曲,或有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之曲,曲折就是矛盾,矛盾的发展,才能展开文思,过去“八股文”的作法,不是也讲“正反合”嘛!为什么正说之后,又来个反说呢?也是利用矛盾的关系,展开文思呀,戏谚说:“提笔为文如观山,欲扬先抑起波澜,用心裁剪布悬念,巧手编织九连环。”“欲扬先抑”,就是求“曲”的措施,“布悬念”就是利用矛盾,提出问题,引起读者待决的兴趣,“编织九连环”,就是环环相扣展开故事情节。戏谚又说:“高潮点题深化,结尾似完非完。”这是有关文章高潮和结尾的见解,总之都是弃平就曲的波澜笔法。旧的悬念解决了,又出现新的悬念,待人思考,文思像滚滚波浪,一浪推进一浪,读者才有“心潮逐浪高”的阅读心态。俗话说:“不杀杨广不煞戏,杀了杨广没戏看。”杨广戏中,如果没有“忠”与“奸”的矛盾斗争,“保皇”与“反皇”的曲折冲突,一开戏就把杨广拉出来砍了,那还有什么好戏看?戏剧的写作,更需要新颖、奇特,充满矛盾的曲折情节,戏谚说:“非虚不戏,无奇不传”,“没有虚构就没有戏”,没有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的虚构、巧合、巧遇、误会、突变,没有丝丝入扣的故事(“扣”即悬念),险象环生的奇特情节,就难抓住观众心理,引起读者解决悬念的急切心情,坚持把戏看下去。所以,“曲折”、“矛盾”,是文章从形式到内容,从表达到阅读,一以贯之的生命力,“为人要直,为文要曲”。要曲尽人情,要曲尽世相,曲尽事理。
  “文似看山不喜平”,也包括对文思的看法。文章的思想内容也不宜一味的平,搞清一色,搞单打一,没有调节,没有变化。论理,一味地论理,记事,一味地记事,这是内容上的呆板、单调,也应尽力避免。在说理、叙事的文章中,讲“曲”的通常办法,就是兼及写“情”。情者:亲情、友情、爱情、感慨情、赞叹情、激愤情……情充满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写文章像做菜一样,一定要注意加这个“味精”。另外“情”本身也是相当抽象的一种感念,看不见摸不着。一般来说,它也必须附着在事物、观点、景物上才好表达,就是“呵!祖国,我的母亲!”这样简单的抒情诗句,也是缘事加以表达的。这就决定了“情”也离不开事、理、景。文章往往是借事传情、触景生情、寄情于理的。理以服人,事以警人,但说服力和警戒力,大都不及感染力强,正如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的那样:“感人心折莫先乎情。”所以加强文章的力度,关键也在于文章中是否有“情”这个“味精”在。尤为道德文章一定要加这个调料。人是感情动物,文章是从血管中流出来的东西,应该有色有味,不应“白水窦章”,无色无味,即使不是抒情性的文章,笔端也应饱蘸感情来写。情味,情味,没有情,就要没有味儿,事物与情思是相反的,它们相成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这是修辞方法论的一大重要课题。
  在说理的文章中,以情辅理,会理壮辞婉。据理来说,以情壮理,能闪烁出灵性的光辉;据情而言,情因理合会显得深沉厚重。在写景的文章中,更讲究情中景、景中情,情景交融。王国维说:“世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中有情,是画中有诗,情中有景,是诗中有画,即苏轼所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都是最高的艺术境界。懂得这些相成的道理,才便于执笔为文。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原则
  
  这个原则,被称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活的灵魂,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最恰当的方法处理,不要不分“青红皂白”一味的按规划的模式办事。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就是强调方法的灵活性。具体问题,就修辞方法说,就是题旨问题、语境问题、审美目的问题和语言条件问题。语言是个同义手段十分丰富的信号系统,同义手段又是些“同中含异”的手段,因而使用起来就要择优录用。优与不优完全视是否恰切题旨,是否适应语境,是否实现一定的审美目的而定。例如,你是个财迷,最怕受经济损失,你的朋友恶作剧,总拿罚款吓唬你,你说“别总喊‘狼来了’”,这比说“别总拿罚款来吓唬我”形象多了,也风趣多了。
  “死亡”是人生的大事,古人今人都在根据一定的语境和一定的修辞目的称谓它,表现了用词的优选。例如古人重视社会的等级,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连死也有不同的说法,在君主时代,天子之死曰“崩”,诸侯或大官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士人之死曰“不禄”,庶人之亡才曰“死”。今天的社会不分等级了,适应不同的修辞目的,说法更多,如客观地谈论这种生命的自然终结时,我们仍称为“死”,若文雅一些说,叫“谢世”。死者如果是亲人或长辈,为了表现对他们死的婉言或缅怀,就说“寿终了”、“作古了”、“与世长辞了”、“撒手西去了”等等。死者如果是个革命者,为了表示对他的死的崇敬与肯定,就说“牺牲了”或“光荣了”。死者如果是个独夫民贼,万人恨,为了表示对他死亡的蔑视快意,我们就说他“玩儿完了”、“哏儿屁潮凉了”、“翘辫子了”或“伸腿瞪眼了”。要想把死亡说得轻松、含蓄、乐观些,就说“见上帝”、“见马克思了”或“长眠不起了”。这些都是语境和词彩上的优选。
