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如我们的身高、体重等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生活中变量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随处可见,并非有依赖关系的两个变量都有函数关系,只有满足了对于一个变量的每一个值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个条件,才能称它们之间有函数关系。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一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之一,一般以填空、选择、解答题及综合题的形式考查。现以2009年各地中考题为例,说明其在中考中的考查形式。    一、一次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例1 (湖南省常德市)若一次函数的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且图像与y轴的正半轴相交,那么对k和b的符号判断正确的是(_____)。  A. k>0,b>0B.k>0,b<0 C. k0D. k<0,b
数学是多姿多彩的画卷,让人如临其境;数学是色彩绚丽的花朵,让人流连忘返;数学是清新隽永的诗篇,让人回味无穷;数学是音律和谐的乐曲,让人赏心悦目。老师常在课堂上对我们说:“题目是千变万化的,知识是很少改变的。”是的,题目的类型有很多,但是要运用到的数学知识却没几个,如果我们要掌握这些知识,就要当个“多面手”,多做题目,多研究。  例题 计算(2a b)2(2a-b)2。  有同学可能会这样来解答: 
豆豆,傍晚来这里散散步是件不错的事情呢!  他骑得太快了,经过斑马线也不刹车,差一点儿就撞上了过马路的行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遇有人身伤害交通事故时,在无人救助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移至安全地带,以免再次受伤。  2.保持镇静,放松过度紧张的心情,针对伤势情况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自救措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轴对称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在不改变物体(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的基础上,改变物体(图形)的位置。这一特性使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生活、学习中的难题。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感受一下轴对称的这一神奇特性吧!  一、变窄为宽——巧设计  小明的烦恼小明想买一张视力表挂在自己的卧室里,可是买回来后发现测视力需要站在距离视力表5米的位置,可是小明的卧室只有3米长,你能设计一种方案解决小明的烦恼吗?  解析 想让小明距
在人教版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关于重心的课题学习中,用实验的方法发现: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如图1所示,在△ABC中,分别作中线AD、BE、CG,它们交于点O,从上面的发现可知,点O就是△ABC的重心。如果用刻度尺分别去量OD、OA的长,会惊讶地发现:OD=OA。  证明 我们延长BE至F,使OF=BO,连结CF,∵点D是BC的中点,OF=BO,∴OD是△BCF的中位
对一个数学问题,只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往往可得到不同的解法,而在解完一个数学问题后,只要我们多反思解题过程中的得与失,对问题的条件与结论进行有效探究,往往可拓展出许多新的命题。下面以人教课标实验版教材八年级《数学》(下)中第122页第15题为例予以说明。    例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求证:AE=EF。  
话说八一学校的小华,因为遇事不加思考就主观臆断地下结论,同学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想当然”,这不“想当然”又遇上了新的烦恼。瞧!他正在向老师诉说呢,老师热情地为他一一解开了心中的烦恼。    烦恼一 混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例1 如图1所示,△ABD≌△CAE,∠BAD=∠ACE,∠D=∠E,请写出全等三角形的其他对应元素。  错解 对应角有∠B和∠ACE,对应边有BD和CE、AD和AE、A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同学们在学习数学课本中的例题时,不应只满足于把例题看懂,还要想一想,是否只有这一种解题思路?解答课本中的习题时也一样,不要满足于找到了一种解法,而要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解法?这样做可以发展求异思维,发展思维的宽广性,可以在不同解法的比较中求优求佳。  例1 小丽想用一块面积为400 cm2的正方形纸片,沿着边的方向裁出一块面积为300 cm2的长方形纸片,使它的长宽之比为3∶2。
通分是解决分式加减的基础,要解决好分式的运算,就必须掌握好分式的通分问题。通分时常常是先找出最简公分母,将其变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可在实际运算时,有时找最简公分母十分麻烦,或者在进行通分时,将面临着复杂、繁烦的计算,甚至走进“死胡同”,因此有必要掌握一些常用的通分技巧和方法,这样能使问题变得简单,即化难为易。现介绍几种常用的通分技巧,供同学们在学习时合理选用。  一、分组通分  例1 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