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应裘:坚真精神指引慈善路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fe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月7日,是中国妇女运动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老红军战士李坚真诞辰112周年纪念日。就在同一天,以李坚真名字命名的项目—坚真文体中心(六馆三中心)在广东梅州市丰顺县正式宣告开工,该项目投资5亿元,其中,丰顺县杰出乡贤、广州凯源房地产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应裘捐资4亿元,为梅州市单笔捐资数额最大的项目,受到了家乡人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一个成功企业家,一个爱国爱党爱家乡的大慈善家,这些标签都汇集在当天的主角—许应裘身上。在坚真文体中心开工仪式上,这位老人语气坚定地说:“今后我还要继续做好事,做到不会走路,由女儿许桦推着轮椅也要把好事做下去。生命不息,做好事不止。”
  廣州凯源房地产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桦在开工仪式现场回应说:“我非常支持我爸热爱家乡,为家乡做更多的慈善公益事业。”
  谈及此次捐资助力坚真文体中心建设,许应裘表示,李坚真大姐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妇女革命先驱,是丰顺的光荣和骄傲,她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捐资项目是要发扬坚真大姐的伟大革命精神。
  丰顺县委书记曾永祥说,许应裘先生热心公益、情系家乡,在2018年扶贫济困日活动上,许应裘捐资1.5亿元;这次又捐资4亿元作为坚真文体中心项目建设经费,体现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和慈善家的情怀。
  以坚真风范照耀人生路
  许应裘1935年出生于丰顺县留隍镇站口村。他是一位老兵,一位童年时代历经坎坷、饱受苦难,青年时代扛过枪、打过仗,并且为国防事业做出贡献的老兵;他是一位儒商,一位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和谐,注重生态环保,儒雅、随和、大气,参透生命之道的儒者;他是一位慈善家,一位重情重义、爱国爱乡、心怀天下,用博大的胸怀回报社会,用无疆的大爱拥抱世界的仁爱善者。
  许应裘感慨地说:“我的勇气和力量来源于感恩毛主席、共产党、李坚真、我的母亲和所有帮助过我的亲朋好友。”
  一提起李坚真,许应裘饱含深情。他深深地记得,1979年的春节,他捧着一盆水仙花去看望李坚真,一进门就被李坚真朴素的穿着所震惊。大姐还脱口而出作了一首诗:“皎洁幽雅报春花,一盆清水可安家。能上能下情操美,高风亮节赞声夸。”
  “这首诗就是李坚真大姐一生志高行廉的真实写照。”许应裘说,在李坚真大姐家里,没有像样的被子,平时都是用破衣服、破棉袄来包脚。人家送的东西从来不收,只收家乡人民送来的八乡山番薯。但也没有白拿,而是拿钱让乡亲们带回去。
  李坚真的一举一动,给了许应裘很大的激励。在创业初期,许应裘曾向李坚真叙说创业的艰辛,但李坚真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艰苦岁月,语重心长地教导他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后来,许应裘凭着诚实守信的坚定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商海中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屡创佳绩,终于成功地缔造了他不同凡响的企业王国。
  许应裘动情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创业时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9点就这样来回跑,都是很苦奋斗出来的。”
  让坚真精神走向全世界
  许应裘始终牢记李坚真大姐的谆谆教诲,用博大的胸怀回报家乡,用无疆的大爱惠泽家乡。2016年,许应裘倡议成立了“广东省坚真慈善基金会”,同年10月在广州筹建了“华夏女杰李坚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这在全国范围内属首例自发组织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许应裘是从丰顺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企业家,近年来,他反哺丰顺捐献了坚真纪念馆、坚真教学楼、坚真韩江大桥等24个项目,这就是他爱党、爱国、发扬李坚真大姐精神的具体表现。
  如今,许应裘又拿出4亿元支持丰顺县坚真文体中心建设。他多次说:“我要将坚真大姐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传递到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
  丰顺县坚真文体中心建成后,功能更齐全,教育面更广,将成为丰顺的一个新地标,成为各地游人参观的好去处。
  生命不息 做好事不止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一代儒商许应裘的毕生追求。他说,要将企业利润扣除税费和职工福利后的80%的资产捐献给基金会做慈善,继续为梅州丰顺扶贫济困、乡村振兴、助学助教、修路造桥等公益事业服务,让李坚真大姐的伟大革命精神世世代代发扬光大,让李坚真大姐的伟大革命精神世世代代教育、鼓励、激励着丰顺人民奋勇前进。
  许应裘用“淡泊人生”做概括总结。他说,人的一生可以不为名,不为利,但是不能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即通过奋斗,创造财富,捐献给人民。而且,让别人好就是让自己好,帮别人就是帮自己,救别人就是救自己。
  多年来,许应裘先生本着“报效祖国,为善光荣,乐善好施”的人生信条,为社会、为家乡的各项公益慈善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位资深媒体人士表示,许应裘相对于其他人,有着对国家、对社会和人民更高的忠诚和信仰!
