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道德实证研究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hyour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0年1月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9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稳居全球第一,而互联网普及率为28.9%,尚有很大发展空间。互联网用户中10-19岁人数占总数的31.8%,约1.22亿人,是中国网民的第一大用户群体。
  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通过电子邮件传递信息,在网上获取新闻消息,接受教育,购物,聊天和游戏。网络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和思维的方式,同时产生了很多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由于互联网的规范不完善,网络中存在着很多消极的行为,比如网络攻击、欺骗、犯罪等,而垃圾邮件、虚假信息、网络攻击等也给互联网用户造成极大的困扰,此类网络偏差行为对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造成了消极的影响[1,2]。但同时我们也会看到,网络中也存在着很多善意的行为,对网络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到主动调节论坛里的气氛、提供信息帮助,大到打击违法犯罪、救助弱势群体等行为。互联网中存在的这类亲社会行为对优化网络环境、强化网络道德、增强人们对网络的信任有着积极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形成和维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还能减少和抨击网络中侵犯、欺诈等反社会行为[3]。
  与网上亲社会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是我们可能很容易想到“网络道德”。实际上,网络中存在着大量涉及到道德领域的行为,并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网络道德建设也越来越关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研究者对虚拟世界的道德和伦理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4,5,6,7]。在此研究基础上,本研究针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及亲社会行为等问题展开了调查研究。
  研究选取了四个省市的六所普通中学初一到高二年级的学生,共992人为研究对象。其中545名研究对象的数据用来做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用于本研究分析的样本量为447人,其中男生182名,女生265名。研究对象的年龄在11~1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4.89±1.82岁。
  参考寇彧等人[8]修订的“亲社会倾向量表”(Prosocial Tendencies Measure)编制“青少年网上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考察青少年网上亲社会行为表现。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及总问卷的α系数均较好。各维度的含义如下:
  
  公开型网上亲社会行为,指个体在公开网络空间或有其他网民知道的情况下而做出的亲社会行为;
  匿名型网上亲社会行为,指在匿名网络情况下个体做出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型网上亲社会行为,指个体出于减轻他人痛苦的动机做出的亲社会行为;
  依从型网上亲社会行为,指个体在其他网民的请求下做出的亲社会行为;
  情绪型网上亲社会行为,指个体在情绪被唤起的情况下做出的亲社会行为;
  紧急型网上亲社会行为,指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紧急事件时个体做出的亲社会行为。
  
  按照心理学界对于道德心理结构的认识,我们编制了“青少年网络道德量表”来考察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状况,包含了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三个分量表,其中网络道德情感部分包括了“对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和“对不道德行为的消极情感”,得分越高表明对道德行为情感越积极,对不道德行为情感越消极。量表采用从1(完全不符合)到6(完全符合)等级评分。在本研究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信度及整个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均较好。
  以班级为单位施测问卷。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处理使用SPSS与AMOS。
  
  二、研究发现与分析
  
  1.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积极向上未堕落
  对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得分的描述统计显示,在六点计分量表中,青少年网络道德三方面的平均分都在4.5—5.5之间(见表1),说明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是积极的。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少年对于网络道德的态度是积极的,这跟之前的一些研究结果不同。之前的一些质性研究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认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是模糊不清的、道德情感是漠然的[9]。但本研究发现大多数青少年都认同互联网应该是一个文明的场所,且需要一定的网络道德准则来规范网民的行为;而对于网络环境中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青少年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反应,对于消极的网络行为如欺骗、过激等,则表现出消极的情感反应;并且在网络道德意向上,大多数青少年都表示愿意在使用互联网时遵守道德规范,表现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进一步考察青少年在网络道德上的性别及年级特点,结果表明,青少年在网络道德上性别和年级交互作用不显著,年级主效应也不显著,说明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不受性别和年级差异的影响。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不因性别和年级不同而改变,是稳定的。而且网络道德认知与对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和意向之间显著正相关,说明此三者之间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2.青少年网上亲社会行为表现令人欣慰
  为了考察青少年网上亲社会行为的基本特点,对青少年网上亲社会行为得分进行了描述统计。结果表明,在五点计分量表中,网上亲社会行为总平均分(M=3.58,SD=0.80)和各类网上亲社会行为的平均数均分布在3-4之间,说明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发生亲社会行为的几率是较高的(见图1)。
  
