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弓弦乐器叶克勒的工艺创新

来源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008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克勒是蒙古族最古老的传统弓弦乐器之一,其由于产生年代久远、流传范围小而几近濒危.通过对内蒙古赤峰等地叶克勒制作技艺的实地调研,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从原料选材、图纸设计、工具加工到产品制作的全过程.结合文献和口述史资料,分析了在演奏家与制琴师工匠共同促进下叶克勒制作工艺的改良,认为工匠的创新为叶克勒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
其他文献
近年来,NH3尾气排放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碱性有毒气体,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危害,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同时,国家排放标准日益严格,对含NH3尾气的深度净化处理提出更高要求.重点讨论了吸收法、生物过滤法、催化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处理方法,对各工艺含NH3尾气分离过程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过程模拟方法在离子液体NH3分离方面的应用.依据当前的研究现状,展望了含NH3尾气净化工艺研究的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工艺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工匠精神.古代工匠精神围绕“道”“技艺”“器物”三个层面展开,即以价值理念、审美理想、道德修养为核心的对“道”的追求,以刻苦钻研、积极创新为核心的“技艺”追求和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器物”追求,这三个层面互为表里、相互统一,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要素谱系和价值追求.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国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有利于中华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装配式组合剪力墙可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也可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本研究提出构件预制和模块预制两类新型模块装配式组合剪力墙,通过相同的加载方案,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建模,探究在低周往复加载下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模块预制内藏钢板装配式组合剪力墙(MPCSW-CI)综合性能在四个试件中表现最优,最能充分发挥材料力学性能;构件预制装配式剪力墙耗能效果优于模块预制装配式剪力墙,内藏钢板型装配式剪力墙耗能效果优于外包钢板型装配式剪力墙.
根据广西境内已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陶纺轮、麻布纤维,以及西汉初期的麻织品、织锦残片、织机残件等考古文物和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可推测广西的纺织工艺在秦汉之际已臻成熟,这为壮锦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流布于广西壮族地区的壮锦极具民族性、区域性工艺特色.壮锦织造者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单蹑单综、双蹑单综以及双蹑多综织锦机,不断传承、创新相关织锦技艺,留下了许多富有壮族织锦工艺特色的作品.新时期,壮锦的传承与发展在政府、企业、传承人、院校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搭建完善政产学研销协同创新平台,有望助推
铜编鼓是由古代铜鼓演化而得,承铜鼓铸造工艺之精良,赋铜鼓生律于有形.20世纪80年代,黄仲裕、张颖中等人受编钟成功复制的影响,结合广西河池壮族地区敲打铜鼓的习俗,对铜鼓的声乐进行改良,研制出了第一代能够敲打出现代音阶(十二平均律化)的定音铜鼓.2008年,来自广西东兰城镇中学的谭安益、牙运永两位老师,出于对家乡铜鼓文化的热爱,历经数次试验,于2009年独立研制出了能够敲打出一个八度音阶的音乐铜鼓.十二平均律化的铜鼓(铜编鼓)能够更好地配合现代舞台演奏.本文对其制作技艺进行考察记录,探析其调音原理,旨在呈现
铜鼓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古代民族创造的历史文物,至今生活在湄公河流域和红水河流域的众多民族仍保留着使用铜鼓的传统,但这两个区域使用的铜鼓有很大差异.生活在红水河流域的民族对铜鼓的声音尤为重视,经过学术界的多次试验和民间铸鼓师的努力,红水河流域涌现了多个铜鼓铸造作坊,其中广西环江韦氏兄弟铜鼓厂使用砂模法成功铸造了多种尺寸的黑格尔IV型鼓.生活在湄公河流域的民族对铜鼓纹饰尤其重视,他们使用的黑格尔III型铜鼓是铜鼓中唯一采用失蜡法铸造出的铜鼓.
4项山地场馆工程与24项外围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共同构成了北京2022冬奥会延庆赛区工程建设项目群.在梳理项目群总体结构的基础上,从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实务的角度,运用协同理论对项目群的总体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各级协同目标及协同要素,进而构建出冬奥项目群建设协同模型.论述了这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通过空间战略、技术目标、参与主体三个方面如何协同以实现项目群战略规划向工程项目建设计划的传导.
通过对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的实地调查,较为翔实、全面地整理了其从原料、工具设备、工艺流程到产品的制造过程;结合口述史资料和文献资料,初步理清了内蒙古地区用车的历史脉络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手艺传承的谱系.
为判定农民工留城和返乡的影响因素,基于原国家卫计委组织实施的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定量分析了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地域因素、工作因素和制度因素对农民工留城和返乡意愿的影响力.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的影响最强,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制度因素和地域因素依次次之,工作因素最弱;流入地的住房情况、家庭收支情况、家人随同情况和子女教育情况对农民工的留城和返乡意愿影响很大;家人随同情况中,影响最强的是举家迁徙,然后依次为子女、配偶和父母随同,兄弟姐妹随同没有影响;流入地的地域
毛边纸是明清以来最重要的竹料文化用纸,结合文献与田野调查成果,对毛边纸的起源和制造工艺的演变进行了探讨.认为毛边纸出现于明代早中期,清晚期以前,主要采用熟料法制浆工艺,纸张具有米黄色调和细腻柔韧的质感.清中后期开始,借鉴发展了生料粗竹纸的工艺,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复杂的生料毛边纸工艺,制造出了呈浅黄略为疏松的生料毛边纸,并取代了原有的熟料毛边纸,成为毛边纸的主流.但同时也存在生料法向熟料法演变的情况,比如当代借助化学药剂,缩短原料处理时间、降低劳动力成本等,毛边纸工艺的演变,使其能够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时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