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李开复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kingzx6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开复高中青年成就计划创业获奖时照片。

2


  1984年的暑假,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校园里,晴空万里,蓝天白云,有一个年轻人却满脸沮丧,因为几分钟前他无意中得知,自己竟然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李开复的自传《世界因你而不同》里,描述自己在美国读书时的状态,就和美国电影中的“书呆子”形象没有两样:戴副厚大的眼镜,智商超群,学习很好,没有女朋友,连酒都不想去尝一口,更别说冒险去碰那些美国高中生们眼中“时髦”的大麻。
  那个时候的李开复,面对公众是内向、羞涩甚至手足无措的。
  那一年的暑假,还是博士生的李开复去为宾夕法尼亚州60个最聪明的高中生教授计算机课程,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打分是五分制,其他科目的老师得到的一般是3~4分,我居然只有1分!”学生们在评语里这样写道:“李开复的课程太枯燥了。也许内容并不差,但是经过他的诠释,实在让我们受不了。”“他上课的时候,从来没有看过我们的眼睛。只有他一个人在表演。我们给他的课取了个名字,叫做‘开复剧场’。”还有学生更刻薄:“李老师的语气单调,就像念经一样,有着强烈的催眠作用。就算我昨晚睡够了,终究还是敌不过李老师的催眠术。”
  2003年,当时还在《中国大学生杂志》的王肇辉因为邀请了包括李开复在内的几十个名人在各高校做公益讲座。这次活动也开启了王肇辉与李开复此后13年的友谊,并在2009年受李开复之邀参与创新工厂的联合创始。
  李开复的演讲安排在人民大学容纳了2000多人的体育馆里,当时还邀请了北京十几所高校的同学一起来听。演讲的内容就是从一个学者和技术人员的角度来讲的,充斥着各种数据和方程式,所以显得比较枯燥。
  “说实话,含金量很高,但那就是一个科学家、技术人才站在上面演讲。大家不愿听这种按部就班1234的讲法,太像上课。大家更愿意听李开复讲故事,把故事有高潮有低谷地讲出来。所以他第一次在中国演讲也是有问题的。”
李开复向父亲演示毕业论文的语音识别。

  王肇辉说即使到现在,李开复也并不是个主动社交的人。比如前几天遇到央视的著名主持人张斌,他跟李开复讲了半天他也搞不懂张斌是谁,因为他从来不看电视。这样的事情其实在2008年的博鳌论坛上就发生过,当时白岩松跟他打招呼说李先生好,然后李开复也特别礼貌地说你好你好。他们聊了一会儿李开复突然停下来发问:“不好意思,您贵姓,是哪个单位的?”所有在座的人都笑了。   但是现在的李开复,业余生活的饭局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今天去跟任志强、潘石屹吃饭,明天跟徐小平吃饭,后天跟袁莉、作业本吃饭。有了社交媒体之后,李开复也开始了解和知道大部分的人是什么状态,他说现在的朋友“三分之二都是通过社交媒体认识的”。
  “他(李开复)跟潘石屹不一样。打个比方,单独看这两个公众人物,潘石屹给你的亲切感会更强一些,大家觉得他的形象和言谈举止,包括他在微博上和任志强的互动,就好像就是邻居家的二大爷。开复就有点太正。”王肇辉说,李开复还是“太科学家了”,以至于在朋友和亲人眼里也很“无趣”:他没有情绪的反复,在家里从不跟太太吵架,跟女儿也没什么吵的,生气了就自己到书房上网。
  李开复的时间基本上被工作占据着,他没有乐趣,不看电视,家里倒是有个小的电影院,但是也很少看;他们家人都不旅游,他多年以来为数不多的一次旅游就是去年夏天带着小女儿去了欧洲,难得发了很多旅游的照片。他太太说:“有什么可旅游的,到了国外,也就是呆在酒店而已。”
  所以,你就很容易理解,当我问李开复上一次拍封面是什么时候,他不仅表示忘记了此事(实际上是2009年的《时尚先生》),而且还明白无误地表达“记这个太费脑,不愿意让这种(无谓的)事情霸占我的脑子”。
