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朵能吃吗?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aigu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骨朵的话题,说来容易,写出来就复杂了。这是因为有的gu duo是不可以吃的;有的gu duo是从前可以吃,而现在则不可以吃了;有的gu duo则从古代一直吃到了今天。
  不可以吃的gu duo
  骨朵,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武备志》说,“棍棒之端,大如蒜头者,以铁或坚木为之。其字本作胍 ,谓大腹也,音转为骨朵。”说白了,骨朵就是一个大铁锤。京剧《大·探·二》中有位大花脸,叫徐延昭,他就抱着一个“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铜锤。骨朵作为兵器,不仅剧中的王爷会使用,还配备于皇家的禁卫部队和仪卫队伍中。张昱诗曰“卫士金瓜双引导”,是说皇家的仪卫兵仗中以骨朵为引导开路。执掌骨朵的武士被称为“骨朵子”,据《宋史·仪卫志》载,“有御龙朵子直二百二十人。”又云“祗应亲从四指挥共二百五十二人执擎骨朵充禁卫。”
  榾柮(gǔ duò)是另一种不可以吃的gu duo。榾柮,指截成一段段的短木头,也指点不着、烧不透的老树根,加工成炭取暖用。见陆游“榾柮烧残地炉冷”及韦庄“榾柮炉前拥布裘”。
  从前吃而现在不可以吃的gu duo
  骨咄犀,据《松漠纪闻》说,“骨咄犀,犀不大……纹如象牙,带黄色,止是作刀把者,已为无价。”而《辍耕录》则说,“骨咄犀,大蛇之角……解蛊毒如犀角。”如上所言,蛇如何能生角呢?对此,《格古要论》解释得很清楚:“骨咄犀亦称骨笃犀,其犀色如淡碧玉,稍有黄色文(纹),似角,扣之声清如玉,摩刮嗅之有香,烧之不臭,最贵重者能消毒肿,又谓之碧犀。”说的这么热闹,原来骨咄犀就是一种浅颜色的犀角。
  犀角为脊椎动物犀科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以及非洲黑犀或白犀的角,经炮制成犀角片或犀角粉,自古就是一种可以入药的贵重中药材。功效为清热凉血、解毒定惊。药用于温病热入营血、高热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发斑出疹、吐血衄血等症。”(见《中草药图谱与调剂》)
  犀牛被砍掉犀角会危及生命。从前,人们保护珍稀动物的观念淡薄。而现在,猎杀、买卖珍稀濒危动物是要入刑判罪的。我国也自1993年起明令禁止应用犀角。药用以牛科动物水牛角代之。水牛角有清热镇惊、凉血止血的作用,效似犀角,但量须加大。
  可以吃的gu duo
  骨朵儿指没有开放的花朵,亦称花蓇葖(gutu)。花卉是人类的朋友,它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为人类创造美好舒适的生活条件;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赏花、闻香、食花来保健养生,使人健康长寿。
  食花保健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菊花、辛夷、款冬等多种花卉的医疗保健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有花卉药物百余种。清代《餐芳谱》中介绍了二十多种鲜花食品的制作方法,如桂花丸子、茉莉汤、桂花干贝、茉莉鸡脯、菊花糕、冰糖百合等。
  食用花骨朵儿最典型的事例是天津人吃打卤面时必须要放的黄花菜。黄花菜为多年生草本百合科植物萱草的花蕾。吃黄花菜须在花未开时采摘,经熏制后晒干方能食用,否则吃了易中毒。萱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人文意义,因为它代表着对母亲的感恩与孝敬。
  再有一种能吃的gu duo就是馉饳(gǔ duò)。馉饳是什么呢?《武林旧事》说:“市食有鹌鹑馉饳儿,面果也。”是说馉饳是一种面制食品。《考吃》说,“馄饨,又写作‘ 肫’‘禈饨’。广东人称为‘云吞’,四川人称‘抄手’,山东人有称‘馉饳’的。”原来此处的馉饳指的是馄饨。
  馄饨之名,最早见于文字者,是汉代扬雄的《方言》:“饼谓之饦,或谓之餦、饨。”据《事务纪原》考,饼始于七国时代,馄饨也是饼的一种。早年的 肫就是饼中夹馅,入汤煮之,所以也称“煮饼”与“汤饼”。《李固别传》:“质帝暴得疾,云食煮饼腹中闷,遂崩。”这里的“煮饼”,很可能指的是“ 肫”。
  唐宋之后,是馄饨的发展时期,街市上除有专营外,还有沿街串巷的馄饨挑子。其挑子前面有一块晾盘,中间圆洞处坐锅,下面有小炉子。盘四周可放碗、酱油壶等。后面方柜上层放肉馅,中间有抽屉可放皮子、汤匙和各种作料,下层放一桶水,随时加汤,可以边包、边煮、边卖。倪云林《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记“煮馄饨”法为:“细切肉臊子,入笋米,或茭白、韭菜、藤花皆可。以川椒、杏仁酱少许和匀,裹子。皮子略厚,小,切方,再以真粉末擀薄用。下汤煮时,用极沸汤打转下之,不要盖,待浮便起,不可再搅。”此文说明,一是馄饨有馅;二是煮法非常讲究。
