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显化学学科本色 偏重信息推理能力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l_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1-0055-02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B
  
  纵观今年的上海高考化学卷,和前几年相比,应该说:考查点和题量非常平稳,难度只能说比去年稍有提高。所谓的难点就是实验和信息处理方面的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这与“二期课改”的理念、提高公民素质是相一致的。以下结合今年高考试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重视化学生活化、实验化,突显学科本色
  
  第1题是有关食品安检、第3和28题是有关能源、第5题是有关化学学习和研究的观点、第23题是有关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第30和31题是有关肥料和药物。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能够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知识积累和学以致用,将化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化学的学习就活了,解答上述诸题,可以说并不难。现代社会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合成物质出现,这无疑是化学的功劳,但人类在改造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同时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产生。应该怎样利用好化学这把利器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呢?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化学与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化学原理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再看今年的有关实验内容的题有:第10、12、15、18、21、23、26、27题,近49分,占32.6%,较去年比重又有所增加。其中的第12题电化学较去年的“黑笔红字”又添新意,用饱和的NaCl溶液浸湿的pH试纸通电,pH试纸本身是什么颜色?遇酸性和碱性溶液又各显什么颜色?这些在没有标准比色卡时其色变只有靠平时的实践经验得知,所以平时做实验和不做实验是不一样的。当然此题作为选择题也有选择的技巧,如电解食盐水阳极产生的氯气溶于水产生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盐酸具有酸性,则由双色同心圆的内圆白色、外圆浅红色,就不难判断出现双色同心圆的应该是接在电源正极的阳极。第10题和第18题则分别考查了喷泉实验装置和启普发生器装置的反应原理,这两种装置学生绝不陌生,但能否抓住其实质并加以变通改造、灵活运用就是考试的区分度。第15题考查浓盐酸、浓氨水和浓硝酸的挥发性知识,浓硫酸没有挥发性;第21题:铁和盐酸反应时,比较不同温度以及不同状态的铁块与铁粉对反应速率大小,这些若没有平时实验经验的积累,正确解答确实有点困难。第23题:考查硫和钠单质的熔化、燃烧现象等元素化合物知识,若有平时经常的实验探究,其识记和灵活运用就顺其自然了。第26题:考查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我在课堂上曾让学生演示并分析讨论其刺激性气味可能是什么?如何用实验加以检验?若有乙酸,怎样除去乙酸并提纯乙醛?经过这样的讨论,我相信我的学生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对此题的解答大部分会很少失分。不过此题的最后一问“再通过(填试验操作名称)即可除去”,进一步考察实验目的的完整性,虽然除去了乙酸,但并没有得到纯净的乙醛,蒸馏的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再如第27题(5)关于沉淀的提纯,我在课堂曾演示过此步操作,也曾比喻为洗衣服:经洗衣粉洗涤过的衣服上一定会有极少量的洗涤剂,当然需漂洗,尔后尚需晒干。所以过滤——洗涤——干燥,应是系列的实验操作。另外此化工流程题综合考查了物质的分离、提纯、检验和常规计算,审题尤为关键,不可急躁,每一步叙述、流程图务必看清。总之,实验题之所以失分率偏大,其原因就在于平时课堂上学生的动手实验机会太少,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理解、比喻更少在实验中探究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加欠缺,而这些恰恰应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所以必须加强!
  
  2 重信息检索、推断及发散思维能力,考查基本科学素养
  
  纵观近几年来的上海高考化学卷,都稳在围绕守恒与平衡、结构决定性质、元素性质变化的周期性、实验事实等重要知识点的考查。这些知识考核点在各类模拟卷中都反复以各种形式出现过,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只是认识程度不同罢了。如果不辅以发散性思维的能力题,考试的区分度将难以显现。今年的试题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发散性能力题有所增加。学生若没有相应的、归纳—拓展—延伸的能力,再考类似的题,照样不一定能做好,这就是现阶段的学生薄弱能力的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这也为今后高中化学教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第22、第30和第31为计算题,解题重在审题,知道物质的组成和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体积分数、质量分数等化学概念的意义,理清反应关系,不难推导出正确答案,但此三题的得分率都不一定会高,这就是能力,是再多的题海战术也无济于事的。其中第22题中,按空气中氧气全部与碳反应、反应生成的能量全部用于CaCO3的分解来计算,答案为“B. 0.46”,这是理想化的。但从另一角度思考,氧气或碳会全部参与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可能全部用于CaCO3的分解吗?这样一想,不难肯定答案“A. 0.43”也应是正确答案。事实上,碳不完全燃烧产生CO,正是针对A选项的。第31题中第(3)问“铝和镁的碱式盐”,可从下面的问题①中信息得知:“达喜”是铝和镁的碱式碳酸盐,由其消耗盐酸的量可算出氢氧根和碳酸根的物质的量。再由②中先计算出镁离子的物质的量,由“电荷守恒”算出铝离子的物质的量,再进一步由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可推出原碱式盐中还有结晶水,这样此题就完全突破了。
  再看第23(A)的第(3)问和第23(B)的第(4)问,均出现具有相同的性质,但可能有两种元素(如碳和硅;氮和氧)符合题意,答案不唯一,考生可任选一回答。这在去年第23题也曾出现,在若干考点上设置了多个合理的解,以考核学生信息检索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而第22题从题干看可有无穷多解符合题意,但结合选项只有两个合理;第28(4)、29(6)题均涉及多种同分异构体,要求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再进行合理取舍。其实,自然界的很多问题是不能用简单的“是”或“否”来衡量的,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关键是我们要开动脑筋。第27(6)题:试样中硫酸钾的物质的量的代数表示式,若不是用未知数m、n表示,可能难度一下就会降下来。为什么用未知数表示就变难了呢?这也体现了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不够!
  科学素养还包括胆大心细、前后联系、快速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如第27(4)中“滤液I的成分是水和________。”原滤液的成分只能是硫酸钾、硫酸铵和过量的氨水,经蒸发氨水基本没有了,那结晶后的滤液当然还会有硫酸钾和硫酸铵,应该很确定!而解答第27(5)②小题,其后面括号内的“依次填写实验操作名称”提示语决不可忽略,它可能是正确答题的关键突破口。再如第28题由流程图前半部分不难推出A应为乙炔,而(3)问的“写出A——D的反应方程式:”则可由“人造羊毛”的高分子化合物结构式逆推得出。第29题由所给信息和方框内物质流程图,应能确定A一定为饱和的1,4-丁二醇,这样再由A——B——GHB——C的反应条件:脱氢酶的脱氢也就是氧化,接着再氧化,而后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加热生成环状物C,结合它们的分子组成不难综合判断每种物质的结构,这样此题基本就可突破。对27题(5)的副产物的结构简式的推断又需有发散性思维,不可拘泥于物质之间的反应,如在乙醇制取乙烯有副产物乙醚生成。今年的有机大题就因出现了一点前所未知的新反应就导致失分率可能较去年大。
  
