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为何杀死孩子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im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的冬天,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整理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篇1856年的新闻报道,这篇报道记述了女黑奴玛格丽特·加纳逃跑后,拒绝跟旧主人回南方,亲手杀死了自己女儿的事件:
  当警官和追捕黑奴的人们发现玛格丽特一家的藏身地时,玛格丽特拿起一把铁锹砸了她的两个孩子的头,然后抓起一把刀,把第三个小孩的喉咙切开,并且打算割第四个小孩的喉咙。玛格丽特说,如果不是警察制止了她,她会把所有的孩子都杀死,她一点也不在乎自己会接受怎样的惩罚,她不愿意让她的孩子受任何罪。
  这篇简短的新闻报道让莫里森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在1987年,她出版了根据玛格丽特的故事而创作出的小说《宠儿》,1993年她凭借这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里森说,她看了这篇报道后,并没有对玛格丽特的生平做更多的了解,而是更多依靠自己的文学想象创作故事。不过小说的成功,却把这桩曾经轰动美国的杀婴案再次带回大众的视线。
  1833年,玛格丽特出生于肯塔基州的枫叶林种植园,她和她的母亲都属于奴隶主盖恩斯,她的丈夫则是另一个种植园的奴隶。1856年的冬天,玛格丽特和丈夫带着四个孩子打算冒险逃离肯塔基州。他们的计划是徒步越过已经结冰的俄亥俄河,到河对岸的自由州辛辛那提,藏身到丈夫的亲戚家,然后在废奴协会的人的帮助下逃往自由的国度加拿大。
  他们逃跑的计划很快暴露,盖恩斯伙同其他人带上猎犬追捕他们。玛格丽特一家借助夜色的掩护,跑进了辛辛那提市。没几天,他们的藏身地遭泄露,手持猎枪的追捕者们闯进了屋子,而后发生了新闻所描述的那一幕。
  围观者们目瞪口呆,他们不知玛格丽特会得到怎样的惩罚:根据美国1850年颁布的奴隶逃亡法案,南方奴隶主有权在北方逮捕逃亡的黑奴,也就是说即便在不蓄奴的北方,玛格丽特一家被抓住后,也只能被送回南方种植园;然而,玛格丽特的杀婴行为也同时违反了辛辛那提州的法律,她被收押在辛辛那提的监狱等候法官裁决。
  这桩新闻报道出来后,全国哗然。主张废奴的民主人士站出来,指责奴隶主冷血无情,迫使一个可怜的母亲走上了这条路;而主张蓄奴的人士则举玛格丽特的例子说黑奴不配做母亲,没法做自由人,不具备起码的人性。
  主张废奴的作家约翰·乔里福是玛格丽特的辩护人,他在法庭上激情高昂,引用《圣经》阐述他认为法院应该认定玛格丽特一家为自由人。他传唤了一名同样是废奴拥护者的白人女性,后者指出玛格丽特有三个孩子是黑白混血,显然是受到了奴隶主的性侵。
  黑奴逃跑被捉回,一般会在一天之内判决,但对玛格丽特的庭审进行了一个多月。每天的新闻都在集中报道玛格丽特的案子,大家都在揣测玛格丽特会被如何发落。讽刺的是,最终法官否决了对玛格丽特杀人罪的控诉,而是用黑奴逃亡法案裁决盖恩斯带回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和她九个月大的女兒被迫跟盖恩斯回了肯塔基州。没几天,辛辛那提法院决定对玛格丽特的杀人罪进行庭审,但是此时,他们已经无法找到玛格丽特了。盖恩斯在蓄奴人士的帮助下,在肯塔基州把玛格丽特一家藏了起来。
  辛辛那提市的警察三番五次到肯塔基州寻找玛格丽特,然而他们一再错失机会,最后找到盖恩斯时,他们发现玛格丽特已经被盖恩斯卖到了美国最南部的阿肯萨斯州的种植园,生活在那里是当时很多黑奴的噩梦。从此人们再没有任何关于玛格丽特的消息,据称两年后,玛格丽特染上伤寒病不治而死。
  就像现在火爆一时的社会新闻一样,人们很快淡忘了玛格丽特,没有人关心她到底去了哪儿,到底遭受了什么,为什么会死,甚至最后留下的史料中,更多的是废奴和蓄奴者们的争辩,甚少有玛格丽特本人的声音。
  美国的《独立宣言》阐述了美国的立国之本,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这里面每个字、每个词都是精心打磨过的,“不言而喻”“生而平等”;然而,就在这份宣言里,数目庞大的黑人被算成五分之三个人,被排除在自由人的门槛外。
  起草宣言的托马斯·杰斐逊本人就是一个大蓄奴主。当时,美国全境有50万黑人奴隶,为了缓和南北关系,独立宣言最终选择了保留奴隶制,在“人人生而平等”的基础上,剔除了“不配”的人——黑人、印第安人、合同劳工。
  在这个制度下,玛格丽特无权拥有自己的孩子,孩子一出生就是奴隶,她的孩子和牲口一样,可以任意由主人买卖。因此她宁愿杀掉自己的孩子。
  在玛格丽特死后第三年,美国爆发了全国性的南北内战,而后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轰轰烈烈的战争最终废除了奴隶制。
  编辑/冰如
其他文献
医生救死扶傷,古往今来都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但是在古代,医生的地位并不高,韩愈就曾将医和巫并举。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期的殷浩擅长医术,但他耻为医生。一日,他的一个属下带着生病的老母求他医治。此人跪在殷浩门前,说他得知殷浩精通医术的秘密,只因老母病危,实在没办法特来求救。殷浩替老人把脉后,开了方子,让属下照方抓药。药抓来后,殷浩又向属下讨回方子,然后扔到火里烧了。殷浩并非害怕秘方外传,而
