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制造者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者往往只会把目光投向作者,事实上,图书策划者才是图书市场的灵魂人物
  
  一小时前,王永刚为了打发漫长的候机时间,在机场书店买了本《炒股三十六计》。在翻看了大概三分之一的内容后,他发现,除了标题和前言外,整本书了无新意。于是,在临上飞机前一刻,他决定把书扔到机场的垃圾桶中。
  


  在我国,平均每天有超过300种新版图书出版发行。尽管每年都不乏出现类似《谁动了我的奶酪》、《蓝海战略》、《货币战争》之类的畅销书销售火爆。但是,更多图书的命运却相当不堪,它们甚至连昙花一现的机会都等不上就销声匿迹了。
  如你所见,财经图书正变得越来越短命。《炒股三十六计》从书店到垃圾箱,前后不到一小时。十数年时间里,我国图书市场就从极度匮乏走向了太多。
  书多了,可是好书还是难找。
  “图书越来越难做,互联网分流了我们很多读者;盗版和跟风又分流了好书的市场。”闻洁向《经济》记者谈道,这位拥有10多年出版从业经验的资深图书策划人,现在也在为如何策划一本好书而犯难。
  
  不是一般人能干好的活
  
  往往读者只会把目光投向作者,事实上,另外一个庞大的幕后群体——图书策划人,才是图书市场的灵魂人物。
  从市场调研、寻找选题,确定作者,编辑校对,版式封面设计、印刷装订,到销售宣传,图书策划人几乎深入到了图书生产的所有环节。策划人的眼光和能力直接关系到一本书是短命还是不朽。
  在闻洁入职的年代,出版社大都属于事业单位,进入门槛较高,而现在各类层次不一的文化公司充斥其间,市场鱼龙混杂。往往一本畅销书火爆之后,市面上会随之出现大量的跟风图书,大都将书名更换几字,而内容则是七拼八凑,卖的只是一个噱头。
  文艺批评家王晓渔曾感叹道:“我们的图书界也在偷梁换柱,不再‘爱惜字纸’,不再敬畏我们文字表达的权力。”
  当前,图书的高定价和发行低折扣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过度依赖价格战和不实广告来占领市场。出版社也正在从事业单位向经营性企业转型的过程中。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陈昕认为,我国的图书出版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一些出版社的行政主导色彩浓厚,加之激励机制尚未完善,人才流失情况很严重。
  而事实上,也有不少工作室策划出了很多好书,而这些工作室的老板,大都是从各大出版社出来“单干”的顶梁柱。闻洁开办的“闻洁工作室”商业模式非常简单: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只专注于图书策划,然后从出版社提取策划版税或利润分成。像这样的工作室,北京有数百家之多。对于目前图书市场的鱼龙混杂现状,闻洁认为,这与图书策划人的良莠不齐有直接关系。
  大学毕业留校几年后,闻洁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财经编辑室工作。从那时起,闻洁终于给自己“不安分”的个性找到了合适的归宿。
  “我可能是出版界最不安分的一类人,每天脑子里总是有新想法冒出来。”闻洁说,从1992年起,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商管理类图书策划中,至今已经10多年了。“做策划让我特别有激情。一旦有了想法后,实施的行动也很快。”
  “做策划首先要求自己必须学习能力很强。”闻洁并不认为图书策划是人人都能胜任的工作,而是具有相当的智力和体力要求,并且学习要持之以恒,否则难以做出好书来。
  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闻洁确实是赶上了好时候。1985年和1994年是我国图书市场的两个分水岭。1985年,由于图书发行的主要渠道新华书店,为了减少库存,大幅度地削减新书订数,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的问题同时出现。直到1994年,在市场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图书市场才逐渐摆脱困境。
  就在这一年,闻洁策划的第一套丛书面世了。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临界点。这套由厉以宁、何伟合作主编的《走向市场经济丛书》畅销全国,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获得了四项全国图书大奖。
  
  一套风行十年的教材
  
  10年前,由闻策划的《工商管理经典译丛》至今仍为各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师生所普遍采用。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套教材能风行10年,不得不让人感到惊奇。
  这其中,一方面表明了海外优秀图书引进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印证了闻洁当初选书的敏锐判断力。相对于通俗性的财经畅销书而言,闻洁更钟情于教材的策划。这其中既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驱使,同时也包含了经济上的现实考虑。
  在创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闻洁工作室之前,闻洁长期在人大出版社工作。作为著名的文科教材出版中心之一,人大出版社以文科教材出版见长。因此,闻洁在踏入出版界之初,她的主要工作也是以教材策划为主。
  教材是图书出版利润最为丰厚,而风险最小的一块业务。这在业内已是公认的事实。由于教材发行出版的市场化水平比较低,因此出版社最优战略就是,每年尽可能多地策划和出版教材教辅图书,以形成较多的重印品种和较高的重印率。
  随着10多年经验的积累,闻洁对于教材出版也形成了自己的见解:“教育是出版的源头活水,教材是出版的常青树,教材最大的功能是可以影响人的思维和提升人的能力;而教材一旦被教师选用,就可以通过不断重印形成长期的出版效益。”因此在她看来,教材出版的意义重大。从业十几年来,闻洁先后策划出版的图书近400种,其中教材就占了三分之二。
  《工商管理经典译丛》的15个系列,就是闻洁实现自己事业心和使命感的一种验证。1997年陆续出版的这套丛书,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套与国际管理教育接轨的汉译精品教材。到目前为止,总发行量约达400万册,销售额已超过1亿元。而她自己也为中国管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份独特的贡献而感到欣慰。
  对于当下海外优秀教材的引进,闻洁认为在质和量两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拓展。
  
