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规制的区别与衔接

来源 :哈尔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6243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治安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认定方面.厘清二者各自的适用范围,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做好二者的衔接有助于充分发挥各自社会治理的功能价值.区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犯罪行为首先要保障处罚法与刑法之间的衔接,不仅要考虑侵害法益程度,也要考虑社会危害性,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其他文献
消费异化是异化现象在消费向度的延伸.现实世界之中,消费异化转向与消费理性式微加深了消费异化现象.面对日趋激烈的消费异化现象,亟需从解构消费异化的本质,重建个体的理性消费意识,引导适度、健康、理性的消费,建构良性的社会消费模式等方面着手,从而完成消费理性的复归,并在人的理性精神超越欲望的限度与自我价值的终极关怀中诠释其意蕴.
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慈”与“孝”关系的演变,反映了家庭伦理观念的演进轨迹,同时折射出了社会政治变迁.我国慈孝观经历了“慈孝并举”、以“孝”为先、“重孝轻慈”的演变过程,其原因是“慈”在良好亲子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人为削减和抽离.厘清“慈”与“孝”的本质内涵,重新构建新型的以“慈”生“孝”、以“孝”促“慈”伦理规范,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孝道伦理滑坡的困境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技术和模式的趋同,零售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而“短视频+直播”模式在社交平台上的兴起,为智慧零售的营销模式拓宽了新的思路.企业可以通过社群中“短视频+直播”方式,结合智慧零售的交互场景,从商品卖点和情感交流方面与目标消费群体进行交互活动,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全方位诉求,从而带动转化率的提升.
企业家代言是常见的品牌代言形式,学术界对此已有较多研究,但已有文献多从信源模型、说服理论、匹配理论等视角开展讨论,其解释力尚存局限.真实性是理解当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机制,文章从代言真实性视角研究企业家代言的影响因素,剖析其对企业家代言效果的影响,从而为企业家代言提出可行性建议.
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文章基于门限回归模型对中部六省区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产业转移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尤其在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省区,这种影响作用更加突出.此外,人力资本与居民消费水平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要以地方工业基础为依据,优先承接具有区位优势的产业部门,实现产业转移与城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
物价和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两大核心因素.文章采用我国2000—2019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以探究物价波动、收入分配对消费者边际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物价波动与我国消费者边际支付意愿之间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收入分配对消费者边际支付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对消费者边际支付意愿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黑龙江省具备音乐遗存分布较集中、良好的音乐基础和品牌优势、音乐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旅游资源丰富且区位优势明显等发展音乐文化旅游的综合性条件.但也存在着高水平音乐人才及音旅复合型人才匮乏、音乐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较差、音旅产品无法满足增长的市场需求、音旅产业投资主体及渠道单一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音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文章据此提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之旅、中西方音乐文化交融之旅、红色音乐文化主旋律之旅、“森林+音乐”养身养心之旅、“动感龙江”都市时尚音乐之旅等路径,以及监管、激励、宣传等保障措施建议,助推打
为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得到更好的落实,需在立法上明确制度内涵与定位.保障认罪认罚自愿性是保证认罪认罚合法性的基础,需先明确其实质内涵.认罪认罚自愿性与供述自愿性存在背景和要求上的差异,是带有利益权衡属性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自愿,可从主客观两方面并结合其与明知性、真实性、自由性的内在逻辑关系,确立系统的自愿性判断标准.
受学理上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与执行分属不同领域的影响,司法实践中夫妻共同债务在经历“认定难”以后又遭遇“执行难”,加剧了债权人利益保护困境,诱导被执行人形成夫妻共同债务可以规避的思想,引发理论界对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标准的反复讨论,影响到法律修改和执行的效果.借《民法典》实施之契机,各级人民法院如若在“共债共签”和“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对夫妻共同债务进行准确认定,继而加大执行措施和执行力度,或可从根本上改变夫妻共同债务认定与执行之困境.
《雪国》是川端康成较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一,它将日式传统物哀式美学和西方文学技巧结合,其中描绘的虚无之美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文章通过梳理和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究川端康成文学思想中蕴含的虚无思想以及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