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服饰之手触摸艺术

来源 :纺织服装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z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完湖北美术学院在中国大学生时装周上的毕业作品发布秀之后,观众们普遍觉得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压抑感。如同秀的主题‘缝隙’一样,当代服饰艺术的生存状态是令人感到压抑的,设计领域普遍存在着文化的缺失,设计部门在企业中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然而,人们仍能感受到穿透缝隙的一缕阳光,那是学生们对文化的坚守,对艺术的捍卫。”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教授杨阳说。毕业生们把自己情绪和灵魂通过服饰语言准确地传递给了现场的观众,这就是湖北美术学院所追求的——把艺术照进现实,通过服饰语言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艺术的存在。


  根植文化 解读艺术
  湖北美术学院整个学校都在追求艺术,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在试图寻找一种语言来解读艺术。
  服装设计系所选择的就是服饰语言,所以设计系的学生所做的不是一种所谓的专业技巧类的学习,他们在校期间所学的是如何表现艺术、解读艺术。
  服装设计并不是程式化的技术工作,它是源自内心的创造性活动,每一项创造性的活动都需要强大的文化根基来支撑。在时装领域,世界四大时尚之都无一不是艺术的国度,巴黎、米兰、伦敦的古典艺术和纽约的当代艺术,都为服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艺术氛围和文化根基,但是在中国的服装设计行业中,人们对于文化的尊重还远远不够。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朝各代所带来了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是设计师们一生取之不尽的灵感之源。“我们从小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我们的文化底蕴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当所有人都在提中国元素、中国风的时候,我们早已身在其中。”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副主任李海兵说。
  关于服装的艺术性与实用性之间的鸿沟,湖北美术学院也有着自己的解读方式:“服装行业对艺术的理解也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不是夸张的东西才叫艺术,我们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生活化的服饰语言展现艺术,这也是艺术和市场、文化和商业互相融合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得天独厚的艺术氛围
  作为美术学院中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有着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美术学院强大的艺术氛围。


  “服装设计系的学生有四堂必须要上的公共课程,包括中国美术史、艺术概论、西方美术史和当代艺术。美术学院与工科院校相比的优势就在于我们有着专业的、系统化的艺术课程,整个学校都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杨阳如是说。
  几乎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上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在校学到的专业课程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能完全接轨。事实上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因为用人单位是社会化、商业化的企业,他们对人的要求是更为具体、更为细致的。
  而学校所教的不只是文化知识,而是通过每一堂课的渗透,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文化对于服装设计的灵魂性意义,培养学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一生都与文化相伴、不断用文化来充实自己的习惯。这种习惯能够贯穿学生的一生,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养分。一旦这种习惯形成,那么作为院校来说,就已经功德圆满了。
  培养的不仅仅是大师
  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学校专业的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倾向去规划接下来的职业道路。
  湖北美术学院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设计大师,然而,设计并不是能够铁杵磨成针的专业。
  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会定期进行考试,对学生们进行分班,其中有一个班是专门针对艺术天赋高、有机会成为大师的学生开设的拔尖培养班,而其他四个班的教学则更加偏重基本功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湖北美术学院的毕业生的就业的压力似乎并不大,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必须拘泥于服装设计这一个领域中,只要是与艺术相关的行业,他们都愿意去尝试,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机会。
  “虽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服装设计师,但是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永远从事艺术相关的行业。买手、陈列师、广告创意、淘宝店主……他们的选择面是非常广的。任何人都不能去评判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因为每个人的语言模式不同,当然,快乐的方式也不止一种。”杨阳说。
其他文献
“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要同时进行专业和行政的工作,并且两项工作都要进行考核,工作量确实不小。好在我家里基本没有负担,所以能够全神贯注地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其实,周永凯平时的作息时间是这样的,每天早上7点左右到校,晚上8点下班,虽然与朝九晚五的工作相比他更像是满负荷,但对于这种能潜心于工作的生活方式他仍乐此不疲。当然,他的孜孜不倦也为他收获了累累硕果,他获得了2012年度“纺织之光”教师奖。 
期刊
河北高阳县纺织产业历史悠久,早在2009年就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毛巾·毛毯名城”荣誉称号,该县有纺织企业4000余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59家,年产值超亿元的33家,超10亿元的2家。高阳拥有各类纺织机械近4万台(套),从业人员约12万人。2012年,纺织业销售收入达210亿元,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65.1%。  提质量 培育品牌  “产品质量档次不高、类型大众化
期刊
距2013年高校毕业生离校只有一个月时间,毕业生求职周期已逐渐步入尾声。面临所谓“史上最难就业季”,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们大都在“背水一战”,冀望于搭上就业的末班车。  2012年底,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第一次出现下降,就在很多人认为我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担心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时候,2013年的毕业季却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实在让人始料未及。  出现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分
期刊
日前,全国服装行业统计工作会议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来自安徽繁昌县的“中国出口服装加工名镇”孙村获评中国服装协会颁发的“2012~2013年度服装行业统计工作先进集群”。  在本次会议上,中国服装协会总结了2012-2013年服装行业统计工作、部分重点地区及产业集群地区代表通报当前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同时对今后“重点地区及产业集群服装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季报表”及“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一览表”填
期刊
“老师的想法很简单,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三观。而学生的思维也并不复杂,他们有热情、有想法,唯一不同的是,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相左时,年轻人往往容易以一种比较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双方着想,能够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为他们排忧解难,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双方打开一扇理解的大门。”初次见面就向记者侃侃而谈的,正是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院长李晓慧,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但她的话匣子一开
期刊
近日,记者从中国服装协会获悉,第二届“中国服装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进入推优报名阶段,最终的“年度人物”发布及表彰将于10月举行。  为推进中国服装行业人才建设的步伐,突出人力资源在中国服装行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服装协会从2012年起在行业内开展了“中国服装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该项活动的成功举办,引起了全行业从业人员的广泛共鸣,让更多的行业从业人员认识到“弘扬行业精神、树立行业榜样”的重要意义,并
期刊
棉花等天然纤维的供应已成为制约我国纺织业发展的瓶颈,为了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我国纺织科技工作者正在加紧棉花替代品——超仿棉的科技攻关,争取早日实现棉花等天然纤维的替代。  应用基础研究是科技突破的前提。由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领衔的攻关团队正在进行仿棉聚酯纤维分子层面的研究,以为大规模仿棉聚酯的生产提供理论指导。该项目已被列入2012 年“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计划,由纺织之光科教基金会投入资
期刊
江苏国际服装节暨中国江苏国际服装家纺面料博览会自1999年开始举办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江苏省纺织服装业的盛会。15年来,展出面积由最初的800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近4万平方米,展位数由原来的500多个发展到现在的1200多个,参展商由100多家发展到如今的400多家中外知名企业。回顾15年的发展历程,江苏国际服装节通过品牌展示、经贸交流和时尚引领,为江苏省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令人瞩
期刊
近年来,中国服装行业处在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时期,如何发掘人才,尤其是如何培养人才是关系到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服装青年企业家们既是未来中国服装界的新一代掌门人与领导者,又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  青年企业家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人才是未来中国服装业调整转型的重要核心和基础。尤其是青年一代企业家的成长和发展,决定了整个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  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王茁强调,青年
期刊
6月6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品牌工作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纺织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通用要求》行业标准审定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品牌工作办公室主任张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以及来自20个单位的22位代表和专家出席会议,并由17位专家组成了审定组。  王天凯指出,积极推动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人才四大战略,是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