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上游农业用水经济效益评估

来源 :节水灌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840150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权、水市场等经济管理方案在国内外一些地区得到了充分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管理方案前提是明确不同作物的农业用水经济效益。基于2000-2016年气象资料,通过CROPWAT模型模拟研究了雄安新区上游县域尺度主要作物需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使用作物需水量代替农业用水量,结合面板数据,估算了雄安新区上游主要作物的农业用水经济效益,最后依据空间自相关方法明确了不同作物的农业用水经济效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棉花的作物需水量分布为355~437、367~399、369~
其他文献
在分根区交替滴灌和施肥量相同条件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和施肥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构成、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以获得冬种马铃薯较优的水肥管理模式,为我国南方地区冬种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在相同土壤水分处理下,NK50-50(50%氮钾肥作基肥土施,50%氮钾肥作滴灌追肥)产量较NK100-0(氮钾肥全作基肥土施)提高17.0%。NK50-50时,WA处理[苗期60%~70%θf(田
棉花是南疆地区主要经济作物,但现阶段棉花秸秆利用效率较低。开展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棉花根系构型的影响研究,对南疆地区提高棉秆利用率、增加棉花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棉秆隔层埋深10 cm(A)、15 cm(B)、30 cm(C)、45 cm(D)4个不同深度,以不埋设棉花秸秆隔层处理(CK)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棉花秸秆隔层埋设深度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棉花根系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A处理土壤含水率在各处理中最高,与CK、B、C、D相比,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21.92%,69.33%,62.54%
为揭示地膜覆盖对夏玉米籽粒灌浆过程及产量的影响,在陕西杨凌开展田间试验,以平作不覆膜(CK)为对照,研究了平作全膜覆盖(FM)和平作半膜覆盖(HM)对夏玉米土壤温度、生长指标、灌浆过程、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FM和HM提高了表层地温,促进了夏玉米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优化了籽粒灌浆过程,最终提高了夏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CK相比,FM与HM的产量分别增加了15.19%和8.34%,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19.75%和11.80%。地膜覆盖主要通过提高夏玉米灌浆期各阶段的灌浆
为提高降水量预测的准确度,降低经济损失。针对降水量数据序列非线性、非平稳的特征,在已有灰色波形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斜率和分位数,构造非等间隔斜率灰色波形预测模型。首先,采用斜率等高线解决降水量数据具有上升、下降或波动的特征;其次,引入分位数解决降水量数据非平稳的特征;再次,采用GM(1,1)模型对满足条件的等高时刻序列建模;最后,采用非等间隔斜率灰色波形预测模型方法及传统方法对河南省1990-2019年的降水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方法的降水量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更相符、预测误差更小,精度较高。提出的
为解决黄河含沙水滴灌过滤粘粒不易去除的问题,采用对比试验方法,设置了竖直地埋管式(V)、水平地埋管式(L)、辐射井管式(R)、渗水井管式(S)4种非全流土壤排渗过滤装置,进行了非饱和土壤处理(V2、L2、R2)与饱和土壤处理(V1、L1、R1和S)条件下的黄河含沙水过滤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V1、L1、R1处理比V2、L2、R2处理两次过滤的平均滤水量分别提高3.73%、9.52%和10.56%,平均滤水含沙量分别降低2.74%、3.95%和1.84%;S处理滤水量最大,L处理滤水含沙量最小。各处理稳渗
为探索肥料因素对滴灌施肥系统水力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研究了肥液种类和浓度对滴灌带滴头流量和均匀度等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出流特性受肥料溶解性能影响,溶解性能越好,影响越小;水溶肥因其全溶于水的特性,对出流基本无影响,是滴灌施肥的首选肥料种类;复合肥随浓度增大,滴头平均相对流量Dra和灌水均匀度系数CU减小,且浓度越大,Dra、CU减小越大,堵塞率增大,滴灌带堵塞风险加大;不同温度复合肥加肥浓度阈值不同,10℃、20℃、30℃、40℃时其浓度阈值分别为4.0 g/L、5.0 g/L、7.0 g/L和
为探究滴灌施氮对番茄氮代谢的影响及适宜水氮供应模式,开展了3种滴灌方式(常规滴灌CDI、固定滴灌FDI和交替滴灌ADI)和3种施氮水平对番茄氮代谢和水氮利用影响的盆栽试验。与CDI相比,N80(N肥用量为0.16 g/kg土)下,ADI保持番茄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与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果实成熟期叶片硝态氮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16.4%和16.1%;N80下ADI和FDI保持水分利用效率(WUE)、氮肥偏生产力和番茄干物质量。各施氮
为了探讨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微咸水与再生水的安全合理利用,通过盆栽试验,设4种不同比例再生水与微咸水(5 g/L)混灌处理,即再生水灌溉(T1)、微咸水-再生水1∶2灌溉(T2)、微咸水-再生水1∶1灌溉(T3)、微咸水灌溉(T4),并以清水灌溉为对照,研究了作物生长生理特性对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的响应。结果表明,较T1相比,混灌显著降低地上部生物量,对SOD活性具有一定提升作用,尤以T2最为显著,但对地下部生物量和其他生理指标无显著影响。随着灌溉水中微咸水比重的升高,丙二醛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可溶性蛋白含
为了探索灌水量及灌水pH值对宁南山区冷凉蔬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采用大田裂区试验,灌水量为主区,设W1:3150 m3/hm2,W2:2700 m3/hm2,W3:2250 m3/hm23个水平,灌水pH值为副区,设B1未处理pH=8.1(CK)、B2处理
考虑到Penman-Monteith FAO−56(PMF-56)模型在估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ref)时受限于对大数据集的要求以及复杂的计算过程,此时迫切需要寻找计算过程简单且输入变量较少的经验模型。首先采用安徽省2001-2014年65个气象站点常规气象观测数据,通过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Nash-Sutcliffe(NS)系数对13种典型ETref估算模型的模拟性能进行系统评价;之后,采用2015-2019年数据,通过线性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