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相关直肠阴道瘘治疗进展

来源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罗恩病(CD)相关直肠阴道瘘属于CD肛周病变中较为少见的一类难治性疾病,其治疗策略不仅要控制肠道炎症,还要兼顾保护肛门与阴道功能,故该病也是临床外科医生面临的治疗难题之一。目前CD相关直肠阴道瘘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及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为主,但仍缺乏统一标准。本文对该病现有的治疗方式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由免疫等多因素介导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恶性肿瘤是IBD患者第二大死亡原因,包括肠道肿瘤和肠外肿瘤。目前IBD患者发生肠外肿瘤的风险及相关机制仍然未知。既往研究发现UC和CD在肠外肿瘤发病风险上的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本文将概述IBD的肠外肿瘤总体发病风险,并阐述IBD及UC和CD在多系统肠外实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发病机制、监测方案等,为IBD患者肠外肿瘤的预防、监测和早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
炎症性肠病肛管癌虽然发病率低,但预后差,需要引起警惕和重视。本文对炎症性肠病肛管癌的发病率、危险因素、诊断、治疗、预后及监测等进行文献复习,供同行参考。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肠道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随着疾病的慢性进展,有一定比例IBD患者会发生癌变,癌变主要与基因功能缺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肠道菌群改变等多个因素相关。在研究IBD癌变的过程中,学者们通过基因工程、化学致癌物质诱发小鼠肠道肿瘤,建立多种动物模型,以便深入探讨相关机制。本文就IBD癌变的机制及相关动物模型现状作一论述。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IBD的慢性炎症状态累及整个胃肠道,其发生结直肠癌和小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风险明显增加,严重影响预后。随着我国IBD的患病率逐渐升高,IBD相关消化道肿瘤的防治仍然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对IBD患者消化道肿瘤的发生风险进行危险分层从而制定个体化监测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生物标志物的开发、内镜方法和活检方式的选择均是未来研究的方向。本文就IBD消化道肿瘤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生物标志物和内镜监测作一论述。
目的探讨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MEIT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3例MEITL的临床资料,对部分病例补充免疫组化检测及EB病毒编码RNA检测(EBER)。分析患者的临床、内镜、影像学、病理特征。结果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34~65岁,中位年龄59岁。病变部位:小肠12例,结直肠7例,胃2例。肿瘤单发6例,其中小肠5例,结直肠1例;多发7例,分别是胃 小肠 结直肠2例,小肠 结直肠4例,
目的探讨糖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瘤B(Gpnmb)在小鼠慢性肠道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12只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给予含2.5%葡聚糖硫酸钠(DSS)的饮用水建立慢性肠道纤维化模型,对照组不做处理。计算小鼠的体质量、结肠长度、结肠组织形态学评分和组织学损伤评分。采用HE染色评估结肠炎症程度,Masson染色评估结肠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测定结肠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α2(Col1α2)、Gpnmb及其受体CD44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Col1α2和G
目的构建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维持治疗小肠受累的活动期克罗恩病(CD)的疗效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住院的98例接受抗TNF-α单抗诱导治疗有效且治疗期间随访达1年的小肠受累的CD患者,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接受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成像(CTE)检查。根据维持期是否发生药物治疗方案调整,将患者分为药物优化组和药物维持组,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及影像特征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需行药物优化的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治疗时机对克罗恩病(CD)透壁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至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接受IFX治疗的活动性成人CD患者。所有患者在基线及IFX治疗后第14周行肠道超声检查。根据确诊至IFX治疗的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12个月)和晚期治疗组(>12个月),比较两组在第14周的透壁愈合率和黏膜愈合率。透壁愈合定义为所有肠段的肠壁厚度(BWT)≤3mm,且层次清晰、血流正常和无肠系膜脂肪增生。黏膜愈合定义为简化的CD内镜评分≤2分且无肠道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变(GDU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6例GDU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临床特征。结果男性3例,女性3例;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年龄32.1(20.0~51.0)岁,GDUC的发病年龄36.5(25.0~51.0)岁;UC发病至累及上消化道的时间为4.4(0~12.0)年。UC发病时病变范围E2型(左半结肠)2例,E3型(广泛结肠)4例,改良Mayo评分9.2(8.0~12.0)分。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特别是疾病接受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至10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44例IBD患者。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疾病接受度量表(AIS-CHI)和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IBDQ)量表统计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特征IBD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生活质量和疾病接受度的相关性。结果IBD患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