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对道德加工的影响及其双向隐喻

来源 :科学通报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xiaoqing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具身理论从感知觉的角度来建构道德加工的心理机制.本研究从视觉感知出发,旨在探究绿色感知与抽象道德概念之间的隐喻联结及其双向性.实验1采用道德Stroop任务,发现与其他5种彩色相比,被试对绿色及相近颜色的道德词的判断更快、对不道德词的判断更慢,提示绿色与道德概念存在隐喻联结.实验2采用词汇翻译任务,发现与蓝色相比,人们更少地将绿色的希腊词和不道德含义相匹配,证明绿色感知能直接影响道德概念的语义加工.实验3采用颜色匹配任务,发现与蓝色相比,人们在判断绿色不道德词的颜色时,其反应时显著延长,表明道德语义加工能影响绿色感知.本研究证明,绿色与道德概念存在隐喻联结且具有双向性,揭示了视知觉加工与抽象道德加工的潜在关联.
其他文献
“中和”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审美范式之一,由来已久,影响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审美观,尤其是先秦儒家对于“中和”思想的继承、发展,成为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一个核心范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审美价值取向。可以说,中国的审美思想很大一部分是在儒家“中和”观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本文着重探析先秦儒家“中和”审美思想,主要从其表现和特点来展开,首先探究先秦儒家“中和”思想的审美表现,其次探析其表现背后所具有
本文通过对“尽善尽美”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启示探讨,明确认知运用儒家学派的思想智慧,可以充分揭示音乐的真谛,发挥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通过对“尽善尽美”蕴含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分析,认知了“尽善尽美”与音乐审美教育的关联。通过“尽善尽美”蕴含的音乐审美教育功能分析,明确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德艺与情感的立足点。通过“尽善尽美”对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启示分析,明确了音乐审美教育传递的本质在于对美的创造。期待通过本次
目的 探讨在抑郁症治疗中,患者皮质醇水平的变化与FK506结合蛋白5(FKBP5)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抑郁症患者106例,均接受足量足疗程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收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并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同时检测了FKBP5基因3个位点多态性。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以及不同停药率组间皮质醇水平的变化,使用单因素方差
文章着重从中庸之道,尽善尽美及艺术的功用来浅述孔子的艺术美学思想。中和正诚,志道据德,合中和之美。内修外化,克己慎独,达尽善尽美之境。依仁游艺,诗意栖居,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自由。修己安仁,素位而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侗兮,赫兮喧兮”,亦如孔子美学思想的诗意表述,如箫韶之乐,似南风而至。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艺术家们从现实生活出发,配合政治宣传和革命斗争需要,塑造了一批觉醒求新、勤劳上进、爱军拥政的人民形象。以版画为主的美术作品,通过人民“翻身做主”的身份确认完成了对人民形象的社会主体性建构;同时,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引领下,通过图像的多维描绘,人民形象在新政权中的文化主体性建构得以强化。由此,延安革命美术中塑造的人民形象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反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学业投入的影响及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家庭功能量表及学业投入量表,对451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功能、学业投入呈显著正相关(p<0.01),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投入、家庭功能呈显著负相关(p<0.01);家庭功能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投入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投入的作用机制,为从家庭层面整合干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出现了大量的滑坡崩塌案例,库岸边坡的失稳与库水涨落的影响密不可分。以巫山龚家坊滑坡为例,通过详细的工程地质调查,建立该滑坡的离散元模型,并考虑库水涨落引起的消落带范围内的水岩相互作用,探索龚家坊一带反倾边坡消落带岩体的侵蚀破坏过程与渗流作用机理。模拟结果表明,龚家坊滑坡演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坡脚岩体侵蚀软化阶段、坡脚岩体破坏阶段以及中上部岩体破坏阶段;并且,位于中部的厚层灰岩
现如今,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教学领域中,促进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积极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院校也应树立起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引入专业教学中,实现对专业教学的有效创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育人水平。鉴于此,本文主要以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为例,对“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教育中的混合式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