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致密砂岩油藏直井水平缝压裂参数优化研究

来源 :石油化工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de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长油田长6储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砂岩,埋深550~800 m,孔隙结构复杂,喉道细,分选差。平均渗透率11.76~100.00 mD,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9%以下,属低渗透储层。浅层油藏水力压裂后,存在水平裂缝形态。依据渗流阻力原理,建立了直井压裂水平裂缝参数优化设计方法。以长6储层为例,优化了直井压裂水平缝压裂参数,采用反九点井网开采,井距200×200 m,储层厚5 m,渗透率范围为(5.5~9.5)×10-3μm~2,优化后的裂缝长度为80 m,支撑裂缝宽度为1.3~1.6 mm。基于渗流阻力理论的直井压裂水平缝压裂参数优化方法,为提高低渗砂岩油藏单井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频率计数器是一种常用的电子测量分析仪器,同时也是在电子计量与仪器仪表学科研究领域中测量频率与周期、测定时间间隔的重要仪器。研制出高精度频率计数器的关键之一就是设计出低噪声、高带宽、大动态范围的模拟通道。本论文根据设计指标要求,选用合适的分立器件完成了频率计数器模拟通道电路的搭建工作,并对器件实现了国产化替代。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宽带信号补偿偏置电路研究。为增强电路的驱动能力,采用场效应管与
超临界CO2压裂具有降低起裂压力、低伤害等特点,并兼顾温室气体埋存等优势,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弄清超临界CO2侵入条件下的储层起裂机制,基于岩石的拉伸破坏机理,考虑CO2侵入地层引起的近井地层温度和孔隙压力变化对储层岩石切向应力的影响,建立了热流固耦合的超临界CO2压裂起裂压力模型,并应用致密气井超临界CO2压裂现场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超临界CO2压裂可显著降低
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受储层高渗带影响,常规重复压裂存在含水率上升、增产幅度低等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根据典型油藏长期注采开发实际,采用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结合加密井生产资料,研究了中高含水油井调堵压裂增产机理,分析了不同调堵压裂参数对油井重复改造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前置调堵控含水、动态多级暂堵压裂提单产”的重复压裂技术思路。通过室内试验,研发了PEG-1凝胶,凝胶主剂质量分数为5%
姬塬油田Z1长8、Z2长9油藏作为超低渗油藏,其渗透率较低,储层物性差,导致常规注水开发压力传递慢,有效驱替系统难以建立,并且由于该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存在裂缝等优势渗流通道,整体表现出水驱弱势方向注水不见效,优势方向见效即见水的水驱矛盾,单井产量持续降低。常规单一增加缝长来提高超低渗油藏产量效果不明显,常规压裂工艺改造难以实现该类油藏的有效开发。本文通过研究混合水体积压裂技术“大液量、高排量、低
为探索大庆高台子致密油储层提产潜力,开展大庆致密储层水平井提效降本压裂试验。以“提效降本”为目标,开展“蜡球+纤维”暂堵转向优化设计,减段不减簇。同时优化每簇的射孔数,减小边缝对中间裂缝的应力阴影影响,助力裂缝有效延伸;优化设计支撑剂采用石英砂尾追陶粒的方式,既保证缝口导流能力,又能降低成本。在不减少簇数情况下,对水平井A井和B井开展暂堵转向优化设计,减少分段13段,平均每段3~4簇;段内三簇射孔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是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的责任与使命。本文在厘清高校图书馆社会弱势群体服务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社会弱势群体服务的现状,剖析了服务中出现的意识困境、环境困境、资源困境和管理困境,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服务策略,以推动高校图书馆社会弱势群体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为进一步降低压裂液对储层伤害,通过体系优化、现场试验开发出了3种低伤害压裂液体系,并成功推广应用。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胍胶压裂液相比,低伤害胍胶体系残渣降低20%以上,对岩心伤害率降低30%以上;一体化压裂液残渣含量仅80~100 mg/L,对岩心伤害率为15%~18%,并满足连续混配和返排液重复施工需求;通过交替变黏、体系组合形成的“组合压裂液”体系,前置液残渣含量降低60%左右,配合“多尺度支
裂缝性致密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应力敏感性强等特点,需明确储层非均质性及裂缝应力敏感性对生产的影响。为此,利用基于投影的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来表征复杂裂缝,结合应力敏感定量表征模型,建立了同时考虑基质和多尺度裂缝非均质性的应力敏感数值模型,自适应获得应力敏感特征曲线。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强非均质致密储层不能忽略基质的应力敏感性,应力敏感性对生产早期的影响较大,以压裂裂缝的影响为主,随着生产逐渐过渡到基质
本文旨在回顾有关教师反馈的文献。反馈和反馈过程的有效性取决于所坚持的学习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学习理论如何,有效反馈都是目标或任务导向的、具体的和中立的。反馈过程是复杂的,有许多变量影响和中介过程,建议未来的研究更进一步了解反馈。
在初中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环境下,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要点,也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课程教学实践的有效方式。初中化学的深度学习必须依靠化学实验,但离开课堂、离开教材的指导,学生便难以独立完成实验,也难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主要探索当前初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分析如何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初中化学,以及教师应如何开展深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