  3 两点提议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考查点,上海卷的第24题一般为专题考查此项。但今年这方面的比例明显增大。第6、13、19、24、26、29题共计约27分,占18%。其中第6题考氧化还原性知识;第13题考氧化还原反应产物推断;第19题是从三个反应中看NO2在反应中的作用;第24题考了相当于2个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而第26(A)中(1)(3)和第26(B)中(1)都涉及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第29题是有关有机物中的连续氧化问题。氧化还原的知识点在每年必考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很重视应该能够掌握,为什么需要放如此大的比例呢?高考试题的总题量是有限的,知识的覆盖面应尽可能的大,氧化还原知识点多了,势必导致其他知识点难以顾及,这是否为不妥?
  在高中新教材中,定量测定整整占了一章的篇幅,其中酸碱滴定的教学一直是中学化学十分重视的内容,各校实验室都备有酸碱滴定装置的定量测定仪器。可纵观近几年的上海化学试题,酸碱滴定等定量实验基本没有涉及,这一点好像不该忽略。
其他文献
春天的一天早晨,罗莉在苔藓上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灰色的蛋:“啊,这个蛋从鸟窝里掉出来了!可怜的小家伙,让我来照顾你吧。”  她把蛋兜在围裙里带回家, 用小树枝、苔藓和枕头里的羽绒做了一个小小的窝。  她小心地把蛋放在窝里, 给它盖上暖和的被子,静静地等待。  三天以后, “ 咯咯咯” 蛋壳被啄破了,小麻雀宝宝欢快地钻出来了, 开心地叫着:“啾啾啾!啾啾啾!”  “来了来了!”罗莉回答说。  从早到晚
摘要:基于若干实验试题存在缺乏科学性与实证性的问题,以通常条件下酸化的NO3-是否一定可以氧化强还原性离子Fe2 、I-;Fe(OH)2制备过程中白色沉淀迅速变灰绿色是否—定是因为被氧化成Fe(OH)3; AICl3溶液和MgCl2溶液能否用氨水来进行区别三个典型案例做了系列实验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这三个案例中大家普遍认为的结论与所做的实验事实不符,存在认识的误区,进而引导实验命题必须关注科学性
摘要:国外应用概念转变文本对相异构想转化进行研究,并进行教学实践,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概念转变文本的编写、使用、效果做了介绍,并提出在我国开展概念转变文本的教学启示,为一线教师指导概念学习带来新的思路。  关键词:相异构想;概念转变文本;概念学习  文章编号:1005 - 6629(2015)5 - 0008 - 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相异构想
战国时期,孟子四处寻找明君,希望能推行自己的仁政。
摘要:客观地反映了省级初中化学评优课中存在的喜忧现象,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初中化学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积极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评优课;建议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2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1年10月上旬,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2011年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活动。参赛的教师是江苏省各市、县的优秀青年教师,因为年轻,所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3-0059-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美国国家化学周是美国一年一度的科技普及活动,美国化学会的这项活动主要目的不只是希望化学周能成为调动美国化学会各地方性组织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机制,希望通过组织地方性的实验活动激励美国化学会会员,更重要的希望借此使公众对化学的印象有一个积极的转变[1]。每年十月份国家化学周活动都成为各国化学会关注的
小朋友,你們一定看过神奇的魔术表演吧?魔术背后的秘密让人好奇万分。你想不想知道  魔术是如何发展而来的,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新编高中英语教材显示英语从句在高中英语语法中的重要性,对定语从句的掌握与否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定义、先行词、引导词是掌握定语从句的关键,分类掌握定语从句行之有效。   关键词:定语从句;定义;先行词;引导词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6-0015  纵观现行新编高中英语教材,不难发现自从在高中第一册第七单元引入定语从句这一语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与改革,其都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对学生人格的确立和个性的养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下,教师要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制定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情境教学模式,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情境设计;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