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问题最优解决方式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f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Design Thinking教学模式”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美术教学中运用此模式,设计“目标设置、情境创设、有序运用”三个教学环节,并聚焦生活发现设计项目,促使学生更用心地观察世界,从脑海里“拿”出想法,发现世界的美好,并打开思维,学会系统地思考,主动寻找问题最优解决方式,而不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关键词:Design Thinking教学模式 设计思维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设计”正悄然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人生无法被设计,但设计可以改变人生和世界”,“Design Thinking”(設计思维)也正悄悄渗透进人们生活之中。美术教学中实施“Design Thinking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基于现实,以自己的力量主动“寻找真实问题,解决复杂问题”, 而不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而打开学生的思维,学会系统地思考,学会创造改变,提升幸福感和竞争力。
  一、“Design Thinking教学模式”的涵义
  “Design Thinking”,即“设计思维”。此概念发源于设计界,可以独属于设计师,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由问题出发可以发散出非常多“头脑风暴”式的提案。也可以属于一种合作式的商业概念,需要考虑甲方乙方的合作共赢,由“共情、确定问题、形成概念、原型设计、测试”等一系列的设计流程,引导人们以“人的需求”为中心,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获得创新。“Design Thinking”为各行各业借鉴,也风靡全球高校和中小学。
  “Design Thinking教学模式”将学习引入现实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根据课题,主观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然后寻找最优解决方式。“Design Thinking教学模式”一共分为五个步骤,①同理心(Empathy):收集对象的真实需求;②定义(Define):分析收集到的各种需求,提炼要解决的问题;③头脑风暴(Ideate):打开脑洞,创意点子越多越好;④原型制作(Phototype):把脑子中的想法动手制作出来;⑤测试(Test):优化解决方案。它一般分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明确项目任务)、制定计划与实施计划”三个阶段。
  这种综合思维方式,让学生更用心地观察世界,发现世界的美好,更拥有课堂的自主性。可以表现在学生展现的内容不由老师决定,由自己观察思考后确定,进而表现出不同的设计应用作品。“设计让生活更美好”,那么“Design Thinking”以正确的方式应用,也可以让美术教学更美好。
  二、“Design Thinking教学模式”的基本应用
  (一)目标设置:核心素养为依规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要让教学过程体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计意图,必须在教学顶层设计的目标环节做好充分的构想。
  “Design Thinking教学模式”的目标设置,可以参照尹少淳老师在讲解《基于理解的课程与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设置的第三种方式:“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分解成过程性指标,构成不同层级的课程目标。”并以这一种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以解决问题为宗旨的方式设定的指标为依规(如下表)。
  (二)情境创设:直面真实问题
  首先,用“同理心”尽可能详尽地了解学情,捕捉学生可能存在的兴趣点,提前预设问题。如《迎新年》教学前,采用师生交谈、生生互访等形式迅速了解到,学生在对“年”进行联想时,大多会与回爷爷奶奶家拜年相联系,因此“希望为家中长辈做些什么”就自然成了学生关注的核心问题。
  其次,创设现实情境,具身体验中生发问题。《迎新年》一课围绕将至的新春佳节这一真实情境展开教学。为了让学生了解“年”的习俗,体味中国“年”味,课前鼓动学生设计并充分运用材料装饰,将教室布置出喜庆氛围。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生发对“新年传统文化习俗、中国传统美术的色彩造型、亲情关爱表达”等问题辨析探究的热情。同时,打开艺术视野,收集更丰富资料,获得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用“同理心”和情境创设,使学生发现有趣的、经典的、与重难点相关联的,或是紧密联系真实生活学习体验的问题,能发挥学生的主观性,真正解决“学生们的问题”,而不是“老师的问题”,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同时又能让课堂的深度更上一层楼。
  (三)有序行动:设计思维的基本范式
  怎样将“Design Thinking”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进而让学生学会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按照以下程序有序活动。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针对已知条件,小组想要解决的问题。
  2.以头脑风暴的方式,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设想。
  3.大家一起讨论何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为最优解,落实到设计中去。
  如《迎新年》一课教学可如下有序实施:
  三、“Design Thinking教学模式”多领域智慧拓展
  针对不同的课堂主题,引导让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是不同的。如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除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还有许多与传统艺术、设计工具等多方面有关的内容,每一主题的独特性都让“Design Thinking教学模式”需要灵活变幻。
  (一)梳理与探究:定义正确的问题
  “定义正确的问题”是设计思维重要的步骤,我们需明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用一句很精简的话告诉别人,“你想如何解决什么问题”。
