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物考古新发现(第四辑)

来源 :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okliuqiok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辑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收录的项目以材料见长,共有22篇发掘简报和调查报告。这批材料不仅涉及的时代跨度大,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反映出南京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而且遗迹类型多,有墓葬、水井、塔基、窑址、古桥、城墙等,代表了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特色。下编为学术研究,共收录14篇论文,
其他文献
2010年1月,为配合洛阳市基本建设,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老城区邙山镇史家屯村西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编号HM1243)(图一)。此墓虽遭盗扰,但仍出土了不少器物。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文坎沟东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4000平方米,发现龙山、西周、东周、汉代、六朝、唐代等时期遗迹,出土陶器、瓷器、铜器、玉器、铁器、石器等。此次发掘的龙山遗存器物组合与淅川下王岗等遗址的王湾三期文化组合基本一致。该地点出土的西周陶器,与齐家制玦作坊遗址、天马—曲村居住址西周中期偏早阶段同类器特征相似。这类遗存基本反映了该地区楚文化形成前的面貌,为研究丹淅流域早期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料。
近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征集了一件铜簋,因铭文中有作器者“邢公”,故称之为“邢公簋”。此簋矮扁,有盖。器盖顶部有圈形捉手,近口部较直,并以子母口与器身相合。器身直口,圆鼓腹,最大径位于腹中部。腹两侧有环耳,环耳以单体兽作母题,兽的角冠贴附于耳面,呈卵圆形,两眼凸出,嘴巴宽大。
1992年,襄阳市博物馆联合老河口市博物馆在发掘安岗一号墓的同时,又在其东侧勘探发现了一座土坑墓(编号M2)。随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二号墓进行了发掘。二号墓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南设墓道。葬具为单椁重棺,椁室分为头箱和棺箱两部分。随葬器物主要放置于头箱内,有铜器、木器、竹器、玉器及竹简等。经鉴定,墓主为女性。根据二号墓的墓葬规模、棺椁重数、随葬器物及其与一号墓的关系判断,二号墓属于战国中期晚段的典型楚墓,年代略早于一号墓,墓主等级应为下大夫一级,与一号墓应为夫妻异穴合葬墓。
1992年,襄阳市博物馆联合老河口市博物馆对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安岗一号墓(编号M1)进行了发掘。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封土和墓道已遭破坏。葬具为单椁重棺,椁室分为头箱和东、西边箱及棺箱四部分。随葬器物放置于头箱、边箱、内棺及内、外棺之间,有铜器、木器、竹器、玉器及竹简等。经鉴定,墓主为男性。根据墓葬规模、棺椁重数、随葬器物及简文内容判断,安岗一号墓为战国中期偏晚阶段的典型楚墓,墓主身份为下大夫。该墓的发掘初步确认了安岗墓地的时代、等级和性质,为探索战国中期楚国中等贵族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