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换、改造与和谐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ilkona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备《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人民教育出版社大纲教材第五册,2005年6月第l版)一课时,我注意到了第3段与第9段。打算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语例进行替换。我觉得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二是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谢冕先生说的“泡、找、进、猜、补”五字法来欣赏,从而学活教材;三是能让学生在体验古代诗文作者抒发的情怀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思,对古典诗文资源作二度开发。
  我先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理解作者关于艺术欣赏的基本观点及方法,了解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领会作者研究问题的视角、方法,同时品味诗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第3段与第9段中的例子作替换练习。
  第3段,金彬彬同学替换的“诗例”是这样的:
  我读杨万里的《小池》,短短二十八个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无一字赞美初夏,但初夏的美景却跃然纸上。清澈的小溪在活泼地流动,轻盈地蹦向远方。树阴下那一弯泉水,反射着粼粼波光,让人感到无限柔美。不远处一方池塘中的荷花,羞怯地探出脑袋,张着眼睛看着生趣盎然的初夏。‘初夏,没有春寒科峭,却有一丝温暖,一份活泼,如同豆蔻之年的亭亭少女,脱去了青涩,却还有一种灵动和活泼。更多了一分风韵。让人油然而生一种亲切。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第9段,夏娟同学把《枫桥夜泊》一例替换为唐代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高望远,豪放旷达;触景生情,隐隐感到一种惋惜之情。以夕阳的无限美好却已近黄昏,表达了难以言语的伤感。因为每个人的心情、经历、境界不同,所以对诗产生的情思各不相同。但是所有人由这首诗产生的情思。总会有相同之点:由“只是”两字所感受到的是一丝淡淡的哀伤。至于欣赏者心中的具体情感。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能因而感叹昙花一现,有人可能惋惜人生的短暂,有人也许叹息成功的短暂……
  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语段进行替换练习呢?主要考虑到第3段强调了“欣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观点,并且任何欣赏都必须有想象。而第9段,除了内容上要仔细体会少量词语所含有的丰富意蕴外,还有其语言形式也值得借鉴,如“有人……;有人……:有人……:也许……也许……,但……,则是……”这种句式,信息量非常大。
  这种替换练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对教材我们要活学活用。如谢冕先生提出诗歌鉴赏要“泡”,那我们不妨就让学生“泡”一下,重新创造艺术境界,化诗境为文境,使古典诗词融到现代文的写作中去。有同学就这样“泡”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农。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灯光下,母亲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次,又。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长长的线,串起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含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知道。我是一根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根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无论漂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唯一的方向、唯一的牵挂。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对此,学生也应掌握必要的方法:一要转换角色。把自己虚拟为诗人;二要融入自己的真切体验;三要填补空白。再现艺术空间。
  教学这篇课文,先是学生阅读文本,将语段的信息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目身的一部分。吸纳新知,融合已知。这与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融会贯通”的精神一致。当学习者发现用来佐证观点的例子不一定非要用作者所举的例子时,便产生了一种想要替换并改造的想法,试图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调节自己认知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的刺激情境。于是对原有图式进行重构,写下事例来验证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最后达到新的和谐与平衡。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将知识迁移到课外,提升学习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这个将诗境化为文境的替换性写作练习,旨在引导学生活学教材。活学教材,就是要不断吸纳文本的思想精华,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审美情操。从文本中进去,又从容地走出文本,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其他文献
苏轼被贬黄州的凄苦与挣扎成就了他的旷达与超然,《赤壁赋》一文流露出的瞬时感情巨变则体现了他当时复杂、难言的微妙心境:月夜泛舟—乐,壮志难酬—悲,参悟人生—喜。    一、游赤壁之乐    苏轼于明月之夜泛舟赤壁,尽情游玩,其乐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同游之乐——“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里的苏轼不像李清照“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不像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而是邀约了朋友,共同分享游
尊师重教从古至今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如何让广大教师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并让“尊师重教”真正写在社会每个人的心中,关键在于教师自身。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当下是否还具有价值?“互联网 教育”的大潮下,我们该怎样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继承并发扬师德建设的优秀传统?新时代的教师,又应如何“敬业爱生、教书
《江山如此多娇》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于1959年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词意,为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联合创作的国画作品(见图1)。在这幅毛泽东亲自题款,高5.5米、宽9米的巨幅作品里,青山绿水、冰天雪地、长城、黄河浑然组合为一个跨越时空的整体,两位画家用酣畅淋漓的笔墨将艺术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中国山水画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审美特点,表达了中华民族豪迈气魄和大胆创新的时代精神,象征着伟
本刊讯 2016年6月28日,由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田家炳基金会主办,北京中学承办的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培养—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情感—交往型”课堂全国教学研讨会在北京中学召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教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音韵节奏、情感表达均了解不多。所以教学本单元时宜从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入手,引导他们领悟诗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逐步激发起他们赏读诗歌的兴趣。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四首抒情诗感情真挚、想象丰富、语言明快晓畅,都适合初中学生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抒情方式,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品味诗歌精美凝
一、“模块化”教学提升体育锻炼意识  《中国教师》:请问您怎么看待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  余立峰: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已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从大背景来说原因太多了,我认为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高中的体育课改引入了“模块化”教学,部分教师对于“模块化”教学的理解不到位,造成“模块化”教学与专项教学的等同。比如,一个教师上篮球课,那么他对整个班的教学可能都比较倾向于
“对于是否上课,学生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课……”  对于习惯了当今教育体制的人们而言,可能不会相信世界上竟然存在着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学校。  而这样的学校并非是天方夜谭,它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夏山学校(Summerhill School)的创办者尼尔(A. S. Neill)和他的第一任妻子从最开始就认为:“应该让学校来适应孩子,而不是
中国台湾地区于1994颁布“师资培育法”后,师资转向多元化的管道方式进行培育。然而,随着师资储备人员的扩增,社会面临少子化(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师资需求数量紧缩,使中小学师资培育政策面临重大的挑战。近年来,台湾地区积极展开一连串的师资培育改革政策,试图调节改善师资供需关系,以期能有效地改善并提升师资培育的“质”与“量”,落实“优质适量”“保优汰劣”的目标。此次访谈邀请三位来自台湾地区的学者,共同讨
阅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童年时期的阅读可以点亮奇思妙想的火花,培植精神生命的幼芽,开启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在舒适的阅读空间里静心凝神、细细品读,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自由思考、畅想古今,你会发现阅读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北京史家小学的孩子们正在体验阅读的这种乐趣。  打造孩子们喜欢的阅读空间  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要让孩子爱上阅读的空间。史家书院是史家小学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地方,这里既是图
主持人的话  电影《心灵捕手》讲述了一个在数学方面极具天赋的天才少年威尔找寻人生之路的故事。但是这部电影要探讨的,并不是如何培养超常学生,而是更具有普适意义的问题:什么是教育?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蓝勃看来,他作为教师的使命是让威尔的数学天赋充分施展;在心理学教授尚恩看来,他作为教师的使命是启发学生思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试图和威尔展开对话,倾听、理解他的生命经历,帮助威尔原谅、接纳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