  对网上亲社会行为的分析表明,青少年会表现出较高的网上亲社会行为水平。有研究曾指出网络环境更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10],本研究也发现青少年在网络中经常做出帮助他人的行为,支持了这一观点。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环境中的亲社会行为将成为青少年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品质的重要表现。
  另一方面,通过比较不同类型亲社会行为的平均数可以看到,青少年的网上亲社会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紧急型、利他型、情绪型、匿名型、依从型、公开型。这表明,在紧急、高情绪唤醒、有人求助的网络情境下,青少年更容易产生亲社会行为;此外,青少年的功利色彩较淡,更容易表现出利他型亲社会行为,在网络环境中助人的时候并不期待对方有所回报。国外[11]对于现实中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的研究也显示,青少年报告最多的亲社会行为倾向是利他型、紧急型和情感型,最少的是公开型。国内另一项研究显示,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利他型亲社会行为倾向最高,其次是紧急型、情绪型、依从型、匿名型和公开型[12]。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网络环境中紧急型和匿名型亲社会行为的排名比现实生活中高,这说明网络中的亲社会行为跟现实生活环境相比有其独特之处。由于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网络环境中出现匿名型亲社会行为情境更多,青少年在不显露自己真实身份的条件下助人的可能性也更大。
  3.网上亲社会行为随年级递增而衰减
  考察青少年在网上亲社会行为上的性别和年级特点,结果表明,性别和年级无交互作用,性别在利他型网上亲社会行为上主效应显著,年级除了在紧急型网上亲社会行为上主效应不显著外,在其他类型网上亲社会行为上的主效应均显著。
  对性别主效应的分析显示,在利他型网上亲社会行为方面女生(M±SD =3.87±0.92)显著高于男生(M±SD =3.75±1.04)。这说明女生做出利他型网上亲社会行为多于男生,女生在网络中帮助别人的时候比男生更少考虑能否得到回报。
  利他型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不求回报,是出于完全利他而没有私心的助人行为。对现实生活中亲社会行为研究一般都发现女生比男生亲社会行为的水平高[13]。本研究的结果与现实生活中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进一步考察青少年网上亲社会行为的年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情绪型、利他型、匿名型、依从型和公开型网上亲社会行为在年级上均有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的这五种类型的网上亲社会行为均在减少。在情绪型、利他型、匿名型、依从型和公开型网上亲社会行为上,高二学生的平均数均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其他年级之间的分数差异不显著。这说明青少年的网上亲社会行为在高二的时候形成质变,有了明显的减少。
  
  通过年级差异比较结果可以看到,网上亲社会行为在年级水平上有显著的差异,个体的成熟、经验以及认知发展等对青少年的网上亲社会行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具体到不同情境的网上亲社会行为,除了紧急型,其他类型的网上亲社会行为都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遇到急需帮助的人时都会做出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的水平不会因为年级变化而变化;而其他情境的网上亲社会行为水平则随着年级增长而下降,年级越高,网上亲社会行为越少。
  这与现实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结果有所不同,Carlo等人[11,14]的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依从型、利他型、紧急型和利他型亲社会行为的倾向均是增加的。国内多项研究显示,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在年级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15,16]。这说明,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和发展有其独特之处。曾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一定水平的欺骗行为[17],随着年级升高和使用互联网时间的增长,青少年对网络环境中存在的欺骗行为会有更多的认识,不会再轻易相信网络中的求助信息,并可能因此而表现出越来越少的网上亲社会行为。
  4.网络道德可促进网上亲社会行为
  为了考察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与网上亲社会行为的关系,首先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和意向之间显著正相关,对网络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与网络道德意向显著正相关;其次,网龄与网络道德认知、消极情感和道德意向各维度显著负相关,与依从型网上亲社会行为及网上亲社会行为总平均数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越长,网络道德越消极,表现出的网上亲社会行为越少;最后,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与各类型网上亲社会行为均为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在网络环境中,青少年网络道德越积极,越有可能表现亲社会行为。
  然后,根据理论假设和相关分析的结果,针对青少年的网上亲社会行为,本研究提出一个理论模型(见图3)。
  
  该模型假设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和网络道德情感对网上亲社会行为有直接预测作用。①将各变量代入模型进行计算,从拟合指数看,该模型拟合良好。
  从网上亲社会行为的模型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对于网上亲社会行为的直接预测水平均显著,但不能以网络道德意向预测网上亲社会行为。这说明网络道德认知和情感直接正向预测网上亲社会行为。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和情感越积极,表现出的网上亲社会行为水平就越高。已有对现实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道德判断水平不能预测其亲社会行为表现[18],但在本研究中,对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判断是可以预测其网络亲社会行为倾向的。说明对于网络道德而言,认知因素可以产生更大影响。但网络道德意向不能预测网上亲社会行为,这与我们的研究假设不一致。本研究在对网络道德意向的界定和认识中,强调更多的是不做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倾向,而不是强调表现出帮助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倾向,这可能是本研究网络道德意向不能直接预测网上亲社会行为的原因。
  