  许应裘先生的老友田伟先生感言:“许总从上世纪90年代创业初期就一边做生意一边为家乡做公益,最初家当只有600万,他就拿出了三分之一的钱200多万来建李坚真大姐纪念馆。许总捐的不仅仅是钱,是个庞大的数字,他奉献的是一颗爱党爱国眷恋故土的心、一颗金子般感恩的心,也是献给我们伟大祖国建国70周年的一份厚礼。”
其他文献
“南来之水成为京城的供水主力,通水5年来北京市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超过52亿立方米,占城区供水的70%以上,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00万人。”北京市扶贫支援办党组书记、主任马新明说。  北京、十堰两地因水结缘、因水结亲。2013年8月,北京市与湖北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把对口协作十堰摆上重要位置。  南来之水搭建起了京堰两地对口协作的桥梁和纽带。2019年12月27日,十堰纪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五周年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市长 王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市长王诚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三不沿’的蚌埠正转变为近江、近海、近边‘三临近’的蚌埠。”  如今的蚌埠,是淮河生态经济带核心城市,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成员,对外联络大通道不断畅通,陆路
闲暇时间,约三五好友,在剧本杀实体店玩上大半天,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相比电影、KTV、逛街,如今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剧本杀这种高互动、高沉浸式的休闲娱乐方式。  无论现实生活中是医生、法官、学生还是船员,都能在剧本里体验到不同角色,通过交流互动推理进而还原出事实真相,这种社交聚会类游戏正风靡于年轻人中。近年来,随着资本大量涌入剧本杀市场,线下门店布局迅速。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
美国在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视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在《美国历史科国家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年代的思考是历史推理的中心。没有强烈的年代感——事件何时发生及时间顺序——学生即不可能考察事件之间的关系和解释历史的原因。年代學提供历史思考的心理鹰架。”[1]  本文将解读美国如何教授时间顺序的一则具体案例,并分析其设计意图,为贯彻落实我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提供借鉴。  一、“时间的顺序”教学案例
祝巍是位80后媒体人,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前不久,她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寻人启事,内容是她的同事在寻找一位因患阿尔茨海默病而走失的家人。  因为《民生周刊》杂志选题需要,我向祝巍提出采访其同事。  “我不知道同事是否乐意?你还不如跟我聊,我姥姥也是这个问题,也是个失智老人。”  “虽然我姥姥已经去世了,我妈妈经历过,感触很深。看到你们关注失智老人问题,我也想起了姥姥,很心酸。”  于是,在姥姥罹
校校不愿学习,逆反情绪很重。  文字好像在闪烁、拥挤,怎么也记不住,读不出、写不好……这是阅读障碍群体面临的普遍困境。  阅读障碍又称读写困难,是一种先天性的大脑功能轻微失调。2004年,北京社科院调查发现,中国有10%的中小学生有读写障碍,其中两成级别严重。10年后,数据增加了1%。截至2018年底,按比例估算,全国约有1500万学生有读写障碍。  正在热映的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让我们看见了
北京“朝阳城市书屋”有效弥补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满足了公民就近就能看上书的需求。  冬月京城,马路上穿行的人们在用各自的方式寻找着温暖。  33岁的李涵,是每天在北京与河北省燕郊两地上演北漂双城记的数十万人群中的普通一员。近日,他很偶然地发现了一个好去处,位于北京国贸朗家园附近的“良阅城市书房”。  在这里,他不仅可以享受到朝阳区图书馆公共图书的免费借还服务,还可以坐在开着空调
“时间是历史前进道路上的标尺……历史既然在时间的流动中留下轨迹,我们要了解历史的因果、变化的规律、发展的线索,首先得从时间的流动中去考察。”[1]而对于时间的记忆,学生是最头疼的。笔者认为大事年表的利用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的路径之一。因为大事年表是年代定位的工具,可以利用其梳理历史发展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的网络,从而提升学生的时间思维能力。笔者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大事年表来培养学生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历史教学“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1] ,但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也是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历史的价值在于对过去的反思、在于对以往的借鉴,而反思或借鉴的前提应是对历史的真实解读。如果我们所学习的历史丧失了真实性,那么史学教育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所以对历史的学习或教授而言,真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求真求实都是历史研究的底线,历史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2
若干年前,80后步入社会时,很多人被贴上月光族、房奴、车奴等标签;如今,90后、00后聚在一起,会吐槽“花呗还不上”“白条还不完”“信用卡催还电话不敢接”……  3.4亿199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一族,成長于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和互联网高速发展年代,他们借助网上消费金融平台,可以更轻松获得贷款。统计数据显示,90后、00后群体中,有50.17%的人,日常花销靠消费贷款。  花钱很痛快,还钱特痛苦。因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