  李开复觉得时间宝贵,他的脑容量最好能像抽屉一样可以分门别类地装下各种有益的知识。5月12日,他特地发了一条微博,内容是姐姐李开敏写的《失恋cpr失恋手册》,里面用科学技术的手段教你摆脱失恋的痛苦——即使是人类不可控的感情这样的事情,他也觉得是可以有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王肇辉说一般的人遇到一件事情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也有可能因为一件事落泪或者大笑,但他从来没有见过李开复发火,也没有见过他情绪的波动。比如公司有同事去北极回来,描述多好玩,像一般跟别的朋友讲完,人家一准眼睛发亮:“多少钱?我们也去!”李开复只是很平静地听人家讲,完全没有受到任何感染的样子。
  而《南都周刊》的两次采访,无论是清晨还是夜幕,工作场合还是无数的摆拍,他的表情就像是复印机打印出来的,连个呵欠都没有。
  5月9日采访那天,恰好遇到几个新人入驻创新工厂,李开复气闲神定地站在那里,解答各种疑问,鼓励新来者“厚着脸皮来榨干我们一切的资源,如果你腼腆害羞,那最后只能一无所获”。但即使他一再鼓动坐在下面的新人提问,被千呼万唤站起来的那位仍赤红着脖子,声音几不可闻,话筒在手里微微颤抖。
  “我当年,可能比他略好一些吧。”他后来说。

3


  微博名人作业本说他是上了微博才知道李开复这个人的:“非要说印象,不冷不热,温开水一样,十年不喝也不馋,喝下去也没什么剧毒。”他曾经屡次在微博上取笑过李开复的“心灵鸡汤”。
  在百度视频当中输入“李开复演讲”,显示的相关条目是4895个。有的编辑还特意在题目前面加上了“励志”二字,随便翻看这些视频就会发现,那几乎就是一个“导师”的形象:声调不高,偶尔伴有手势,节奏并没有什么抑扬顿挫,但那些生动的故事和人生哲学却能激起学生们一阵接一阵的掌声。同样,他似乎也把这种风格融化在微博里,在他的微博里,你能信手翻阅到《改善生活的10个建议》、《如何找到职业理想》这样的内容,随便在他的微博搜索栏里面打出“人生”二字,也可以搜出104条相关微博。
  李开复最早接触社交媒体是在2008年,当时twitter火极一时,有人冒充李开复的名字在上面注册了个账号。那个人对李开复的行踪似乎了如指掌,每天都知道李开复去了哪,经常发些类似“今天我去了南大做演讲”、“今天我跟记者聊安卓,我还把我的iPhone扔到垃圾桶里”等这种极其个人的事情,而且都很准确。“我很想知道是谁,但是因为发的都是无伤大雅的东西,还能宣传自己,也就没当一回事。”李开复说。
  直到后来有一次谷歌服务器断了,那个假账号就开始在twitter上做起客服了,一直说“我们的服务器正在修复”之类的话,李开复这才开始联络客服做了一个验证身份。从那之后,李开复就自己发推特了。新浪微博启动后,新浪邀请他做初始用户,他就又在微博上安了个家。
  这个时期李开复也逐渐发现了自媒体的一些好处,比如“有一些产品在推特上开虚拟发布会,我当时就觉得这样做挺好,又省钱又直接,大家想说什么就说”。
  当时他还有另一个想法,他已经考虑从谷歌离职的事情,可能会有一些流言,但李开复还在谷歌工作,不方便开发布会,创新工场的事情也没有完善的计划。“我当时就想,新浪微博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可以让我一对多发声。大家对我的质疑,小的我就不回答了,但是一旦出了状况,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关辟谣渠道。既然要公关辟谣,就不能平时不用。”
  所以前两三个月,李开复发的很多都是生活琐事,比如吃了什么,讲讲笑话,发各种机场什么的。后来,就如他所料的一样,网易最早发出了他离职的消息,李开复其实已经准备好了离职的声明《再见,谷歌》。他先是放到新浪博客上,然后又转在到微博上。大部分人都是支持的,也有人传谣。李开复又发了几条微博辟谣,又用了几天准备创新计划的东西,这才开了发布会。
  那是李开复第一次尝试到“自媒体”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慢慢悟出了微博该怎么用,还为此总结出一些“诀窍”放在微博上。他发现从宜黄拆迁开始,几个大的公共事件经过微博这个平台后,传播量变得特别大。慢慢的,推特上的李开复和微博上的李开复有了区别:推特上的李开复基本以科技内容为主,微博上的李开复却忽而心灵鸡汤、忽而转发揭腐败的内容、忽而讽刺下防火墙——如果说推特上的那个李开复就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那么微博上的李开复角色就可能是科学家、导师、笑话讲述者、时政观察家、热爱女儿的父亲、美食家等集一身的“大杂家”。
