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Ⅰ~Ⅲ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

来源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mldb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发病后72 h以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Ⅰ~Ⅲ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应急总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79例Ⅰ~Ⅲ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在发病后72 h以内(含72 h)接受治疗的4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在发病72 h后接受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延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栓塞效果,手术前后的血清神经与血管相关标志物[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100-β亚型(S100-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内皮素-1(ET-1)]水平、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栓塞成功率为95.74%(45/47),高于延迟组患者的78.13%(2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术后,观察组患者的Cys-C、NSE、S100-β、MMP9、ET-1 TNF-α、IL-6、CRP水平均低于延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延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延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 发病后72 h以内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Ⅰ~Ⅲ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可获得更加良好的栓塞效果和临床疗效,能够减轻患者的炎性反应,改善神经与血管相关标志物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术中碘伏冲洗对结核性脓胸手术患者术后炎性因子水平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结核性脓胸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术中清洗的38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将采用碘伏术中冲洗的38例患者作为碘伏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指标,包括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术后镇痛药物用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静脉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SICH)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行rt-PA溶栓治疗14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结果分为SICH组(n=18,发生SICH)和non-SICH组(n=127,未发生SICH).治疗90 d后利用改良的Rankin量表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得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组(n=92),得分3~6分为预后不良组(n=53).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机器人胃癌手术是胃癌微创外科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机器人胃癌手术取得快速发展。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机器人与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胃癌微创外科专家,针对机器人胃癌手术应用现状、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管理等多方面,在《机器人胃癌手术专家共识(2015版)》基础上进行修订,形成《机器人胃癌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机器人胃癌手术的开展提供指导与参考。“,”Robotic surgery for gastric cancer is an impo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仅次于肺部恶性肿瘤,并且呈现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得益于治疗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于乳腺检查的重视、自身健康意识的提高,患者通常能得到及时治疗,但如何避免或治疗乳腺癌相关并发症仍未得到足够重视.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出现则很难治愈,会长期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规范地收集、整理近年来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可能会诱发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及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各种干预及治疗措施,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综述,以期完善临床医护人员对乳腺癌的认
期刊
颈段食管癌目前初始治疗仍然推荐根治性放化疗,对于治疗失败的患者,需行挽救性肿瘤切除术。由于颈段食管癌与周围重要器官毗邻紧密,同时放疗后会造成局部组织界限更为模糊,对外科治疗提出极大挑战。因此,成功完成该手术需全面掌握全喉、下咽、食管、气管切除和重建等多种外科技术。笔者将阐述肿瘤切除、消化道重建、气道重建、淋巴结清扫等核心问题,供国内同道参考,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致死性并发症发生率。“,”The current primary treatment of cervical esophageal cancer
目的 探讨催眠疗法在下肢动脉缺血性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6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42)和对照组(n=44).对照组采用三阶梯镇痛方案,试验组采用催眠镇痛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评分、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及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且试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成熟不良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36例行腔内治疗的AVF成熟不良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结果,以及术后6、12个月的内瘘成熟率.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行腔内治疗,术后6个月成熟率为72.2%(26/36),12个月成熟率为88.9%(32/36).结论 腔内治疗对于AVF发育不良患者疗效确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 )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降低、疼痛,甚至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1].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自2002年创刊以来,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发展成为国内顶尖科技类期刊,为推动我国消化外科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期刊始终坚持“着重提高,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高度重视期刊内容质量,成为广大外科医师的良师益友。打造优质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创新,构建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创办菁英荟,为青年才俊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青年学者也在此平台上合作创新,为杂志注入无限活力。“,”The n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 has been co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