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以张朝《滇南山谣三首》教学为例

来源 :四川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yi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使“教”与“学”之间不再是单一的“传授”与“接受”的二元关系,能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增强师生间的交流.高校传统的“一对一”钢琴教学模式,主要侧重对学生演奏技术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单将技能作为钢琴教学的要点已不能适应教学目标的转变和学生就业的需求.本文从具体的教学实例入手,阐释翻转课堂在高校钢琴教学实践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期冀能为高校钢琴教学模式的改革尽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通过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剑阁白龙纸偶的实地调研,面对面访谈传承人,并以音、像、影等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全程记录,使笔者对剑阁白龙纸偶的产生、发展及传承有了全面、详尽而深入的认识.本文在非遗活态保护的视野下,厘清了白龙纸偶的发展渊源,呈现了白龙纸偶的制作工艺,阐述了白龙纸偶的表演形式,并指出了白龙纸偶面临的困境,以期能为白龙纸偶的保护、传承、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竹笛艺术受到中国传统艺术中气化哲学的影响,“气”与“韵”一直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亦是其能够传衍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发展过程中,竹笛艺术一直在追求着气化灵动的情感表现形式,并借由神韵的塑造在其中构设起一个从超越到无限的意境,以期在气韵相生的理想美学形态中实现其更多维度的文化价值.
中国扬琴的推广从路径的角度看,现阶段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扬琴的产业化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很好的将扬琴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大众了解与接受,才更有利于扬琴的产业化发展.扬琴文化或资源并不能天然地成为产品或商品,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能成为具有丰厚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文化创意产业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对文化创新型人才更迫切需求.因此,发展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一定要解放人的创造力.
编舞技法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而日益受到重视,作为舞蹈编创技法之一,“限制”在各类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选取舞剧作品《丛》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限制”手法的内涵以及“限制”在舞蹈编排和创作中的手段;其次,结合“相爱”“束缚”“分离”三个部分对作品的结构进行了梳理与解读;最后将“限制”作为一种先行观念,从主题、题材、道具形式、空间调度以及身体语言五个方面探讨了“限制”编舞技法在《丛》中的应用与价值.
基于中国艺术歌曲的现实境遇,可以发现其中的“雅”与“俗”的审美倾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争论.当前,中国艺术歌曲不仅要思考如何认知到“雅俗”之间的关系,更要在实际演唱中根据时代和大众审美需求,选择更为恰当、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以期将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学价值予以充分实现,在“雅”和“俗”的权衡之间,让更多不同审美层次的听众能够参与其中并与之产生共情.
从民国时期歌曲演唱被划至艺术院校(学科)教学体系到如今,中国声乐发展走过了近百年的辉煌历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乐坛涌现出了许多类别的声乐作品,如民歌、中文艺术歌曲、民族歌剧、戏曲风格歌曲以及声乐与多媒体跨界等,其中最具历史性的两个代表类别当属戏曲风格歌曲与艺术歌曲.鉴于此,本文选取了这两个类别下的代表作《卜算子·咏梅》与《多情的土地》为具体曲目进行分析,并进行共性和区别的总结,以使读者和声乐演唱者对这两个类别的歌曲有个清楚的认识和把握.
文学素养的培育和生成,是戏剧与影视学人才培养框架中的核心环节.影像表达往往过于强调宏观或微观的情节梳理,而忽略了对文化和历史内涵的理性思索,因此,建立起文学通识的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理论知识与批评实践相融合的知识结构,具备大众文化文本的创作和解析能力,是革新教学内容和体系的重要尝试.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为提升学校课堂学科教学效果而服务的教学方法,引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科教学效果,符合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已有研究表明,教育戏剧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语文学科素养,其价值在于增强语文学科常识与知识学习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学科与人生智慧生成、彰显学生作为人的主体价值.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支撑.艺术美育向来被认为是美育的主阵地,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全面提升审美素质、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针对新时代美育的新要求,笔者所在的高校以“五阶递进”为实施途径,开展艺术美育的探索实践.
论文从高职院校声乐专业的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特色教学模式为切入点,阐述了声乐专业特色教学的方向以及相关策略,希望能对高职院声乐专业特色教学模式的创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