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稳疆:新时代新疆推进中华民族

来源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vvu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结稳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理论话语转向政策制定与社会动员的过程中,需要从两个方面对其意涵进行完整把握:一方面需要从中央与地方(边疆)纵向整合的维度出发,确保国家整体架构的平稳有序与国家内部各层次主体关系的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现代国家共同体建设;另一方面需要从社会横向联结的维度出发,推进新疆社会各群体的和谐交往与交融共生,从而构建一个整体有机的团结社会.而将纵、横两个维度的关系与任务使命予以贯通结合,不仅构成了理解"团结稳疆"之内涵逻辑的整体性框架,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当代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随着外部威胁的加剧,高昌国末期的砖志中出现了一些以本地的“交河郡”为籍贯的书写,这是“高昌人”认同觉醒的表现。高昌国的灭亡以及部分高昌人内迁中原让入居内地的高昌人感受到自身文化习俗的特殊性,也促进了“高昌人”认同的增强,这在龙门石窟的题记中也留下清晰的表达。贞观年间来自中原的卫士、移民等外来势力涌入唐西州,部分高昌人的遗民认同潜滋暗长;永徽初年麹智湛及徙居中原的高昌豪族返回西州,他们的“高昌人”认同与当地既已存在的遗民认同合流,进而出现了永徽、龙朔年间墓志中“高昌人”书写显著增多的现象。此后对唐朝认同的逐
《藏行纪程》详细记载了康熙末年杜昌丁自云南昆明至西藏洛隆宗的往返行程,是《三省入藏程站记》、《西藏通览》、《西藏新志》、《西藏志》等书滇藏交通部分的直接或间接资料来源,是研究清代滇藏交通的珍贵史料。文章通过对道路沿线地名的考证和梳理后发现该书多处地名顺序有误;该道路只在康熙末年及雍正年间用兵西藏时设过台站,其间屡设屡撤,云南的驿道也未延伸至西藏,称其为滇藏驿道并不恰当;与之相比,《藏纪概》所载滇藏台站更加准确和权威。
盛世才治新时期,新疆局势渐趋稳定后,他效仿中共基层民主建政做法,使新疆基层政权革新初步凸显中共政治民主化色彩。在县级政权,盛世才效仿中共民主集中制原则,设置县政务委员会,民主议决与执行;在县级以下政权建设中推行区村制、民主选举区村长、实施村代表会制。通过借鉴中共基层民主建政经验,盛世才不仅首次健全了新疆基层政权体系,而且率先引入了中共政治民主化的措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
晚清民国乌鲁木齐地区的村落,根据人口结构不同,可以分为宗族、地理相近与地理相错三种类型。由于三种类型村落的自治程度不同,造成了政府对其治理方式上存在区别,也突出了国家对其控制力上存在差别。文章主要以村落个案分析为中心,针对每种类型的村落,以个案的形式说明村落类型与治理之间的关系及反映出的乡村社会治理的空间差异性。
为防止日本侵略势力的渗透,南京国民政府创设了阿拉善旗专员制度。因专员在派驻过程中,遭遇层层阻碍,最终被迫改置为军事专员,权责缩减。专员制度作为南京国民政府介入阿拉善旗地方政治的首次尝试,其尴尬境地也反映了在缺乏稳定环境与足够控制力的条件下,边疆政治整合所面临的困境。军事专员虽远未实现其设置的预期目的,但客观上有利于加强中央与阿拉善旗地方联系,从而有效地维护了边疆主权与统一。
在对《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夏幅》绘制背景、资料来源、地理要素梳理和考释的基础上,结合北方民族的地缘状况及历史演变,文章指出《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夏幅》绘制过程中的北部疆界“模糊性”问题并非个案,而是北方民族政权疆界划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必要重新审视与梳理。着眼未来,西夏文文献和考古出土资料将成为《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夏幅》修订的重要信息补充和资料来源。
历史性权利在海洋划界中作用的法律基础既包括条约法也包括国际习惯法。历史性权利分属不同的法律基础,使其在海洋划界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代表的条约法,规定了历史性所有权或历史性海湾在领海划界中的优先作用,明确了历史性所有权、历史性水域在海洋划界争端解决程序中具有任择性例外的作用,并确立了历史性捕鱼权在群岛水域划界中具有特别适用的功能;而国际习惯法确立的历史性权利规则在海洋划界中的作用,虽然目前国际法上尚无明确规定,但在国际实践上,其主要以并行适用方式发挥作用。历史性权利在海洋划界中的不同作
19世纪80年代,清朝在对朝鲜政策上经历了从“防俄”到“联俄”的转变。“防俄”作为清朝对朝政策的首要目标持续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明治维新后,日本很快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朝鲜首当其冲,武力打开朝鲜国门、积极参与甲申政变等行为让清朝切实感受到日本对中朝藩属关系的威胁,开始视日本为最大对手,清朝的对朝政策由“防俄”转为“联俄”。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我国南沙群岛政策呈现出阶段性变化。1933年“九小岛事件”发生之际,日本在对外政策中坚持“协调外交”路线,与法国达成妥协,实现共存。1936年当“南进”政策成为日本的国策时,向我国南沙群岛的扩张成为日本实施向外南洋扩张计划中的一部分。随着日本军部逐渐主导国家对外决策及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日本外务省从极力反对海军省的行动演变为积极献策,一致主张驱逐法国势力,武力侵占我国南沙群岛。1939年3月末,日本将我国南沙群岛非法“编入”领土。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我国南沙群岛政策演变是日本外务省
观察和思考不同时期党的重要历史文献中"中国民族""中华民族"两词使用频度的变化,可透视中国共产党从参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领导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构建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一词成为党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核心词语的过程.曾与之同义并用的"中国民族"则不再是独立能指的词语.词语使用变迁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原则,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途径和新境界的百年奋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