  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馄饨各有特色。以皮而论,南方见长,无论是上海的绉纱馄饨,还是无锡的手推馄饨,都以皮薄似蝉翼,爽滑如凝脂而著称。而北方的馄饨皮则不甚讲究。但若论起汤来,就要数北方了。南方的馄饨多以紫菜、虾米皮、味精和酱油加水为汤。而在北京,无论是“致美斋”还是“馄饨侯”讲究的是用老母鸡吊汤。
  天津卫的馄饨讲究现煮现吃,汤用鸡汤或排骨高汤,稍加味精,开锅熟,不能在锅里泡着。天津有不少饭馆甚至大饭庄都出售馄饨。笔者年轻时就爱在登瀛楼吃早点:来碗热馄饨,来碟酱排骨,吃个“泰嗐”,一天都舒服。
  吃馄饨还进入了民俗之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节食”。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遝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是说早在宋代便有“冬至吃馄饨,过年吃馎饦”的习俗。
  那馎饦是什么呢?据史料记载,馎饦是敦煌文献中除了胡饼之外食用频率最高的食品。馎饦和胡饼一样,其形制似乎是很清楚的,但学界争论较大,比较统一的看法是,馎饦为一种带汤的面食。在敦煌文书中有“调停一镬馎饦,一勺先入口中”的描述。可见那时的馎饦不是一种长面,而是与今天西北地区经常食用的揪面片类似的食品。后来,馎饦很可能成为了一类食品的概念,凡在锅内煮熟的、经过加工的各种面食都称为馎饦,当然也包括馄饨。但随着面食加工方法与品种不断地改进与增加,各个品种“成家立户”,有了自己的新户口、新品种,而作为食品种类概念的馎饦则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相声《相面》中有个经典“包袱”——“桃园三结义‘骨朵’一支”。以上仅就骨朵一项,就“骨朵”出了多少美食来,足见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期预告:从“猴吃蜜糖”谈民族文化交流)
其他文献
建立了组织压随中医推拿摆动类手法作用力发生动态变化时的毛细血管-组织血液动力学模型,以此来解释中医推拿摆动类手法的血液动力学机制.血液在毛细血管内作低雷诺数流动,血
患者男,43岁,韩国人,因背部酸痛7d、发热2d入院.曾于当地就诊(诊疗情况不详),自服“感冒药”治疗无效,偶发咳嗽.发病前有与患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父亲及姐姐密切接触史,当
期刊
|原料|蟹味菇500克,蒜6瓣.rn|调料|生抽1汤匙(1 5毫升),黑胡椒碎1/2茶匙(3克),盐1/4茶匙(1克)rn|做法|rn1.将蟹味菇洗净去掉根部,蒜切末.rn2.锅中倒入适量的油,烧热,放入蟹味
期刊
目的探讨中药肝复康对大鼠肝纤维化组织PI3K/PKB信号通路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给予肝复康干预。采用免
患者 女,58岁,6月前体检发现肝占位.超声检查提示肝右前叶一囊性结节,其内可见高回声团,且高回声团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MRI示:肝右叶前段可见一分叶状囊性长T1长T2信号影,病
期刊
冬天这样清冷的时节里,最适合人躲懒。三五好友围炉而坐,岂不快哉?  火锅的美味会让人联想到一出江湖演义,绿的、白的、黄的、红的,各种食材大显身手,在沸腾的水中集结,相互纠缠,厮杀拼搏间激发出对方的醇鲜,和着酱香、韭香、蒜香、辣香,在唇齿间依次绽放,成就出一场美味的盛宴。  肉在高汤里翻滚,高唱着“煮豆燃豆萁”的悲歌慨然就义;生菜、茼蒿、红薯、蘑菇和木耳,各色蔬菜拎起来那么一洒,像鲁提辖的拳头,瞬间
壶腹周围癌包括胆总管下段癌、壶腹癌、十二指肠癌和胰头癌.1996~1998年我科共收治壶腹周围癌12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患者男,61岁.2月余前无明显诱因触及左上腹包块,质韧,无压痛,伴有食欲下降,无皮肤、巩膜黄染.门诊腹部彩超提示:左上腹实性包块.rn临床化验:肿瘤系列均正常;载脂蛋白B、高密
期刊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在儿童较少见,是一种抗中性白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的系统性小血管炎。以血管壁无/寡免疫复合物的炎症、纤维素样坏死和肾小球新月体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1]。MPA可累及全身多脏器,以肾脏受累最多,常见血尿、蛋白尿和不同程度进行性肾损害,肾外以肺部受累最常见。MPA患者主要是环核型ANCA和髓过氧化
目的 探讨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对胼胝体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7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胼胝体病变患者,其中胼胝体淋巴瘤2例、胼胝体变性4例、胼胝体胶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