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wuinthe3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我国依法治理语言文字的工作注入了更加强劲的思想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三方面基本立场:推进语言文字治理法治化,维护以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权为要素的人权体系,坚持语言文字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该法实施二十余年来,我国共同语普及程度低、语言文字软实力弱的旧有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不够平衡的问题.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正式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落实和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创造更加有力的法治支撑.
其他文献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是第五代(the Fif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相比传统的多用户MIMO技术,大规模MIMO技术通过在基站端配置大量发射天线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性能,但是,天线数量的增加也导致了更高的功率消耗。而此时,全球无线通信系统所消耗的能源呈现大幅上涨的趋势,发展以能量效率优
人类之所以独特,就在于人有语言会说话.语言不仅是我们表征世界、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这样一种力量不受约束和规范,也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然而,在史蒂芬·平克看来,语言无需规范.他的主要理由是这样的:首先,说话或表达是人的天赋能力,人们学习语言是通过其自身的“语言本能”或者依赖人与生俱来的某种“先天机制”;其次,语言的发展和演化有其自身的规律,语言的规范并不能杜绝人们不规范地使用语言,也无法消除语言的超常态发展;最后,“语言的不规范使用”并不会导致语言的衰败和没落,反而可以成为不同文化
马克思、列宁认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佐证.恩格斯这一重要著作的贡献在于通过调查事实,认为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市民社会变革促进了现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其中工商业充分发展使无产阶级日益远离乡村并陷入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其所带来的“城市病”使城乡在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方面形成鲜明对比,继而促使城乡分离、对立、融合成为一体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我国大中城市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其应遵循生态文明理念,秉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汲取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教训,努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自古以来,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就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不断变革创新的辩证发展关系,二者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汉字符号的孕育及其符号构意规律源于史前中国多种文化的相互作用,与早期中国文明的“多元”性质相互一致.汉字体系最终在夏、商时期完成,又与中国文明的“一体”状态相互一致.中国文明和汉字书写体系最终定型于中原之后,汉字传承活动主要表现为对儒学文献和汉字文言传统的共同维护与自觉传承.汉字文言跨越方言和语言的鸿沟,成为东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儒学文献塑造了东亚文明圈内各民族、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和安身立命之本,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学说、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艰辛探索和平期中国共产党人建党的伟大实践分别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干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站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时刻,中国共产党应着重从以“坚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已彻底得到解决,贫困治理重心转向相对贫困.进城农民工受城乡二元结构及其他因素制约,过去一直处于贫困治理的真空地带,现已成为城市相对贫困的主要群体.缓解农民工相对贫困现状不仅能预防返贫,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对未来扶贫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而社会资本作为继传统实物资本之后的又一重要减贫因素,其对农民工相对贫困是否具有缓解作用值得探究.因此,本文运用2018年CFPS数据构建农民工相对贫困指标体系,采用2SLS和IVProbit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相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交融汇聚中创造出灿烂的多元文化.傩面具作为文化文本,呈现出多民族中国“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历史叙事.在“池哥昼”仪式中,傩面具把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连接在一起,激活了民众的集体记忆,从而使民众有效地认知历史,增强其归属感和认同感.面具里隐藏着人类的秘史.如,三星堆青铜神像的“纵目”意为极目通天,白马人傩面具的“立眼”被称之为“天眼”,它们同属于古蜀文明,反映了上古先民迁徙流动,频繁互动的族群历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互渗的物证.
从“一成一败”两个社会主义多民族大国民族工作的实践结果来看,中国民族工作的成功离不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历史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和苏联民族工作的对比研究启示我们,在民族工作中,要把牢民族工作之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贯彻民族工作之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
在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行为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辽宋时期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各政权之间的互动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契丹等民族政权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为中国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刻画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面貌.其次,北方游牧政权通过条约的形式史无前例地获得了与中原王朝平等的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已延续千年的华夷秩序.最后,各主要民族增强了“中国”意识和正统观念,并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相互之间的“中国”身份.这为元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王右木成为四川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重要的“播火者”与他任职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密切相关.五四前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具有极为活跃的思想氛围,为王右木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条件.与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类似,王右木经历了从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变,1922年初创办《人声报》,是其彻底转向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志.王右木在此期间组织的马克思读书会是在陈毅等人组织的“社会主义读书会”基础上加以整合、改进发展而来的.该读书会后来成为青年团训练与吸收新成员的重要外围组织.经过王右木的“播火”,以童庸生为代表的成都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