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枢纽工程场地基岩高温三轴压缩渗透力学试验研究

来源 :水利科技与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bxgb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苏北淮河下游拟建水利枢纽工程基岩温度热效应影响下的渗透力学特征,设计开展有高温三轴压缩加载全过程渗透力学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基岩强度影响具有“门槛”节点特征,在节点温度250℃前后区间内分别为递增、递减效应,且温度参数每升高100℃,强度增幅与降幅分别为17.5%、8.2%;围压对热作用具有抑制作用.基岩变形特征受温度影响变化与强度一致.黏聚力参数与温度具有负相关幂函数关系,内摩擦角受热处理温度影响敏感度弱于黏聚力.加载过程渗透率呈“降低-陡升-平稳”3阶段,在节点温度250℃前后区间内,热效应对渗透率分别为抑制、促进作用,但温度热作用低于围压对渗透率的约束作用.研究成果可为研究高温作用后岩石渗透力学特征提供一定参考.
其他文献
由于大功率电气柜散热大,致使室内热负荷也增大,常规解决办法是利用空调维持温度,但节能效果会降低,为此提出一种新模式.在对原系统不作大幅改动的情况下,仅简单增加外部设备便可将电气柜产生的热量直接排出室外.通过对5个典型城市物理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的模式经济效益更好,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推广性.
翁坑水库自建成以后,投入使用多年,根据近期安全检测结果,水库存在较为严重的渗漏问题,无法满足防渗要求,采用防渗加固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通过3种方案比选,采用劈裂灌浆防渗方案加固翁坑水库较为适宜.经过渗流复核分析,加固后的翁坑水库防渗效果良好,可满足防渗要求.
水面线推求是河道综合治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准确获取河道水面线是保证河道治理效果的关键.结合凉蓬撇洪沟工程,通过计算二干河设计洪水参数,采用一维恒定流理论获取凉蓬撇洪沟设计水面线.通过现场复核,计算结果较为可靠,可为类似工程水面线计算提供参考.
在冲击波作用下,沉箱防波堤的破坏模式为沿碎石堆基础的渐进滑动和倾斜运动.对于滑动评估,可以使用Shimosak模型,并且可以使用Esteban模型来评估近似倾斜.该模型采用经典的应力应变土力学方法来确定沉箱岸边的垂直位移,但基础有效深度(砾石中有移动的基础最大深度)的不确定性妨碍了垂直位移的准确估计.针对以上情况,介绍了传统土力学理论在碎石桩基础顶部区域的有效深度估算中的有效性.
通过对贵州省多条高速公路隧道消防情况的调查研究,主要介绍了以路面降雨作为水源的隧道消防水收集系统,提出隧道消防收集水量的计算方法、收集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对整个系统中的注意事项提出合理建议.
针对某水闸加固工程,对比闸室加固后的抗震动力进行计算.由计算结果分析得出,闸室加固后,闸墩主拉应力最大值有较大降低,闸墩根部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的范围也明显减少,说明在闸墩间增加刚性连系是提高闸室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研究了地震工况下不同闸室加固措施对闸墩根部应力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胸墙、公路桥、工作便桥全部固接可提高提高闸室抗震能力,公路桥、工作便桥固接对提高闸室抗震能力的作用较大.
迷宫堰作为新型的无闸挡水溢流结构,具有构造简单、结构新颖、景观效果好、无上部结构等一系列的特点.以较高水头的大跨度迷宫堰为研究对象,借助有限元计算针对不同跨径比的迷宫堰挡水情况下的结构受力特点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应力方面.不同跨径比情况下,大主应力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结构大主应力最大值主要分布在堰体上游侧直立边墙与底板接触区域,最小值主要分布在直立边墙顶部区域,跨径比越大,结构大主应力的高应力区范围越小,但均小于混凝土结构的抗拉强度极值.②位移方面.不同跨径比情况下,位移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位移最大值主
为研究防洪堤边坡稳定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以梅州市五华县增塘堤升级改造工程(二期)为例,通过计算断面选择、渗流稳定计算方法分析、边坡抗滑稳定方法分析、河道主槽稳定分析等方面,论证土体级配断面划分法、各向异性连续介质二维稳定渗流场计算法、Autobank7.0辅助瑞典圆弧计算法的适用性与准确度,并针对案例升级改造后的边坡稳定情况进行复核计算.
基于实验结果,量化不同河岸植被的水文影响与河岸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不同植被覆盖下河岸的水文和力学数据被用来评估河岸的稳定性.基于在干旱时期收集的数据所进行的河岸稳定性分析表明,河岸上存在树木产生的力学和水文效应会使河岸的Fs增加32%和71%.草地产生的力学和水文效应会使河岸的Fs分别增加70%和减少10%.相对应的在非干旱时期下,树木产生的力学效应和水文效应分别使河岸的Fs增加46%和29%.草地产生的力学效应和水文效应使河岸的Fs分别增加49%和减少15%.研究结果表明,应根据水文以及力学效应的影响选择
由于大量使用水泥,混凝土大坝工程对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产生二氧化碳(CO2)排放.填石混凝土(RFC)是一种新型的筑坝方法,在材料生产阶段比传统混凝土(CC)具有更好的环境性能,节省了大量的水泥.然而,大坝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负荷必须量化.因此,针对大坝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荷载进行评估,揭示混凝土坝生命周期内RFC相对于CC的环境影响,提出一种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模型来实现这一目标.结果表明,与CC相比,RFC减少约64%的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约55%的能耗.RFC在材料生产、运输、施工和运行维护方面分别减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