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带领一支湘军攻破天京,天王府几百名嫔妃、宫女有的被杀,有的四散逃命。湘军入城,趁混乱之机大肆抢掠。金银珠宝、古玩珍奇、衣物妇女,无所不要。曾国藩的幕僚、蜀中名士李鸿裔不大爱财,只取了几幅名人字画,但得了一名从天王府逃出来的王妃。此人生得肤色如雪,面容如花,年纪二十岁左右,进王府虽已快三年,却不曾与天王同房。李鸿裔得了这个花容月貌的“逆妃”,好不欢喜。  为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尽人皆知,但他是不是真的用了卧薪和尝胆两种手段来勉励自己呢?  记载史实较为可信的《左传》和《国语》在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就已成书,它们距离勾践的时代最近,但在讲述勾践的生平事迹时,都没有记载勾践卧薪尝胆的行为。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到“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只写了尝胆,没有写卧薪之事。  东汉时期出现了两本专门记录关于春秋时期吴越两国
李冶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年幼的时候就被打上了“不安分”的道德标签。  据说六岁的时候,她写了一首《蔷薇诗》:“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因为“架却”就是“嫁却”的谐音,所以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她不想嫁人,而想要“乱纵横”。于是,她的父亲又生气又担心,干脆把她送到道观里修行,好让她这颗“懵懂之心”尽快在清心寡欲的道观里洗涤干净。  然而,女道士这个职业在唐朝,恰恰是不让女人安分的——这个本应如仙如画的
不要相信古装剧  古装剧中,当官的都被称为“大人”。这种称呼其实源于清代对汉人思想的控制,在清代之前是没有的。宫女们自称奴婢也是不对的,男称“奴”,女称“婢”,倒是宦官有自称奴婢的。汉人均称自己的父母为“爹”“娘”也错了,其实这类称呼各朝都有差别,比如南北朝、隋唐时期时称父亲为“耶耶”,称母亲为“阿娘”。嫔妃都自称“本宫”也不对,只有一宫之主才能称本宫。比如皇太极的后宫有清宁宫、关雎宫等五宫,只有
1900年,美国名记曼尼克思作为一名普通士兵,随部队参加了八国联军的行动。次年4月,曼尼克思回国,之后再也没有去过中国。退伍后,他到处流浪,甚至一度锒铛入狱,人生到了最低谷。不过,曼尼克思并不气馁,他兴致勃勃地决定好好利用这段坐牢的时间,用自己的写作天赋赚点钱。  曼尼克思的生财之路令所有人百思不得其解。他请朋友们从夏威夷图书馆借了大量有关中国的书籍,飞快地读完后,他宣布已经准备就绪,可以写文章赚
一个贫困山区的儿童,在大山间的学校上课。虽说很辛苦,但是他们觉得,只要能读书,再苦都值得。虽然大山里的学习环境不是很好,但是大山里的孩子并没有放弃过丝毫的读书机会。  清晨,你走进山區,一眼望去,看到的是那些起得比小鸟、公鸡还要早的孩子们。走进学校,你听到的正是这些孩子在大声朗诵课文。  城里孩子拥有的新书本和新式文具、名牌衣服,大山里的孩子从未想过,他们只想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好的大学,报答养育自
公元前582年秋天,郑国国君郑成公应邀对晋国进行正式访问,谁知刚走到铜(今山西沁县南)却被晋人拘捕了。原因是郑国脚踩两条船——既与晋国交好,又私下收受南方一霸楚国的重礼,与楚国结盟。  国家领导人被捕,郑国举国震惊。国不可一日无君,郑国马上启动应急预案:派出使者前往晋国求和。晋国自恃是首席超级大国,根本不顾忌什么国际舆论影响,二话不说就把郑国的使者砍了。  和谈失败,打又打不过人家,郑国一干大臣一
外婆家门口有一条小溪,我在童年的时候时常蹲坐在溪边,看小狗趴在溪边饮水,看小鱼潜入溪中游动,看鸭子浮在溪面摆尾。胆小的我喜欢蹲坐溪边,看比我身形还娇小的小鱼小虫、小花小草,它们迎着风儿和逆流,追逐、绽放的姿态,那种属于生命本然的舒展与骄傲可以治愈我的敏感、我的胆怯。  小溪是我童年的净土。我爱拍打水花,让沁凉的水滴溅落在脑壳上,又滴落回溪水中,如此往复,我的快乐似溪水般纯净、灵动。坐在小溪边,洗手
我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足的农村家庭,记忆中,我们搬家无数次了。所以,搬家对我来说并非新鲜事儿,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可这一次搬家却让我们全家都兴奋不已,因为我们要从乡下搬进城里了!  父亲为了让我和弟弟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县城买了一套100平米的新房。  走进我們的新家,就发现这片小区与众不同。这里都是一栋栋高耸入云的高楼,排列有序。小区绿化做得特别好,你看那草地上的花草千姿百态,一棵棵排列整齐的树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