  在《校园环境标识设计》中,鉴于同学们对美丽校园有一定的了解,且在前一单元“标志设计”已学会“能独立制作简单的标志”。因而,校园环境标识设计是对标志设计的进一步探究、了解环境标识的基本知识,运用文字、符号、色彩知识绘制一个校园标识;在设计校园标识过程中进一步激发热爱学校、保护环境等情感。“定义正确的问题”在本课中围绕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1.考察学校现有的校园标识系统,梳理其特色。
  2.针对现有的标识,辨析其优点与不足。
  3.探究改进设计,并绘制设计稿。
  教学中,以5人一组分组,走出课堂实地考察校园标识,将发现问题记录下来,以头脑风暴的方式确定核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择选出最优解,完成目标明确的学习单,最后汇总(如下表)。
  从上表例举可以看出,在标识考察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且许多想法很新颖,如采用电子互动的高科技方式指引方向是非常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课后随机调查,这几点学生印象最深:找出了学校中标识的不足之处,“感觉自己比设计师厉害!”以校园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身临其境具有真实感;小组讨论时迸发很多想法,想设计出来。有同学甚至开始畅想今后自己成为一名设计师,要完善有利于残障人士的导向系统……学生其实心中常驻大爱,只是需要让他们有机会去畅想与实施。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设计·应用”课程,学生在梳理与探究中真正的尝试创新,学会系统地思考,努力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课堂因此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把知识放到大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学生更能真切感受它的价值、意义和局限。
  (二)表达与交流:从脑海里“拿”出想法
  发现问题,记录并贴在墙上,在头脑风暴中解决问题,并将思维原型拆解细分按顺序排列绘画出来,这是一个设计思维视觉化的过程——所有方案都要用看得见的方式表达。这是一种洞察人性、产生极致体验的过程,需调动设计者的生活经验、情感积累和文化感悟。
  如“动漫故事会”一课,在了解连环画和定格动画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其创作的基本方法后,要求学生自己编写一个小故事,创作一段定格小动画分镜剧本,分两个课时完成。在第一课时赏析基础之上,第二课时分步骤着力让学生个性化“提出问题”,从脑海里“拿”出独特想法。
  ①首先以教师讲述“一句话故事”:主人公小美早上到学校要迟到了!她跑到街角的时候,看见……
  ②与学生一起讨论该如何将这句话表现出来,并在黑板上展示。在页面中重点展示的部分是“早上”“迟到”“小美”“转角”四个关键要素。
  ③让学生挑选关键词,自己创作“一句话故事”。
  ④根据自己写的一句话故事,创作出有趣的故事作品。
  这节课是让学生建立在对自己绘画水平的真实情况及兴趣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创作的内容,进而完成第一步“一句话故事的创作”。再根据故事,安排自己画面的构图与叙事性。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创作故事的时候,给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在一个短句子中,包含“时间、地点、人物,悬念、故事……”中的几个要素,再将它们用几幅图表现出来。学生中不乏优秀作品,在“悬念”的设置上令人耳目一新,有人将悬念留在最后,也有人在最后揭开悬念,都按学生自主思考安排,同时也是他们对文字与图画配合能力的训练。如下图。
  尽管作品中有小瑕疵,但是所有学生都尝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在创作中学生不断将“故事情节”在真实场景、同伴中测试并迭代,每一次迭代都是体验新洞察、定义新问题的机会,如此反复制作、检验和完善创作原型,最终实现“一句话故事”的优化呈现。
  (三)阅读与欣赏:个性化观点阐述
  面对一张优秀的世界名画,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老师一言堂的一节课。但是当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入课堂后,鉴赏课也会变得非常有趣。
  如在进行西方美术鉴赏时例举了委拉斯贵支的《宫娥》,这是一张非常有趣的作品,充满了矛盾与细节。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开门见山让学生观察作品并给出最直接的疑问。课堂中学生提到的问题有很多,并且比较零碎(如下表第一栏)。当这些问题都被解决后,就暴露出了另外一个问题:画家绘制作品的方式是什么。最后层层剖析,再将把这张画的独特之处解开:画面中的凝视与被凝视的关系。
  在学期末问卷调查中,其中“本学期你学到的美术作品中,哪幅画给你的印象最深?”一问,约67.2%的学生回答了委拉斯贵支的《宫娥》,整个探索名画的过程令学生们印象深刻,他们反馈道:“像是在挖一座宝藏”或“自己是一名侦探,在解密”。
  当然,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还可以与“项目化”教学相结合,与“问题法欣赏”相结合,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灵活的运用方式给了“Design Thinking教学模式”无限生长的可能。
  四、“Design Thinking教学模式”的运用反思
  “Design Thinking教学模式”对教师的问题设置有着极高的要求,如何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成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设计·应用模块中,如果面对一件真实的物品(如教室中的课桌椅)去提出存在的问题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在一个相对抽象的大环境要去提炼出一个问题并去解决其实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学生自身的知识面也与之息息相关。更为系统的教学步骤与方法还需要漫长的探索。
  当然此种教学模式并非一层不变。针对不同的课堂实践,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同。因此教师在引导过程中,需灵活运用变换引导方式。每一主题的独特性都让“Design Thinking教學模式”灵活变幻,而这些可能性,使得“Design Thinking教学模式”有不断往外拓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天野.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1(24):153-154.
