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形成机理与传播路径研究

来源 :思想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ohua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是文化背景、社会心态和技术环境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有着普遍的心理基础和具体的客观条件,同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制约.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传播路径更加复杂多变,从传播主体、传播载体、传播内容三个不同维度切入,描述、分析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演变过程和传播路径,在深入分析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形成机理和传播路径的基础上,提出营造良好社会生态环境、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引导、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等应对之策.
其他文献
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在党的建设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进行了积极探索,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日臻完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统一、时代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对于新时代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价值意义.
马克思为什么要围绕剩余价值来撰写政治经济学史?因为剩余价值是马克思本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剩余价值这一范畴蕴含了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基本方法和重要结论.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的观点进行了回顾与批判.对这些关于剩余价值观点的批判又是与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地租理论和利息理论等的分析结合在一起的,于是,《剩余价值理论》就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的初稿.我们可以把《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思想史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法简要概括为三点:第一,掌握经济学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习近平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聚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围绕“定位、树标、释惑、循规、布局、明责”6个关键环节,重点回答了“为什么”的价值要求、“是什么”的内容体系、“怎么办”的方法路径.这些具有原创价值的重要论述,既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品质,又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是办学治校的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打造铸魂育人“梦之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
辩证思维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思想武器,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需要辩证思维作指引.习近平党史观既注重微观叙事,又注重宏观考察;既注重经验总结,又注重现实追问;既注重偶然因素,又注重必然规律.唯物辩证法指引下的习近平党史观,在宽广视野、价值逻辑以及规律揭示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辩证思维特质.学习贯彻习近平党史观,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需要掌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科学把握百年党史的主流与本质;驾驭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系统总结党史中的经验与教训;领悟
当前,整个社会话语场已是多元话语并存、较量、竞逐的复杂场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既处于多元鲜活的话语场域,同时又面临着复杂严峻的话语挑战.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筑堤固坝者,马克思主义者理所应当要出来说话,包括坚持宣传真理、敢于反驳谬论、善于摆出事实,并力求做到说理透彻、逻辑强大、有的放矢,如此,才能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真正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人工智能使人类过上了智能生活,智能生活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生活智慧,培养和增强人们的生活智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人工智能将推动智能社会的形成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形成与发展社会智能,以更好地团结社会成员与增进社会凝聚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的智能与品格发展提出了更高阶的目标与要求,对人的学习与教育模式也带来新的变革,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转识成智”“转智成德”的能力,不断提升教育与教化智慧.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增强体系内部各要素的智能水平,更要使自身成为一个智能
灌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之一,是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方法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文本中提出了大量关于灌输的经典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本质规定、基本环节与原则遵循.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灌输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并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建设坚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切实完成铸魂育人的根本使命.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生活化中下沉传播的主要表现是道德逆反,这种道德逆反主要表现为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视道德规范和道德底线、危害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这种道德逆反现象背离道德的客观性,解构崇高价值,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原则,消解英雄模范的积极导向.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渗透、集体主义道德观感召力下降、不良传媒的推波助澜以及道德和历史教育的不足等是道德逆反现象的主要成因.纠正道德逆反现象,需要党和政府、传媒主体、公民个体三方合力破除其意识形态来源和现实土壤,强化传媒的正向价值引导,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
概念是理论构建的基石,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界定和理解的不同,体现了研究者在研究取向上的差异,更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不同选择.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大体可分为“阶级统治说”和“发展需要说”两类,这两类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都有一定合理性,但缺乏对实践视角的观照.因此,我们尝试重述一个更强调实践立场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应当从体系化向实践化转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圈层成为青年网络人际关系的显著模式.盛行于各圈群的“庸俗史学”“流量剧场”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之争都影响着青年历史观形成,给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带来了现实挑战.圈层相对固定的话语体系容易导致党史学习教育缺位,社会注意力的稀缺容易使圈层过滤党史学习教育,圈层的排他性和封闭性使党史学习教育难以精准实施.青年网络交往圈层化背景下,加强青年党史学习教育要从培养育人队伍入手,使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圈层;从增强青年互动参与度入手,提升党史文化认同;从优化党史学习教育知识内容供给入手,扩大教育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