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PLC的不同产地野菊花多组分定量分析

来源 :中国现代中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同时测定不同产地野菊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蒙花苷和芹菜素5个成分的含量,为野菊花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CSH C18(150 mm×2.1 mm,1.7μm)色谱柱,柱温为(30±5)℃,进样体积为2μL,检测波长为326 nm,以乙腈-0.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结果:5个成分在相应的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均良好(r≥0.9990),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RSD均小于2.00%,39批次野菊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蒙花苷、木犀草素、芹菜素质量分数分别为0.30~5.40、0.10~2.80、0~15.40、0.60~11.90、0~1.10 mg·g–1.结论:此方法方便、准确、稳定,可用于同时测定野菊花中5个成分的含量.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导管介入联合健胃清肠合剂对肠梗阻患者肠道屏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设计,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肠梗阻患者60例,按住院号随机编号,然后从随机数字表产生的数字中,将奇数对应的患者编入观察组30例,偶数对应者编入对照组30例.观察组干预措施为基础治疗+导管介入+健胃清肠合剂.对照组为基础治疗+导管介入.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二胺氧化酶、D-乳酸及内毒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白细胞介素-22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上述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祛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选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120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西医妇科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实施补肾活血祛痰方促排卵治疗,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指导同房.最后对两组患者的卵巢基础窦卵泡计数、周期排卵率和总妊娠率进行统计分析,并记录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主要评价月经不调、不孕、肥胖等症状的积分情况)、性激素水平[包括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睾酮、促黄体生成素与促卵泡激素比值]、实验室指标[主要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结合中医家庭式康复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甘肃省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2018年11月门诊就诊的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2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134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按摩,干预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结合中医家庭式康复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耳肩距、健侧颌肩距、患侧颌肩距、胸锁乳突肌肌肉厚度比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结合中医家庭式康复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推拿按摩.
目的:预测西红花在全球的生态适宜区并分析其生态特征.方法:利用西红花124个样本分布点和30个环境因子数据,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西红花在全球的生态适宜区,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模型评价并分析其生态特征.结果:西红花全球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国家,遍布于欧洲南部、北部及东部,部分分布于亚洲西部、南部及东南部.模型评估结果显示,训练集和测试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85和0.967,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良好.结论:最冷季度平均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温度
目的:在自主研制一种新型可调式自动脉冲电皮肤针的基础上,不仅在叩刺方式上,用自动叩刺代替人工叩刺,而且针对临床不同的科室以及患者,本团队力争做到因人施治,使患者及时有效地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法:受到新的创业理念—数字中医药的启发,创建与本产品匹配的APP,其包括以下功能:指导治疗、经络测评、中医问诊、产品介绍,均借助于本团队研制的电皮肤针,所记录并且上传的患者身体状况的云数据.结果:在本市四所医院进行调查问卷以及统计反馈,并且在临床运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医生和患者好评不断,尤其是针对皮肤科疾病的治疗,成果
药用植物亲缘学是一门集成了植物系统学、植物化学、中药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学科,在指导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类信息学研究方法兴起,在活性天然产物发现、药用植物亲缘关系分析、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逐渐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技术手段.科学研究进入大数据时代,各类信息学方法与传统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融合,拓展出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对近年来化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等方法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梳理各类信息学方法在药用植物亲缘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而对药用植物
除山茶科植物来源的传统茶叶外,市场上还广泛流通着许多口感不错的药食同源的别样茶.传统茶和别样茶统称为茶饮.梳理了茶饮的发展历程,丰富其内涵及多样性,突出其“治未病”和慢病防治的功效,探明部分功能分子基础,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茶饮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载体,具有大规模市场开发的广阔前景,可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同时亟须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