  在李开复的公务车上,副驾的座椅后面带有一个架子,他坐下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苹果笔记本,放在上面。可以想象,如果这一天的时间不是做采访,电脑在左边,手机在右边,他又会把自己坐成一台服务器。无论窗外的景色是长安街,还是三里屯,对他来说都没有区别,甚至从北京到纽约,他都是永远在线的那个李开复。我问王肇辉他的状态是不是有点像活在《黑客帝国》里,他点点头,“他已经活在互联网当中了。我真的担心就像科幻片一样,有一天他在现实中消失了,成为互联网上一个虚拟的人物。”

4


  2011年,李开复把自己的微博体会写成一本书《微博:改变一切》,当时他已经使用微博一年多,他发现,从前那些认出他的人多是凭电视节目或者他热销的书,而现在他们大都会走上前来说“我关注了你的微博”。
  李开复并不认为自己是什么“鸡汤”,“我对成功学的看法是非常否定的”。当问及有人质疑他“利用微博包装成人生导师”的时候,坐在一旁静静倾听的王肇辉也忍不住开口辩驳:“其实开复从来没有给自己加上‘导师’这个标签,这可能是媒体朋友在2005年前后知道开复做了很多帮助青年学生的事情,所以他们写成了‘导师’。开复也多次在微博上说,学生不应该盲目崇拜,要有更多的了解,做出自己的判断。”
  当然,站在演讲台面前,对着镜头的那个李开复西装革履、抬头挺胸,那个形象让人觉得他仿佛生来就是应该站在那里,在电视节目里,又或者畅销书的封面上。
  微博上的他却明显生动了起来,他会和作业本互动卖萌,也会就热点事件发声。有一位粉丝专门为他做了个网站,里面收录了他在公众事件上面被删掉的敏感微博。他自己也曾经因为仗义执言被禁言过。
  1999年,李开复刚来北京的时候住在一个高档社区,邻居全是外企高管,那里和住在纽约没有任何区别,他无从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2005年在北京定居后,他还是无从和社会的各个阶层打交道,他的交际圈至多就是和互联网相关的各企业高管。
  “过去他不可能和作业本这些人成为朋友。后来找了个机会,把沈浩波和王小山都叫过来了。见过之后,他们就觉得,哦,原来李开复也这么搞笑,这么爱吃。我认为这些人主要是因为没有见到真实、全面的李开复。包括李承鹏、韩寒等人都是这样,见面以后对他有了不一样的想法。”王肇辉说。
  其实,李开复会在公司的年会上模仿各种名人,无论是蔡康永、陈水扁、马英九,还是泰森、马丁·路德金,都被他模仿的惟妙惟肖。据说整个创作工厂的管理层也都被他整蛊过,比如有一次在王肇辉不知情的情况下,李开复转发了同事拍他的一张照片给他征婚,结果来了一大帮莫名其妙的女生。
  李开复自己开始用社交媒体交一些新的朋友。从李承鹏到任志强到潘石屹、徐小平、作业本,不同朋友之间讨论的问题就成为他对中国社会最真实的感受。
  “后来接触了,就开始觉得他(李开复)仍然是一株无毒植物,有一定的光合作用。”作业本如是说。
  2012年3月31日,作业本发了条微博说如果有人能在三天之内在他的微博下留下评论,他将向每人赠送百万美金云云。20秒之后,李开复利用小小的“科技手段”在那条关闭评论的微博下面留言成功。这成了他们“友谊”的开始。
  作业本第一次去李开复办公室,戴着个发卡,留着个小胡子,穿着双拖鞋。这个形象把坐在办公桌前的那个李开复吓了一跳。作业本这个李开复口中的“屌丝”、“胖子”仿佛和“高大全”的李开复是两个极端,作业本会每周在簋街吃小龙虾和烤串,经常凌晨四五点才回家。像他这种作息时间和工作方式都是李开复难以想象的。
  还有一个ID号叫“朝鲜崔成浩”的人,当时网上最多的传言是说他是广州或是深圳一家报纸的记者。李开复难以想象这些人为什么上着班还要弄这么多搞笑的微博,王肇辉就解释说这是中国屌丝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他要寻找存在感。“我在公司是nobody,是一个螺丝钉而已,老板和我的主管在安排各种事情。但是在网上我是一个存在别人传说里的人,包括作业本和崔成浩,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本名是什么。”
