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思教学中培养“历史解释”思维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y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陈洪义认为:“情思型课堂,又叫情思交融的课堂。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体验,在情境中感悟历史,并在历史感悟中引发与进行历史真象与历史问题的探究的一种课型。”情思历史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在历史发展中体会历史,在研读史料基础上全面理解历史,进而形成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所以,情思历史教学是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思维的一种有益尝试。
   《宋明理学》是历史必修III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第三课,内容艰深枯燥。笔者在高三复习课中,关注更多的是对理学概念、主张等史实的解释,强调更多的是对概念的机械背诵,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升华。近些年来,新课程标准对全国卷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大力度考查学生全面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所以笔者试图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之“素养4.历史解释”以及情思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已知水平基础上,对高三一轮复习《宋明理学》进行再设计,以涵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特别是“历史解释”的能力。设计课堂教学关键问题和路径如下:
  一、理清历史时序,构建历史解释
   怎样让学生对思想史内容有深刻记忆?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找出统领本专题的魂,梳理主题线索,即以儒家思想的发展为主旨。从春秋到汉朝,儒学由出现到独尊的发展,魏晋以来,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宋朝的理学的出现又使得儒学的地位得以重振。
   以巩固复习的方式让学生梳理儒学发展线索。春秋以来,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下图为学生制作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示意图)通过此方式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将生涩难懂的思想史知识系统化,利于学生宏观把握、融会贯通运用历史知识,为比较不同时段的儒家思想、理解历史和构建历史解释做铺垫。
  
   二、探寻理学之因,全面阐释历史
   历史事实受到历史环境、历史背景影响,其评价也会受到环境、个人情感的制约。要做到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就必须深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对历史现象加以解释。我设置了以下材料和问题:
   材料一: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问题设计一:以上材料或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时期儒学发展为什么受到冲击?(可以从儒学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分析)
   材料二:道教是东汉末年产生的宗教,它告诉人们只要出家修道,避世深山,就能羽化成仙。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它要求人们远离凡尘,禁欲苦行,认为这样就能摆脱轮回,最终成佛。佛道的这些理论成为民众的精神寄托,很多人躲避现实,不养父母,背妻弃子。
  问题设计二:佛道对儒家纲常伦理带来了哪些沖击?
  材料三:儒学是面向现世的,但它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儒学在创立之初,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孟子和荀子对人性作了论证,但不够充分。董仲舒涉及到了世界本原问题,但他的理论带有很强的迷信色彩。
  问题设计三:传统儒学的缺陷是什么?
  材料四:宋朝虽然结束了中原地区的分裂和混乱,但统治疆域和唐朝已不可同日而语,不得不与强大的异族政权辽、西夏等并立,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既然现实不能让宋人在地理空间上确立俾睨四方、君临万国的豪迈和自信,那么就更需要在思想文化上“尊王攘夷”,确立其在文明上的“正统”地位。
  问题设计四:宋朝面临怎样的政治环境?对其文化政策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也在不断地膨胀,社会上出现了道德下滑的现象。在婚姻方面,无论是官僚地主还是庶民百姓,均十分讲究财礼,以财论亲;当官者经商致富比比皆是,至于贪赃枉法致富者更不在少数,吏治腐败到了极点。
  问题设计五:商品经济发展对人心带来了什么消极影响?
   通过这种具体的材料与问题设计,探究引导学生在对史料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全面培养学生多角度阐释历史的能力。
   三、以史为鉴追问,找出对策良方
   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将宋明理学这一事件放在不同维度和多样化的观点中,让学生对宋明理学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和判断,以求能全面、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宋明理学的看法。同时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分析:①赞成此评价及其原因;②反对此评价及其原因;③尝试修改此评价;④补充此评价;⑤提出其他评价。通过分析阐述、论证探讨逐渐得出自我观点。
   在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出示最近引起全国轰动的假疫苗事件,让学生进行历史追问。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存在着一些道德败坏事件?今天,我们重新再审视宋明理学,哪些合理成分仍可为我们所借鉴?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更应该将这种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历史思维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有利于更好的认识、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思想品德课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应该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时期,引导他们培养品德,为他们以后价值观的成型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本文所谈的“双丰收”。  一、以良好的课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初三思想品德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责任的知识”时,我以网络新闻导入。一个高中女孩弃学与他人
课堂过程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只有慢下来,才会用心欣赏。让学生经历生动活泼、充满乐趣、富有挑战的学习过程,他们就能在数学学习的旅程中,感受体验到与数学有关的各种风景——丰富而有趣的数学知识,深邃而精妙的数学思想。学生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往往能表达出老师可能表达不了的,感悟出老师感悟不到的东西,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现有课程资源基础上开发的课程,根据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使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完整的研究,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校本课程需要教师收集资源,开发教材,设计教案,在课堂上开展的校本特色教学。  一、衍纸特色教材制定原则  1. 适应学生目前需求  美术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绘画技巧的学习,它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时代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告知我们每个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荣辱观。而溪韵特色文化倡导的学生发展理念也正是“立己德”“树人德”,让每个贯溪人经过小学六年时间,历练成才,成为最好的自己,走出一条专属自己,充满韵味的人生路。  
如何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这成为当前一线政治教师迫切关心的话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型”“灌输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较难让学生产生政治情感和政治认同。相反,如果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有质量的、启发性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内化,更容易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政治认同。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问题导学模式如何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进行探索。 一、问题设置具
自舒尔曼上世纪80年代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概念以来,很多学者对之进行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逐渐转向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过程的研究。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科知识转化不断强化的过程。那么,教师是如何促进学科知识转化的?本文将由此入手,探讨教师促进学科知识转化的规律。  一、教师学科知识三次转化理论的探索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来源   除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外,教学经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四个方面,初中名著导读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品格、体验和能力。  在《骆驼祥子》读后分享导读课中,我们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开展反思性阅读,将祥子与文本内外的人力车夫对比,理解老北京人力车夫的形象。2.写读书思考,挖掘文本深刻的内涵,使阅读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
历史是具体、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復的故事和情境构成的,既有偶然的意外和激情的迸发,也有愚蠢的笑料与错失的遗憾。历史故事是基于史实的一种历史表达方式,把人和事置于合适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以理解、诠释和叙述,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并更好地理解蕴含在其中的历史意义,亦即“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夸美纽斯),故事讲述和情境创设能敲开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常常空洞无物,这与中年级“段”的训练不过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如何把段落教学做扎实、做到位?我们探索出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序列教学   在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序列性,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其中,主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主要信息,抓重点词句和中心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简洁、完整、通畅的语言将主要信息归纳出来。只有这
语文教学引入整本书阅读教学试图解决吕叔湘先生指出“少、慢、差、费”的问题。  一、“三心”批注法让阅读有真感悟  思:侧重内容与主题的感悟。如对章节内容的概括,人物性情的评价,主旨思想的感悟等。  感:侧重于对言语表达技巧的感悟。如字词的锤炼,修辞的应用,前后情节的呼应等。  惑: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跟作者并肩站着,指向内容主旨等不明白读不懂的地方;站在作者的对立面,以审视的眼光,提出批判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