  三、对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对如何提升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增加其网上亲社会行为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不必过分担心网络社会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情感,青少年对网络环境中的道德规范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学校和社会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情感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促使其产生更积极的网络道德情感体验,培养青少年积极的网络道德意向。
  其次,鉴于青少年的网上亲社会行为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学校应该加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多开展集体活动和专题讨论,提高其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积极水平,进而促使其在网络中做出理性的亲社会行为。
  最后,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形成有规范约束的网络道德氛围,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互联网使用环境。
  
  注释:
  ①在关系图中,实线表示有显著的预测关系,“ ”表示是正向预测、“-”表示是反向预测;而虚线表示没有显著的预测关系。此处略去了具体的统计系数。
  
  参考文献:
  [1]Levinson E, Surratt J. Is the Internet the most important educational event since McGuffey’s reader? [J]. Converge,1999, 2 (4): 60—62.
  [2]Goulet N. The effect of internet use and internet dependency on shyness, loneliness, and self-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students [D]: [Pro 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Albany, 2002.
  [3]卢晓红.网络道德教育应关注网络亲社会行为[J].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7): 115—117.
  [4]Rogers, M.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Analysis of Criminal Computer Behavior: an Exploratory Study [D]: [Ph.D. Thesis].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Manitoba: Winnipeg, 2001.
  [5]Teston G.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thics: Piracy of software and digital music by young adolescents [J].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B: The Sciences
其他文献
道德教育除了通过语言文字等进行言传外,还必须通过身教这一特殊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的身教是通过教育者的行动将如何道德地行动等知识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地行动。道德教育为什么必须要有身教这一方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身教的内涵进行一番分析。只有弄清楚了身教的内涵,才能真正了解身教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由于中西文化各自的传统与关注的角度不同,道德教育中身
蠡湖,是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相传2500年前,越国大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后,偕西施隐居于此。它面如春水,眉若秋风,若逢细雨飘落,会更显妩媚。滨湖区最大的特色就是环“蠡湖”
湖南省长沙市雅扎中学创办于1906年,是。所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圉际影响力的百年名校。她源于美国耶鲁大学的民间团体稚礼协会,校名取《论语》中“予所雅言,诗书执礼”之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6所师范大学:霍懋征同志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是“爱的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我国高学历人才
今年是我国《教育规划纲要》落实年,也是思政课建设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重要批示的第7个年头。在充分肯定高校思政课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距离学生“
梭罗说:“道德改革就是要放弃睡眠。”他继续道:“如果不成天在打瞌睡,为什么人类总是对他们所过的日子给出那么糟糕的叙述?人类的计算能力没有这么糟糕的,如果他们不是被昏睡所征
发现一多数教师的职业信念不够坚定,男教师与欠发达地区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更低;  发现二四成的学生认为教师像领导,八成的学生希望教师像朋友;  发现三教师同教研组的关系与学校领导是否重视师德建设呈正相关;  发现四八成教师对其他教师的教改举措表示认同,地区间对教改的态度没有明显差异;  发现五大多数教师都重视自我道德修养的提高,而教师道德学习的积极性与学校类别及地区差异有关;  发现六市场经济的快速发
谈到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许多学者和教师都把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社会环境及教师素质等问题上,这些原因都
教育要关注整个人生世界和意义世界,唤起和激发主体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精神境界的渴望与追求。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社会是以教师作为媒介来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为人处世能力(道德)的重要系统。在传统社会,教师以师道尊严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培养其道德习惯。在现代社会,传统的教师权威遭遇挑战。但是,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社会道德的诠释者”,其社会职责、职业伦理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道德成
编者按2010年2月11日零时35分,霍懋征老师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8岁。教育部随即发出了《关于教育系统向霍懋征同志学习的通知》。为深切缅怀霍懋征老师的高尚师德、先进思想和卓越贡献,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2010年2月23日下午,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联合举办了“向霍懋征老师学习追思会”。本刊记者应邀参加,从霍懋征老师的同事、徒弟和家人那里更多地了解到了霍老师光辉的教育人生。追思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