  [2]苏廷雷.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的创新研究[J].新课程,2021(33):171.
  [3]黎明.传统美术教学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研究[J].艺术教育,2021(08):137-142.
  [4]王艳.工作坊模式引入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应用中的探究[J].教育观察,2021.10(28):103-105.
  (浙江省萧山区教研室 浙江省萧山区文渊中学 浙江杭州)
其他文献
肛门直肠测压是肛门直肠运动功能检测的主要方法.目前,肛门直肠测压已成为研究肛门直肠生理、诊断肛肠疾病和评价肛肠手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其临床意义不明确.生物反馈是松弛疗法与生物反馈技术的结合,广泛应用于胃肠道动力与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但其具体疗效不清.本文综述肛门直肠测压在功能性便秘中的临床意义和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训练的方法、疗效及应用前景。
期刊
功能性胃肠病(FGID)的研究近20年来发展迅速.罗马Ⅲ诊断标准的问世,使人们对FGID的认识有了观念上的转变.随着神经胃肠病学的进展,标志着FGID研究进入新的时代。
期刊
患者男,71岁,因间歇性发热20 d,伴呕叶腹泻3 d入院.患者20 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39.8℃,伴胃寒寒战,头晕、头痛,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
期刊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
期刊
L型钙通道广泛存在于胃肠道平滑肌细胞膜上,其在动作电位形成、肌肉收缩中起重要作用.而马来酸曲美布汀作为一种胃肠运动节律调节剂,用于改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腹泻、便秘等症状.本研究主要通过膜片钳技术观察豚鼠结肠平滑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电流的特性及不同浓度曲美布汀对电流的影响,进一步阐述药物对离子通道的作用。
期刊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成员CD40及其配体CD40L是特异性免疫反应系统中重要的一对共刺激分子,能介导细胞凋亡,在抗肿瘤细胞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D40分子在某些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且与肿瘤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64例胃癌组织和1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D40 mRNA的表达,探讨CD40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期刊
消化道出血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症状.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多数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已不存在什么大问题,但仍有极少部分患者或是由于出血原因不明,或是由于局部病灶和机体全身原因,使出血不能有效控制,导致持续的反复出血或发生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对此类患者临床上称之谓"难治性消化道出血"。
期刊
患者女,68岁,因右上腹阵发性胀痛3年,加重伴全腹痛、发热、巩膜黄染1周入院.患者3年前,反复出现右上腹痛、饱胀不适,伴恶心、纳差,无发热、寒颤,无呕吐,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进食油腻食物后可加重,曾多次拟诊胆囊炎、肝炎、胰头占位病变等,经补液、抗感染、解痉、利胆等治疗,腹痛消失,黄疸消退,但症状反复出现,且进行性加重,入院前2年因上述表现反复发作且诊断不明确入住我院。
期刊
目的 观察持续早期肠内营养(EEN)联合肠黏膜保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4年5月至2006年6月四个中心SAP患者79例,分为EEN联合肠黏膜保护组(联合组,39例)和完全肠外营养(TPN)组(40例).在发病后72 h内分别给予等氮源、等热量EEN和TPN.联合组给予肠内营养多聚合剂、精氨酸、谷氨酰胺和肠黏膜保护药物;TPN组采用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输注.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c colitis,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仍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传统药物疗效欠佳,不良反应大.有研究显示,UC发病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关系密切,使用抗TNF-α抗体有治疗作用,但维持时间短[1]。
期刊