  不理解归不理解,以前的社交活动完全模式化的李开复(基本上就以谷歌、微软训练出来的方式参加商务活动)在微博上越来越了解到人是多形态的,他也通过和微博上的草根名人、媒体人士的交往发生着变化。
  前面的那个李开复开始学会灵活地转换自己的身份:和马化腾在一块会谈他的本业科技,跟作业本在一起谈吃喝玩乐,跟袁莉在一起就谈媒体的发展,跟潘石屹在一起可以聊聊地产。
  比如有一次李开复把各个领域的朋友约坐在一起吃饭,作业本在一旁,袁莉坐在另一旁,他俩互相揶揄,袁莉会逗作业本:“怎么样,比你烤大串好吧!吃着这么洋气的饭,你会吃吗?”不是真的挖苦,就是逗乐而已。虽然李开复还不那么擅长替相互之间不那么“来电”的朋友吹风,但他也开始懂得,让这个朋友和那个朋友成为朋友也是件附加值很高的事情。
  “以前在大众眼中的李开复有距离,但是互联网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李开复。李开复也用互联网看到了一个更多元、更多彩的世界。他在这个平台上交了很多新朋友,这些朋友又让他汲取了新的营养,让他对这个世界的多元性有了新的判断。” 王肇辉说。
  所以,当李开复的微博被禁言后,作业本会把自己的账号密码借给他,他的《微博改变一切》新书发布会,任志强、潘石屹、徐小平、李承鹏等都来为他站台,今年5月30日,当李开复在微博上发起万人实名抵制《非你莫属》活动时,有32万网友响应,支持率达94.1%。
  难怪《中国企业家》的前主笔程苓峰在李开复禁言之后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你如果把李开复当成一个媒体人,那他就是最有力量的媒体人。新浪 腾讯的6000万粉丝,刨去泡沫也有1000万。这个人每天说的每句话都有1000万人听到再帮他传播。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李开复今天的社会价值,作为‘媒体人’已经比作为‘创新工场CEO’耀眼得多。”
  李开复也在微博上收获了人生最多的争议,曾经有一段,他会认真地看对方对他的每一个质疑,看完之后他觉得值得回应的真的认真写。但是五一节过后,李开复说他非常赞同贺卫方的一段话,他不再想去费力解释那么多“人生苦短,要把精力放在更愉快、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要浪费在那些永远不可能理解你的人身上”。
  谈到社交媒体对李开复的影响,没有人比王肇辉体会更深了:“他过去一直把自己束缚得太紧张了,有自律的成分,也有外企的那种要求,所以他自己一直处于一种不太放松的状态。随着他把家和企业都安在中国,随着他在社交媒体上的交流越来越多,他变得越来越放松,越来越和这里的土壤产生化学反应——原来他们是独立的,现在已经是水乳交融了。”
  我们的封面拍摄最后是在一家日本料理店完成的,李开复将替朋友徐小平在这里庆祝生日。这里环境幽雅冷气十足,翻开菜谱可以看到那些一连串雅致的菜名,但却雷同得让人叹气,就在这家高档餐馆的楼下街对面,有各种小吃店,充斥着烧烤、四川小吃等各种热气腾腾的食物和喧闹的人间气息……采访几近结束的时候,李开复谈到了今年的打算,下了个好大的决心似的说哪天去试一次作业本他们经常提及的小龙虾——挽起袖口,任领带浸在红油里,无论是哪一个李开复,这种画面确实让人难以想象。
  (实习记者刘梦、赵旸旸、李爽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天津赤峰道76号少帅府,会客室里临时支起的简易支架上,吊装起七幅立轴水墨画卷。稀松平常的花鸟、山水构图,在装潢考究的环境里,显得寡淡。凑近画幅细看,稚拙的笔触,盖不住画布上的斑斑霉迹,倒是落款处的题字,显出这些习作的来路不同寻常。  一幅常出自水墨初习者笔下的杏李压枝图,边上用娟瘦的小楷题了一行“三千结实之累”;一幅双禽图,颇不合常情地写着“你使我心里快乐”;而一幅巉岩立孤松的卷轴,更是题写着“神
黑色,也许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颜色。它能让手影变成动物,老人变得年轻,蝙蝠侠变得神秘,香奈儿小礼服变得优雅……而最近一家英国公司研发出的新材料,让黑色变得更神秘莫测。  这家名为Surrey NanoSystems的公司,在最近举行的法恩伯勒国际航展上展示了一种名为Vantablack的材料,并称它是世界上最黑的物质。它由无数极其纤细的碳纳米管组成,每根管子只有人类头发的万分之一那么细。由于照射在上面