  选好书就是挑好作者
  
  在闻洁办公室玻璃书柜中,除了她的两张单人照外,各类获奖证书和奖杯奖状占据了整个书柜。所有的荣誉无不指向同一个惊讶:一个人怎么策划了这么多的获奖图书?
  “挑好书最重要的是挑作者。”闻洁坚持认为,只有一流的作者才会有一流的书稿。怎么发现好作者呢?闻洁的主要路径有三:一是自己对于工商管理学术前沿的长期追踪;二是朋友圈子中的专家学者推荐;三是海外书商的直接推荐。
  但无论那种路径,选定作者和图书之后,还需要专家论证、市场调研之后再最终决定是否出版。“看不准的时候也是有的。”闻洁坦言,部分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图书,也常有叫好不叫座的时候。
  秉持“好作者才能写好书”的圭臬,闻洁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将全球商界名流荟萃的《哈佛商业评论》介绍到国内一直是她的心愿。
  这是一本怎样的杂志呢?如今管理精英们已经耳熟能详的“流程重组”、“核心竞争力”等原创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都首先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管理学教父彼得·德鲁克、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领导学前卫发言人约翰·P·科特、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都在这本杂志的撰稿人名单之列。
  从1995年底开始,闻洁先后撰写20多封信件传真、寄送给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甚至通过当地留学生和其他渠道向对方表达在华出版《哈佛商业评论》的意愿,但均未得到答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哈佛商学院当时还未意识到中国市场的商机。但是闻洁却看好这块空白而巨大的市场。
  两年后,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赴美考察团的专家们访美归来,给闻洁带来了好消息: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希望尽快将《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引进中国。几经周折,2001年,闻洁将哈佛商学院最新出版的一套《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引进中国。结果,该丛书出版后便很快畅销全国各地书店,并被权威媒体评价为当年“影响管理学界的大事之一”。
  闻洁创办自己的图书策划工作室后,不仅仍继续“引进”国外具有前瞻性或实操性的图书,而且把目光投向发现和寻找优秀的本土作者,她要为本土企业家和管理者们提供具有思想性的好产品,并开始向海外“输出”中国的优秀财经图书。这是她策划出版人生三部曲——引进、嫁接和输出中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她透露说,目前正在着手策划一套中国管理实战性案例丛书,一些国外著名出版商对这些案例非常感兴趣,因为中国在他们的发展战略中越来越重要了。
其他文献
策划人语: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作了深刻而全面的阐述和系统而周密的部署。作为国民经济微观基础的广大企业,怎样把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在科学发展观
当杰克·韦尔奇收购着一家家公司,并给其贴上“GE”牌的标签时,还有很多企业也在进行着收购,不同的是它们没有撕毁原来的标签。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When J
一、高考物理实验命题思路和备考思路高考重视实验能力的考查,实验题所占比例,远高于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所占的课时比例。物理实验题得分率一般偏低,所以,“得实验者得物理
评选方式基础数据、公众意见、专家意见和媒体调查相结合,由评委会依据上述结果综合评定。基础数据:机构候选者需提供关于产品或服务的详细资料,以及相关媒体报道和企业经济
对于施正荣的成功,有部分专家认为“幸运的成份居多”对于施正荣的成功,尽管有部分专家认为“幸运的成份居多”,但不得不承认,这与施本人对于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坚持和清醒认识
四月的上海,春光明媚,即将开幕的上海世界博览会进入倒计时第十七天时。2010年4月14日,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换届大会暨2010智能建筑发展论坛在美丽的上海崇明岛隆重举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并购重组的浪潮下,面对日益复杂的管理控制环境以及竞争环境,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战略性已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所共识。目前,很
北京国贸三期大厦以其330米的城市最高高度成为北京新地标,位于三期最顶端的国贸大饭店由美国著名酒店设计师亚当·第哈尼(Adam D.Tihany)负责设计。第哈尼1948年出生于特兰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吃前先拍照,食物更美味。许多人喜欢进餐前先给食物拍照,然后分享美食照片,但这种行为却引起一些人的反感。而今,这种做法似乎有了一个正当的理由。据
为降低供水管网的漏损率,提高供水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国内有许多供水企业已经组建或正准备组建自身的专职测漏队伍。本文结合作者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