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贷款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践研究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_zi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国家助学贷款虽然具有政策性特征,但它的经办银行是商业银行.执行的是正常的市场利率.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都由商业银行承担,因此国家助学贷款不是政策性贷款。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省政府对国家助学贷款所承担的支出责任与它们的收入能力不相匹配,因而需要中央政府在公共财政框架内进行转移支付。另外。本文借助于内部收益率指标.通过国际比较和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助学贷款还是有利可图的。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个人收益的差异性为研究基点,设计多元化的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模型。主要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2章),高等教育个人成本与收益的理论与实证。以与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相关的人力资本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阐述,计算了我国获得助学贷款者的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并发现,这一学生群体与没有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群体相比具有较高的个人收益。本文的进一步研究还得出,在获得助学贷款的群体中,还款政策的不同也引起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变化。
“学科规训”(Discipline)是由学科发展而来的西方知识社会学的一个概念。从学科规训的视角,可以窥见中国大学人文教育是如何从古典形态嬗变为近代学科化形态的历史过程,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科规训对大学人文教育的人文性是如何限制和遮蔽的。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典的人文知识中都包含有自然科学知识在内。但早期的科学是处于知识世界的边缘地位的,依附于宗教文化、哲学文化,并未取得独立的地位。
在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研究型大学、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这三大科研活动执行主体的相互关系对我国科学合理地配置科技资源,集中优势科技力量,促进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世界主要国家研究型大学与政府科研机构的关系模式概括为三类:美英模式、法德模式和俄中模式,并且在深入分析美英和法德模式的基础上,对如何处理我国研究型大学与政府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1900年美国大学协会(AAU)的成立,标志着在美国高等教育结构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研究型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和自觉群体,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以往有关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研究型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研究型大学的特征,研究型大学与联邦政府的关系,研究型大学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对美国科学的贡献,研究型大学的经费和物质保障,研究型大学的人力资源等方面。
从1914年办学伊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几代人用智慧与勤劳谱写了今天的华美乐章,用自信与创新镌刻出了当下的辉煌业绩,向人们展现了令人瞩目的人才培养五大特色。
期刊
期刊
期刊
岗位津贴制度是中国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组织特点和战略发展需要第一次自主设计的一种薪酬制度。实施岗位津贴制度是想达到“提高水平、拉开差距、强化岗位、淡化身份、竞争上岗、优劳优酬、绩效为主”的目的。本文综合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用问卷调查获取高校教师两个年度的工作业绩数据,分析了影响岗位津贴分配的因素,检验了高校实施岗位津贴制度对教师工作业绩的激励效果,
产业是看待高等教育的新视角。高等教育产业经历了传统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中学后教育的发展阶段,正在向中学后教育知识产业阶段迈进。多样化、信息通讯革命、学术和院校质量、经济生产力、继续教育市场和全球化等挑战促成了中学后教育知识产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治理、大学领导方式的变革。院校战略规划强调实施,进而促进院校的改善,院校研究在战略规划中起着提供数据、咨询建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