《南都周刊》年度温度榜的会场上,一个身材高大的德国青年背着旅行包,身着运动装,踏着红色地毯走进会场。在清一色的西装革履中间,他的装扮看上去有点不合时宜,他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显露出羞涩的模样。  但很快,有人认出了他,“hi,雷克,我给你的书写过书评,标题叫《雷克比我们大多数人更中国》。”  “因为我是自干五。”雷克回答。  “自干五雷克”是他最近的称号。从去年12月开始,他每天都在网上发布一段
在以往,要是有人遭遇秘密,通常都会说,请给我一个树洞,然后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往树洞里倒,最后用土填上,从此无人知晓。这是隐藏秘密,但如今,却有人在晒秘密。  “秘密”是一款移动互联网APP新秀,上线第一天排到了苹果 APP Store免费榜13位,社交类软件首位。其实,这款软件也没有太多创新过人之处,就是简单地将用户的真实信息隐藏起来,包括用户名、头像等,通俗地说,就是匿名社交。原始的发泄  在美国
“开灯咖啡”内。同样在光复南路周边开店的同行,老板也基本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算是在此创业的后辈,就像学校里成绩较差的“后段班”,他们抱团结伴,在创业之路上相互鼓励与扶持,把原本沉寂的街区打造得有声有色。所谓“后段”是同学们自己的地域界定—仁爱路四段以南,信义路四段以北,基隆路一段以西之间的光复南路周边区域。相对“前段”靠近国父纪念馆与忠孝东路商圈的区域而言,以住宅区为主的“后段”,周边个性小店发展
前媒体人,  著有《词的冒险》。  在民间被嘲笑了几百年的画家倪瓒,谁知道他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呢?  这几年日式美学兴起,原研哉的设计理念经由无印良品连锁店在全世界播撒,影响称得上无远弗届了。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里提到了自己对谷崎润一郎的赞赏。谷琦润一郎获得过诺贝尔奖,他在轰动西方文明世界的名文《阴翳礼赞》里提到过倪瓒(倪云林):  “志贺君(可能是志贺直哉)给我提起,他从已故芥川龙之
你為什么写诗?在我出了一部诗集后,总会有读者这样问我,虽然我已经在书中花了几十页的功夫做了解释。千言万语,我最想说的一句是“为了报答诗歌的恩情”。  我是在读高中的时候,真正开始接触到西方的诗歌,雪莱、海顿斯坦、雨果、泰戈尔、纪伯伦、里尔克、狄金森……我在文学上的启蒙,也是从这些诗歌开始的。在他们的文字里,我不仅找到了精神上的父母之邦,有一种意义相契的归属感,而且读到了人的高贵与神性。正是这些可以
今年8月,国务院出台“收费公路重大节假日免费”政策,明确7座以下(含7座)载客车辆,今后在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共计20天)中,通过收费公路时应免费通行。今年的中秋国庆长假,即是该政策首次付诸实施。  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长假8天,全国收费公路7座及以下小客车交通流量为1.89亿辆次,占总交通流量的79.1%,比去年同期增长54.6%,8天长假全国免收小客车通行费
9月30日,巴黎柯莱特时尚店。  此时正值巴黎时装周如火如荼之时,作为巴黎时尚潮流先驱指示标,柯莱特的每一个动作都格外引人注目。一大早,店外玻璃橱窗里的陈设已与前一晚截然不同,大大小小的彩球插成发散状图案,远看上去,整个橱窗简直像是Apple Watch的默认界面。这当然不是创意撞车甚或抄袭,因为在这些彩球中间的,就是三块Apple Watch。马克·纽森(Marc Newson)澳大利亚著名工业
费雪说:“因为一些原因,美食总是和它的姐妹——爱情,紧密相连。”到底是出于哪些原因呢?她没说。最不浪漫的原因恐怕就是为写稿子吧。新番日剧《约饭》安排一个近30岁的单身女接受杂志企划,写介绍能约女性吃饭的餐厅,同时传授约会成功的技巧。特别之处在于,此女可是真的去赴各式各样应征男的约,并一边吃饭一边被他热烈地追求。明知是逢场作戏,她还总是在美食与甜言蜜语中迷失,再从被拒中清醒过来,开始下一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