  语境在这里处于什么地位,又起什么作用呢?这里只简单说上几句,以见语境与方法的内在联系。有人称语境为“交际场”。听读者的理解,决定于此事、此地、此情况,话说得“切境”就是“巧的”、“美的”。我们从语言的修辞功能、修辞效果经常是在语境的参与下取得的这一点着眼,把它叫做“修辞场”或“修辞的机制台”与“舞台”。文章要美,在笔法上就必须会“舞”,各种艺术,在艺理上本来是相同的嘛!文章和舞蹈艺术相同的地方,就是文章笔法上的“舞”,恕我牵强地说,“舞文弄墨”嘛!俗谚说:“运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写文章要从“燕舞”、“花开”中,受到启迪,为什么从舞蹈中,不能学到笔法呢?我所说的“文章笔法上要会舞”,意思也是说要从相关的艺术中吸取营养。舞蹈有节奏讲究和刚柔相济谐和美的讲究,与文章美的要求原本就是相通的。燕舞的“飘逸之美、灵动之美”,是借助于微风的浮力,“微风燕子斜”嘛!我认为文笔的潇洒灵动,也要有所凭借,燕舞的灵动凭借“风力”,文笔的灵动,凭借什么呢?这个凭借就是“语境”,就是这个舞台所示的“语机”。例如“拈连词”的运用,靠上文出现了“被拈之词”,仿拟词的运用,靠上文的句中出现的词语可仿用,这些条件,都是语境示“机”现象。问题就在于你是否善于捕捉,善于利用了。故而说文笔的灵动要善于借东风,这个东风就是语境所示的语机,说“语境”是文笔的“舞台”,文章要会因台制宜地“舞”,意义也在这里。现在我们已回答了“语境”和“方法”之间的关系了。“语境”是施法的凭借,“语境”是得法的条件,文笔的灵动潇洒,一定要借助这个条件,利用这个条件。下面再举个语用灵动,是由于凭借“语境”示机的例子。如:钢琴家兼幽默家波奇,一次在美国的密歇根州的福林特城演奏时,发现全场有一半座位空着,场面显得冷落,这本来是使自己非常狼狈的语境,但他还是从容地大步走向前台,向听众表示谢意,并说:“朋友们,我发现福林特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我看你们每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于是全场大笑,热烈鼓掌。这是波奇利用语境所示的“全场有一半座位空着”的被动之机,立刻自我解嘲为“这个城市的人都很有钱……每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这一幽默说法,也是利用语境之机说成的。“全场大笑”,窘迫就立即转化为潇洒了。
  修辞方法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还有调整语序、调整字面儿、调整节奏、调整繁简等的“调整之法”和锤炼词语的“炼意”之法,这里就不举例了。
  
  (通讯地址:071002河北大学中文系,作者为教授)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非晶态、未取向PET薄膜样品在低于T_g温度以下热处理,结构的变化和过剩热焓松弛对CO_2和甲苯溶剂在样品中渗透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火时间增加,从T_g转变吸热
本文从拓扑学观点出发讨论共轭分子的拓扑结构的概念,并与分子的几何结构进行比较,说明了分子拓扑结构与物化性质及生物性能的关系。探讨了轨道拓扑与轨道对称性及与分子的拓
引言在X射线分析工作中,往往需要标样,用以调整仪器和校正角度。因为硅具有纯度高,化学性能稳定,易获得,且有一般衍射强度背底低,衍射峰明锐等特点,因此是国际上公认的通用
我厂自1972年4月安装一套气力输送系统压送新黄砂,10多年的成功使用,充分显示了气力输送的优越性。同时,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克服气力输送所存在的一些缺点,使其不断完善。
目的:研究不同子宫手术方案对生育期妇女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0例生育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在术前1d及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越来越多的乡村组织入不敷出 ,陷入了沉重的债务泥潭。  为了应付债务问题 ,许多乡村组织开始减少农村公共品供应 ,并增加了对农民的税费征   
一名普通的职业院校学生,站上了全国技能大赛的领奖台,这样的体验和经历,给他们的人生到底带来了哪些改变?作为获奖选手,他们是少数,然而他们背后是千千万万职校生。和台上的
我厂的IDHL-40型井式气体氮化炉是自己设计与制造的。在炉盖的密封问题上,通过大量试验,选择了低熔点合金密封法。其优点是:密封性能好,使用方便可靠,成本低、消耗少。炉盖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从其发展历程看基本上是一种'舶来品',有关注册会计师业务的概念体系也主要源于一些英文的专业术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久前结束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了今后5年和10年农业发展的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完成这个目标,必须大力开展科技、教育兴农。与此相适应,我校生物系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